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警三十年,基层派出所工作十三年,威宁第二批“四大名捕”之一,刑侦工作三年,监管工作十四年,身材中等,皮肤黝黑,工作作风雷厉风行,人称“黑旋风”王大哥!他,就是威宁县戒毒所现任教导员王文贤。
扎根高原,奉献从警热情。
威宁地处贵州省西南角,毗邻云南省,面积六千多平方公里,辖区人口一百六十多万人,平均海拔二千二百米,全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平均海拔最高,年日照时间最长。在这样一个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特殊,警力有限而治安任务艰巨的大县,对于一名人民警察来说,入警就意味着必须尝遍无限的艰辛,迎接无穷的挑战。然而,王文贤1988年从贵州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毕业后,就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崇高的公安事业,怀揣着一腔热血,加入威宁高原的公安队伍,从此兢兢业业,无怨无悔奉献从警热情。王文贤是彝族同胞,天生皮肤黝黑,由于常年在紫外线强烈的威宁高原上奔波,岁月在他的脸上又镌刻下了更加浓重的印记。
投身基层,谱写藏蓝情怀。
那一年,风华正茂的他,主动请缨到边远的基层派出所工作,从此就在二塘、猴场、东风等派出所一干就是十三年。由于条件限制,出警时百分之六十的路都是用脚走出来的,这期间,对于他来说,派出所的每一项工作都如庖丁解牛,办理户籍、调解纠纷、案件侦办、走访调查、线索摸排、结对帮扶……无一不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他说:“在派出所那些年,我什么工作都记得,任何工作上的数据我都了然于胸,唯有我工作中穿烂的鞋子有多少我记不得了!”他一身正气,因为他觉得在派出所距离群众最近,入警就选择投身基层,他把基层岗位当成自己的家,用爱岗敬业谱写藏蓝情怀。
初心不改,打造绿色监所。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个人表现优异,他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多次荣立个人嘉奖和三等功,多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优秀所领导等。殊荣的背后,是默默的付出、艰辛的努力和不变的初心。继派出所之后,他被组织安排到刑侦大队追捕中队工作,成为威宁县公安局第二批“四大名捕”之一。三年后,由于工作需要,他再次被组织调整到戒毒所任所长,从此,在威宁县戒毒所一干就是十四年。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是一个漫长的历程,但对于王文贤来说,时间只不过是个数字,只有工作实践才是真实而有价值的存在。刚到戒毒所那会儿,监区内外的绿化建设基本为零,他带领大家一锹一铲地开展绿化建设,通过两年的努力,他亲手将监区内外的一草一木护理得生机勃勃,将戒毒所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监所。
监区建设,规范建档立制。
公安工作任务繁重而艰巨,只有强烈的责任心方能担当起始终不渝的从警热情。王文贤工作严谨细致、有条不紊、雷厉风行,在处理同事关系时,他风趣幽默,和大家打成一片,由于皮肤黝黑,同事都喜欢叫他“黑旋风”王大哥。他常说:“我是组织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他不挑岗位、不挑工作、不挑环境,只要组织需要,无论安排在哪里,他都尽职尽责、发光发热,在戒毒所主持工作期间,由于刚接手过来的戒毒所档案管理杂乱无章,他用了一年时间建立档案室,将戒毒所建所以来所有的档案贴上标签分类归档,同时一并录入电子档案系统进行管理。随着时代的变迁,监区院墙上的警示标语也需要跟进时代的步伐,他精心选定院墙上所有具有警示意义又不缺乏人性的标语,一直沿用至今。
以爱管人,感化戒拘人员。
王文贤说话时声音洪亮、中气十足,眼睛炯炯有神,初见其人,一眼就能看出他的刚毅、果敢和干练,从他的眼神中随时闪耀着对工作的坚持、认真和热爱。这些年从事监管工作,他遇到过不少形形色色的戒拘人员,他摸索出一套独特的工作方法和管理模式,不管戒拘人员如何顽固,他都能通过政策攻心、法律宣讲、典故启迪、案例警示、谈心交心等方式,化解纠纷、隐去戾气、排除隐患。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他会最大限度考虑戒拘人员的合理诉求,所以他教育和管理并重,并在墙上写下“失足未必千古恨,浪子回头金不换”的金句时刻警醒戒拘人员。为了促进人性化管理,减少会见安全隐患,他在监区建立了远程视频会见室。为了戒拘人员在高墙内也能从精神上自我提升和自我蜕变,他建立了图书室,鼓励戒拘人员借阅。
忠诚履职,家属鼎力支持。
“这么多年来,我唯一只在家里过完一个年”,选择这份职业,就注定家庭和工作难以两全,但他义无反顾、无怨无悔。从警三十年,和家人聚少离多,还记得有几个特别的大年三十是妻子带着孩子来王文贤的值班岗位上过的。一边是无法陪伴家人的愧疚,一边是忠诚履职埋头苦干的执着。同事们常说,“黑旋风”王大哥办公室的灯,通常都熄得最晚亮得最早。当大家问他为什么每天睡觉时间只有几个小时还乐此不疲时,他只是笑着说:“在其位而谋其政,履其职而尽其责”。面对工作和家庭的问题,他说:“我是幸运而幸福的”,因为妻子的支持,家人的理解,他才无后顾之忧,才能在工作岗位上脚踏实地、始终如一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