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冠的头像

黄冠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9/30
分享

大山里的孩子

青黛色的山脚下,一间破旧的平房里,有十几位学生,正在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课。这些学生,来自周边黎村苗寨。他们穿着朴素的衣裳,衣领系着鲜艳的红领巾,显得格外夺目。这是一个偏远的山区一所教学点里,当年看到的场景。

这个地方叫水贤村,四周被巍巍的青山环抱,形成一个小盆地。有一条小河,从盆地中间流经,把田洋分为两半。绿色的稻田,轻风拂过,掀起一层层稻浪,令人感受到世外桃源与众不同的美景。从保亭县城来到这里,大约将近四十公里的路途。从山脚的断桥处,开始沿着曲折的山路,徒步走来,沿途览尽山野丛林的风景。虽然山路行走不便,但是也阻止不了前行的脚步。听村民说,以前只有一条陡峭的山路,唯一与外界相连。有些路段,是需要沿着悬崖峭壁贴身而行。悬崖下面便是万丈深渊,一旦遇到下雨天,洪水泛滥,堵住来回的去路。外出的人就回不来,只能到附近的村庄,寻找亲戚投宿。又从村民口中得知,十五年前才修建现在这一条狭窄的水泥路。

在这深山老林里,他们也不知道,祖先是何时搬到这里来。平时,村民除了耕种农田之外,在山里种植一些益智和槟榔等经济作物。这些农作物,也是他们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由于这里没有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生活环境也没有那么的复杂,长年黎苗同胞也和睦相处,五谷丰登,六畜也兴旺。正是一个典型的山上人家林下客,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这里的气候环境,跟外面相比,日照时间短。同时种植水稻,外面比这里要提前一个多月收割。昼夜的温差比较大,常年夜间睡觉都需要盖棉被。一大早起来,周边都覆盖着一层层的云雾。大约九时左右,才慢慢地散去。

教学点里,有两位授课老师。他们是本地人,据了解,当年从师范学校毕业后。他们都有机会分配在县城一所学校任教,毅然选择放弃县城工作的机会,回到自己家乡工作。想把所学到的知识教授给学生,三十多年如一日,不辞劳苦,在偏远山区,默默地耕耘。他们回想当年,那时出入是一条羊肠小道。每当开学之前,两个老师都要步行到十公里之外的学区,给学生挑课本回来。要是半路遇到下雨,怕课本被雨淋湿,他们就脱下身上的雨衣将课本盖好。自己宁可淋湿一身,也不愿被雨淋到课本。那时候,学校的教室是泥巴墙的茅草房。课桌是老师就地取材,用圆木劈成两半钉制而成,教学条件十分的艰苦。虽然,他们也有机会调到条件好的学校去任教。又舍不得离开这些可爱的孩子,一心想把学生教好,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去。

农忙放假的时候,这些懂事的孩子都会帮家里做一些家务事。如:割稻谷、喂猪、放牛等力所能及的事情。在过去落后的生活条件下,他们晚上点着煤油灯看书。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电视机,也羡慕城里那些孩子的幸福生活。如果说要跟现在小孩子的生活条件相比,简直就是天壤之别。现在的小孩子手里拿着手机玩游戏,礼拜天父母又带去肯德基吃汉堡,享受着无尽的美食。他们有当年什么?享有的零食是从大山里采摘回的野果。可是他们从小就学会了自立,学会了谋生的技能。懂得在恶劣的环境中如何求生,跟现在同龄人相比,所做的一系列事情,让我们也难于自信。

 二十年前,他们的村里才通电。生活慢慢地得到改善。与外界接触也多了起来,家家户户也买了家用电器,算过上安逸舒适的生活。近年,为了保护原始生态热带雨林,他们主动退耕还林,响应国家的号召留住青山,就是保住金山银山。如今他们举家迁移到另一个陌生的地方,过上新的生活。虽然背井离乡的感觉,那种滋味是不好受。心里也有些舍不得,为了子孙后代着想,给他们创作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他们别无选择,含泪走出大山,离开曾经养育他们祖祖辈辈的那块故土。

从大山里搬迁出来的孩子,他们告别了大山,告别了昔日的贫穷。踏入新的校园,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他们和新的同学一起,认真地听老师讲课。从没有踏进多媒体教室,面对上电脑不知所措,许多新鲜的事物,从来没有接触过。有些孩子激动地流下盈眶的热泪,心里好像有说不完的话。也许暗下决心,珍惜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立志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国家做有利的贡献。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