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引起我注意的,是山路两旁小溪里的水。
说叫小溪,真的是小到极致。溪身宽不到一小儿手臂左右,长却无法猜度。顺着小溪来路望去,满眼都是绿得发亮的大山,高耸,油绿,几与天齐,间或有白云缭绕,炊烟升起。这叫人能从哪儿溯到小溪的来源呢?
那就不追溯了呗。我且一边漫行,一边静听溪唱吧。
咕,咕,咕咕咕⋯⋯
这是调皮的小溪边打着旋儿,边咯咯笑着与溪中沙石打招呼。还不时地翻起几朵浪花,白银似的。几只白鹅浮在水面上,形成一列巡视的船队,优雅地前进。沉睡的大山伸了个懒腰,打了个呵欠后,就派出一众高手开始演奏。"嘀哩哩,嘀哩哩⋯⋯"是黄鹂吧,轻灵纤细的声线在密林深处响起;"吱一一儿,吱,吱吱⋯⋯"一只灰白色的大鸟展开双翼,在半空中旋起优美的身姿。
哗哗,哗,哗哗哗⋯⋯,
一股,几股溪水也加入了例行晨奏。从石崖中,从树林下,从田间地头,悄没声儿地汇入后,就开始亮出歌喉,唱一曲山间小曲。风也来凑趣,挠溪水几个痒痒又迅速撤离。溪水是个谦谦君子,只略皱皱眉,又心平气和地一路欢歌。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山洪是个大嗓门,一大早就敲起了威风锣鼓,从怪石林立的沟渠里咆哮而来,最雄浑的男高音们开始合唱,卷浪堆雪,声震云霄。田间地头,辛勤的农人早已开始劳作,他们,或挥锄刨地,或牵牛犁田,层层的梯田渐渐绿成一首田野牧歌,绣出一幅山水巨画。
循着铿锵水声一路走去,我们竟走到了山顶,高山水库——一颗闪耀的明珠镶嵌在群山之间,水色绿如蓝,水面平似镜,水质清且净。哦,我们找到了水之源!不远处,一座小型自来水厂悄悄地从绿树中探出一角。同行的扶贫干部告诉我们,这座水库担负着散布在大山各处的山民的饮水任务,那一路叮叮咚咚的溪水都是从此流出。那是扶贫工作伊始时,他们走进这只剩下孤寡老人,几乎被外界遗忘的大山,看到老人们饮用的是没经过过滤与净化的污水,浊水,健康得不到保障。他们几经奔走,四方筹资,建成了惠民利民的水库,清洁的山泉流进了家家户户的水管,流进了村民们的心中。古老的大山,有了水的滋润,又焕发了生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了水资源的大山吸引了外出打工的游子,他们纷纷返乡,利用大山树多林密的特点,种竹子,栽茶叶,养鸡,养牛,养猪......昔日沉寂的大山热闹起来,山民们的荷包也一天天的鼓起来,脸上的笑容也一天天多起来。绿水青山,真的变成金山银山了!
夕阳西沉,大山仿佛听到号令,拉下了帷幕准备入睡。小虫们却开始兴奋了,为了白日不曾有机会加入的合奏,作一个观众缺席的演出。也好,大山正需要甜腻的催眠曲。沙沙沙的雨水却开始轻柔的亲吻屋檐,敲打窗棂,抚摩地面,汇入小溪,酝酿明日的山间晨曲……
推开窗户,昏黄的路灯下,有打着伞背着包慢慢行走的人;地里,还有一两个辛勤的农人,披着蓑,戴着笠,趁雨水正足时开垦田地。空气中弥漫着清幽的栀子花香,溪水翻卷着白浪,一路向下。安静,闲适,静美,或许正是此时大山的标签。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山居听水,我听到了水之深意:深山清泉让村民们有了清净饮水,扶贫政策让村民们有了永久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