搜索
《府州文苑》的头像

《府州文苑》

内刊会员

散文
202111/21
分享

府谷折家河:老鹰山上飞来柏

府谷折家河:老鹰山上飞来柏

王树强

历史烽烟,斗转星移。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的历史文脉精神,这种精神与自己的村庄历史有关。一条小河、一个古寨、一座神庙、一棵古柏,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和历史传说。倾诉着山川河流和脚下的土地。

黄河之上,白云之间。一道黄河把黄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从府谷县城新区出发,顺着沿黄公路向南行走十几公里,有碛塄农业园区石马川大峡谷。石马川是府谷境内黄河四大支流之一,其源出神木永兴沙峰子山东房塔沟,经万家墩南十里刘家崖窑,过田家寨高寒岭一带王家沙窊及庙儿山高家南门并齐家寨,到郝家角沟入黄河,凡120里。峡谷沿途峰回路转,涓流不息,两侧地貌形态万千,自然景色瑰丽。折家河村,就位于石马川大峡谷中段。

折家河村,这里生活着人文厚重、家风淳朴的折氏家族后人。深植于府谷历史的折氏,从老始祖折华开始就定居府谷。《刺史折嗣伦碑》文中,有这样的记载:“祖讳华,云中人也,”宋邓名世所撰《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三八又提到:“又羌族有河西折氏,世家云中,为北蕃大族。自唐以来,世为麟、府州节度使”。府谷折氏始祖折华,精通星相、占星、相宅基等方术,先期在府谷察勘了地形、地脉,确定了居住地和坟墓地后,举族于北周建德五年(576)迁来府谷折家河作为折氏生脉繁衍之地。定居折家河后,作为族长的折华,即着手整顿、治理族群、族规,从严管教子弟,克勤克俭,整肃家风、家训,在当地渐渐赢得了声望,树起一帜,逐步成为当地拥有政治、经济、军事的权力土豪。从折华五世孙折德扆开始、折氏七代十四人任过府州知州。(即折德扆、折御勋、折御卿、折惟正、折惟昌、折惟忠、折继宣、折继闵、折继祖、折克柔、折克行、折可大、折可求)。除府州知州由折氏独居外,许多文武要职是由折氏及其族人、姻亲担任,折氏族坟、陵庙在府州。《道光·神木县志》里也记载了神木中坬村折氏系由府谷折家河移居到此。而中坬村地处栏杆堡镇最北端,与府谷县田家寨乡接壤,与折家河距离不是很远。从地理位置分析折家河其当是府谷折氏发源地。

山取灵性,水依精魂,折家河村有河有山,河乃折家河,河水清幽,逶迤而行。山是老鹰山,雄浑瑰丽,翠柏千祥。进到村口,一股清爽、自然的乡村韵味扑面而来。红枣挂满枝头,一排排,一簇簇,压弯了树枝,点缀在群山万壑中。山岩有大幅摩崖石刻“太君故里、度假胜地”字样映入眼帘,赏心悦目。默默传承着“折氏文化”的历史气息。

大凡陕北,总是每个村有一个观音殿和龙王庙,折家河村也不例外。老鹰山上,坐北向南龙王庙,坐南向北观音殿。山腰有将门厅可以供游人歇息。山顶一门单檐歇山式石牌坊,庄严大方,门楣镌有折家后裔折武彦手书“龙天圣境”。

智水仁山各所衷,凌空巨隼向天南。每座高山的矗立都是一种虔诚的信仰,折家河老鹰山以历史的姿态守护大自然的奥秘沧桑,如山体那样深沉、厚重。鹰击长空,站在老鹰山脊背上眺望,领略古柏雄强风姿,观摩折家河潺潺流水,那动人的梁峁、含情的沟壑、深邃粗犷的峰峦山势,青青的柏树,庄严肃穆;溪涧里的乱石,层层磊落。老鹰山像鹰一样展翅翱翔,又像一个宽广的怀抱。怀抱着折家河,流过折氏故里,流过这条孕育了中国第一将门梦的寨沟。

树古追唐宋,林深隐圣贤。老鹰山龙王庙前有飞来柏一株,远处看,像一个大的盆景,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迥然不同,此柏的轮廓和长势,同折家河河流走向完全一致,此树层次分明,错落有致,与其对面的折赛花当年的跑马梁相对,梁和树遥相呼应,自成妙趣。经过千年岁月,飞来柏枝干并没有向高处生长,而是向四处延伸伸长。此柏主干高4米左右米,树围五人合抱,覆盖面积18平方米。柏树周围为一强大的混元气场,如闭上眼睛,可感觉到某种东西,耳贴近树干,可听到一种异常的回音;而且此柏独木成林,一缕微风掠过,也能响起朔风阵阵。飞来柏穿透岁月,敞开心扉,向我们娓娓诉说着独属于它们的沧桑情话。

飞来柏牵着一条历史的主线,从一千年以前的大地上走来。此柏生长了近1000年,府谷境内古柏无出其右者,关于这棵古柏是怎么来的呢?民间传说是从山西交城卦山天宁寺庙飞来一只仙鹤途经此地歇脚时,嘴里叼着一颗松子被风刮落落地生长而成。传说归传说,其实不然。此柏乃北宋名将之花折御卿迎植。折御卿,何许人也,《宋史.折御卿传》记载,折御卿,幼补节院使,其兄御勋知州事,署为兵马都校。乃静难军节度使折从阮之孙,永安军节度使折德扆次子,巾帼女将折赛花之弟也。

