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强:府谷面人人,面如海红朵朵开
农历七月十五,在民间称为中元节、鬼节、麻谷节,是祭祀祖先、祭拜孤魂野鬼的日子。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在门上挂麻谷,麻谷是秋成告祖之物,也是告神之物。民间将七月十五与清明节、十月初一寒衣节合称“冥三节”,冥节之日要做“面花”以献鬼神。所以府谷人在清明蒸制的寒食面花,其形状也有俗成的规矩,只捏成小巧的动物,如小羊、小狗、小兔等,人们称这种叫含羊、含狗。俗语说:“清明寒食荒郊走,带上含羊与含狗,祭祀先祖过双节,风调雨顺保丰收。”而在农历七月十五前夕家家户户都捏制面人人,则是和秋成有关联。
府谷七月十五捏面人的由来有一个传说,相传元朝末年,百姓为推翻腐败的元王朝,以送面人的方法带起义信息,所以有“七月十五捏面人,八月十五举义旗”之说。当时信放在哪里呢?就是府谷特有的长脖颈面人人身子中间那根用高粱“箭箭”做的“通天秆秆”里,意喻要通天,要造反。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而已,但捏面人的习俗就此流传下来。
对于府谷捏面人的记忆止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候面粉在府谷是相当稀缺的细粮。当时粮食是定人定量供应,哪有那么多的面用来捏面人,所以七月十五吃上一个面人人,有时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府谷面人人就像那时候的生日蛋糕一样。
府谷面人人是隐藏在陕北人生活中的精神世界的艺术符号,从中你可以看到人们不同的情感特征和地方文化的特征。形状如鱼、鸡、八宝、小狮子、蝉、瓜果、莲子蓬、石榴、桃儿、蝙蝠等,都表达了人民群众最朴素的思想,捏制过程也是一种神奇语言的叙述过程。在以面食为主的黄河流域,府谷面人人比其他地区更古朴,外加修饰更少些。在府谷过去如遇到好天年,有人会用几十斤白面分段蒸熟,用一整根高粱秆为主心骨,将其组合成真人一般大的面人人,十分壮观,不过这都是庄稼大丰收地主家扬名显富时才能有的景致,应该是表达一种“五谷丰登”农耕文化。现在捏面人人只是为了娃娃们玩,有几个娃娃就捏几个人人。
府谷县面人人主要造型有鱼、蛙、鸟、兽,形象又带有原始味道。尤其是府谷这里的一种长脖颈面人人——一种爬着的胖乎乎的娃娃,他们有的双手交叉,有的或怀抱石榴、牡丹之类。据说这种面人人是农历七月十五鬼节以及结婚礼品中必做的样式。长脖颈面人人既是祭祀的礼馍,又是护生的神灵。
七月十五这天,女人们娴熟的双手将一团团发酵得软软的面捏成小猪、小狗、小猴等可爱的动物以及各种生龙活虎的人形:有熟睡的、有跳舞的……还用山野的野黑豆、绿豆给这些可爱的小东西们装上眼睛,用胭脂给这些可爱的小东西们穿上衣服、肚兜。有心灵手巧的女人们要把自己的手艺发挥得淋漓尽致,在面人上打扮各种花叶、动物,以面花为语言,来表达她们的思想情感。如希望新媳妇早生贵子,就在面人的兜肚上打扮石榴坐牡丹;给未过门的媳妇面人身上打扮双鱼儿钻莲花,寓意儿女早结合,表达生育繁衍的观念。七月十五的面人不仅为家人捏,而且还要在亲朋好友之间馈赠,给家里的老者长辈捏胖乎乎的猪头,祝愿他们健康。送年轻人,要捏双鱼儿……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时候心灵手巧、孝顺懂事的媳妇们还给孩子们捏各种可爱的小动物,让他们快乐成长。
府谷面人人也常常被用来联络婚媒。双方定下这门亲事后,男方家每年七月十五都得蒸一对面人人,将红绳绳拴在一男一女两个面人人长长的颈部,然后由定亲的男子送给女方,是以联络感情,强调拴定姻缘,也有催促对方早把女儿送过门之意。
府谷几乎人人都会捏面人人,只不过是捏的模样神似方面有区别而已,那时候看媳妇就有一种说法,“不管为人好,就看手儿巧”,用剪纸、刺绣和捏面人判断一个人的心灵手巧。所以在府谷,会剪纸的就会捏,会刺绣的也会捏,各具特点,比如今年88岁的民间艺人杨香莲捏的面人就带有原始的味道,秦晔捏的“双鱼儿”精巧细致,灵动可人;赵瑞捏的“卧龙”精神抖擞,栩栩如生;刘玉英捏的“爬娃娃”可爱讨喜,憨态可掬。
人文深厚黄土地,面如海红朵朵开。总之,在陕北民间文化历史长河中,府谷县的面人人似一条小溪流,捏制风格独树一帜,对研究黄河流域民俗学和人文学有很高的价值。
作者简介:王树强,男,汉族,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本科学历。民盟府谷支部副主委,榆林作家协会会员、府谷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府谷县折家将历史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府谷县诗词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府谷能源》刊物执行主编,出版诗集《一棵树》,主编《杜斌丞在榆林》,参与编纂《新民镇志》、《大昌汗镇志》、《府谷人大志》,第一届府谷美食节编纂《品味府谷》并创作中华名小吃府谷美食诗词108首。在人民论坛、中纪委网、省纪委网、《中华诗词》、《中华辞赋》、《陕西日报》、《榆林日报》等杂志报刊发表大量评论、新闻、诗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