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依稀大槐树
“问咱老家在何处啊,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啊,大槐树下老鸹窝。”儿时,姥姥每次拍着我们几个外孙女睡觉的时候,嘴里都会情不自禁地唱起这个童谣。我的童年时光,也是在姥姥的乡音中,寻着那个遥远不知在何处的根。
上中学的时候,听我们郭氏老前辈念叨,我们老祖宗是在明朝,由山西迁徙到海下地区的。这一次迁徙,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都赫赫有名。我们郭家的先人,从洪洞县大槐树下集合出发,翻山越岭,渡河跨溪,出井陉关,沿着滹沱河东下,一直来到了海下地区的津南郭黄庄。
洪洞县,那不就是戏文里“苏三起解”的那个地方吗?于是,我便怀着浓厚的兴趣,去图书馆里找书。虽然没有找到专门介绍洪洞县和大槐树的书籍,但是无意中看到了一本民间故事,里面说到了大槐树的故事,还有一张清晰的大槐树的照片。
古大槐树,又称洪洞大槐树,位于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公园内。洪洞虽然没有什么宏伟的建筑,但是不论严寒的冬天,还是酷热的炎夏,游客络绎不绝。有的赋诗题词,抒发饮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盘桓眷恋,久久不肯离去。在那些千里迢迢特意来寻根问祖的人们心里,洪洞县就像一个失散多年的暂居远处的亲人,令人那么留恋,那么惦念。
六百多年漫长的历史,留给我们多少思乡之幽情,只有苍天可鉴,大地为证。一代又一代人的念念不忘,年年到大槐树寻根祭祖的人越来越多。虽然当年的大槐树在烽烟沧桑中已化为尘土,如今屹立的只是一个偶像,但她留给华夏子孙的那份故乡深情,却世代扎根在每个移民后裔的心里。
茶可解饮,碧乳澄香通世味;亭堪楼迹,绿槐夹道识乡情。一本小小的民间故事,我读出了沧桑厚重的历史。后来在学校图书室,终于找到了一本有关洪洞县移民历史的典籍。我如饥似渴地捧着阅读,屏住呼吸,把文字沁入心底,顿觉岁月悠悠,深意入髓。思乡之情也随着书中的内容,走进了山西这块神奇的祖先之地。
读着熟悉而亲切的文字,仿佛看到了祖先们从容的身影,他们从六百年前逶迤跋涉而来,那么清晰,静静地伫立在我的面前,额头上仿佛依稀还能看见汗珠打湿的发丝。
阅读有关家乡的文字,能给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它能给人以绵延、恒久的渗透力量,让人看清自己。这样的阅读中,让细腻的心,缓缓舒展,家乡有关文化和历史的脉络,更加清晰。此刻,我仿佛重回大槐树时代,与祖先执手相视,感受那种来自祖先的荣耀,血脉的传承。让我们记住先辈们砥砺前行的光荣和那段艰苦的岁月,记住用血和泪书写的斑斓时光,记住永远依恋的根。
小时候,姥姥给我们剪趾甲,都会念叨:“看看,你们的小脚趾甲是两瓣儿的,知道为什么吗?”尽管听了姥姥讲了很多遍,我们这时还是会问:“不知道,您说那是为什么呢?”姥姥便会慢悠悠地讲起来,那种低沉而又舒缓的声音,仿佛把我们带回到了大移民的时代,身临其境般在祖先们的旅途中跋涉。这个两瓣的小脚趾,于是就成了我与祖先对话的媒介。每当抚摸着它,便想起了它的来历。在姥姥的故事中,这个两瓣的小脚趾,是母亲们在迁徙的路上,用牙齿咬裂,给新生儿留下的记号,为的是记住故乡。
“走起路来背抄手,小拇趾甲是两个”,这是一个流传在冀鲁豫一带,洪洞大槐树移民后裔口中的俗语。背抄手走路,是因为在迁徙的途中,为了防止移民伺机逃跑,而把两手绑在了身后,成年累月之中,遂成习惯。“解手”这个词,据说也是在这个时期才有特殊词语。小拇趾甲是两个,有几种说法:有的说是官兵怕移民在路上逃跑,给每人的小拇趾甲上砍一刀,作为记号。还有的说是移民一路上翻山越岭,磕磕绊绊,双脚的小趾甲碰伤了,裂成了两半。
遥想当年祖辈们扶老携幼,离乡背井,跪别大槐树的时候,抱定的是此生难以相见。一路上雨雪风霜,频频回首遥望故乡,洒下了多少伤心不舍的泪啊!离开故乡,远赴他乡,不仅是依依不舍,更是生死诀别。这种乡愁,于是便深深扎根在大槐树后人的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