当年折御卿事宋太祖,随太祖征河东,大破苛岚军,擒军使,在子河汊战役中敌歼5000多人,获马1000匹后,宋太宗龙心大悦,赐旗30竿,以壮军威。折御卿奉召入朝,在朝期间,闻山西交城卦山柏树众多,甚是奇特,并卦山天宁寺香火旺盛,于是奏曰:大宋基业,苍松翠柏,臣民之心,永得荫宠。遂获太祖恩准,在卦山山巅移古柏一株,迎植折家河老鹰山,取千年松万年柏之意。在自然界,一棵古柏是一堆木材的存储;在科学家看来,一棵古树是一个气象数据库;在旅游者看来,一棵古树是一幅风景的画图;而在折家河,飞来柏就是一本历史教科书。

应有山神长守护,柏风时为扫埃尘。现如今千年过后,飞来柏周边又滋生出四株柏树,和飞来柏交相辉映,整体看似张开的五指,包罗万象。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当地百姓流传着这样几句口头禅:“到了折家河,必登老鹰山;看看飞来柏,胸有万千怀;胜景如此美,看了不后悔;树下留个影,鹤寿又柏龄。”今人王树强登览老鹰山前飞来柏写下:万牛回首丘山重,黛色参天万千葱。志士文人莫嗟怨:不露文章世已惊。一个乡村的历史文化鲜活地存在于浓烈的诗意中,构成折家河村殊异炫彩的地方特色。折马川,飞来柏,一川培育多少英雄豪杰,树下荫及多少子孙。

这是一锅慢慢烹煮着的时间。在北宋,府谷的历史很大意义上讲就是折氏的历史,北宋时期的麟府路即今天陕西的府谷县、神木县一带。麟府路在北宋时期北接契丹、西控党项,是宋、辽、夏三方势力的交界。这次走访发现一个新的说法,石马川乃折马川,石马川宋时水草丰美,沟壑险峻,有战略意义,遂成折家军放养马匹的地方,折氏总后方。五代至北宋,折家军从割据一方诸侯到世袭皇恩,所经历程,都是拿忠勇换来的。北宋时期折家军除了维护中原统一,反对分裂外,还有一个角色就是为中原王储存马匹等战略物资,于是石马川自然就成了最好的选择。当年折周公所领寨,郝家大寨为首冲,其次奥泽山亦为军事要害。还有齐家老寨,俱在石马川一线,俱在折家势力范围。形成动一发而牵全身战略态势。据史料介绍,北宋时期,麟、府各城寨几乎都被夏兵攻陷破坏,居民流散,麟、府之间交通被切断,庆历二年(1042年)三月,折继闵与张亢为加强麟、府间联系,护筑建宁寨,与折家河大后方形成犄角之势。时至今日,在高寒岭上建有“范欧亭”,是北宋名臣范仲淹、欧阳修巡视时的建宁寨遗址。

这里我们顺便提一下两宋良臣折彦质,折彦质(1081年—1160年),字仲古,崇宁进士,折从阮七世孙,折可适次子,北宋将领,南宋宰辅。其南迁时在儋州写有《超然亭》:“超然亭上鬓毛斑,浩荡秋风小立闲。岂为诗情堪过海,只缘脚力要寻山。峭峰断续天容缺,高垒萦纡地势悭。回首不堪东北望,桂林万里是秦关。”彦质是折家将第十代将领,作为将门世家,折彦质虽然屡遭贬谪,但他内心深处的仕宦意识从未曾泯灭。他本是徽宗时一名文职官员,因金人入侵,在国家危难之际,毅然投笔从戎,其忠勇爱国的将门家风,值得后人赞颂。历史总让人思考,折家军忠烈光前裕后,在折彦质诗词里可见一斑。

据《宋史·折德扆传》载:“折德扆世居云中,为大族。父从阮,自晋、汉以来,独据府州,控扼西北,中国赖之。”一个家族,守边为国为民近三百年,在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正如著名历史学家姜锡东说:“折氏世将,守土保疆。反对分裂,赵宋之光。忠君爱国,维护中央。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府谷折氏已经成为地方的一个符号,一张文化名片,一个文化品牌。

没有小村庄,只有大文章。近年来,碛塄农业园区积极发挥“花坞古镇”“折氏故里”“革命旧址”的品牌效应,大力发展寻根旅游、乡村度假、生态旅游等旅游文化元素,把石马川大峡谷打造成生态石马川、低碳石马川、人文石马川、休闲石马川、和谐石马川等‘六个特色’的精品一日游路线,助推府谷乡村振兴和全域旅游。让折家河成为作家新鲜的故事素材,画家在这儿能采撷到美妙的画面,摄影家在这儿拍出“高于取景所见,升华自然之象”的摄影佳作……

走近老鹰山,走近飞来柏。老柏无言,只记沧桑。其树冠如云,其龙姿凤态,起树影婆娑,斜枝横逸,数百年以来,聚山川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当地人称它为“神柏”,言不过实。一棵古柏、一趟登临……

作者简介:王树强,男,汉族,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72年生于绥德,本科学历。民盟府谷支部宣传委员,榆林作家协会会员、府谷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府谷县折家将历史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府谷县诗词学会副会长,《府谷能源》刊物执行主编,主编《杜斌丞在榆林》,参与编纂《新民镇志》、《大昌汗镇志》、《府谷人大志》,第一届府谷美食节编纂《品味府谷》并创作中华名小吃府谷美食诗词108首。在人民论坛、中纪委网、省纪委网、《中华诗词》、《中华辞赋》、《陕西日报》、《榆林日报》等杂志报刊发表大量评论、新闻、诗文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