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郭娟的头像

郭娟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5/18
分享

陶弘景笔下山川风物之灵秀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文字不多,却十分优美。面对祖国山水,只有拥有发现美的眼光和感受美的心情,才能真正领会到其中的意蕴。

陶弘景字通明,字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的思想家。当时的齐高帝曾经召陶弘景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文中的谢中书指的是谢征,字玄度,曾任中书舍人,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夸赞江南山水之美,笔下的山川秀丽,把美景描画于笔端,文采斐然。

这篇文言文因离我们时代久远,且文字简约、语言精深,我们读起来会觉得涩口,但诵读此文会有一种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的感觉,而且可以了解那个时代的人和事,所以,每每读来,还是欣喜不已。

品读古文, 重视对文章的诵读。 所谓看书千法,还是以读为本吧,掌握了诵读就是拥有了理解文言文的一把金钥匙。在反复的诵读中,感知文章的大意,品味语言,加深理解,丰富知识底蕴,培养文言语感。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这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自然山水,或清幽,或雄奇,或秀丽,均显造化之妙。深入其中,总能让人流连忘返,引起无尽的情思,现在让我们进入诗文的意境,感受山川风物的灵秀吧。

《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这是陶弘景写给谢征的一封信。书即书信,写的是秀丽的山川美景,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欣赏的。

高高的山峰耸入云端,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青翠的树木,葱绿的竹林,一年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听到猿猴的长啸,美丽的鸟雀唱着欢乐的歌。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游在水中的小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绮丽的景色了。

看到这里,想必大家能理解写信人和看信人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情怀了吧。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我们都会背诵一些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文如杜甫的《望岳》、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等。

文章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总领全文,当中部分则详细描写山川之美。最后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结尾,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高峰入云”,山峰高入天际。山下是“清流见底”,水流澄澈。山高水清,水的流动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增添了旖旎,相映成趣。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石岩壁立,五色争辉,加之又有青林翠竹,景象绚丽动人。“五色交辉”这个词强调了这些颜色的五彩斑斓,但无法分辨出具体颜色,因为它们已经交织在一起。

早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最后雾气消散,猿啼鸟鸣。傍晚,飞鸟归林,猿猴息树,山林在喧嚣中开始了新的一天。山色苍茫,别具情趣,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太阳快要落山时时候,黑暗即将降临,一切似乎要重回寂静中。我们可以想象,夜幕降临后,山林会陷入一片沉寂之中,但此时“沉鳞竞跃”,似乎要把积蓄了一天的活力全部释放出来,强调了旺盛蓬勃的生命力,这说明山中的生命具有生机勃勃、蓬勃旺盛、永不止息的特点。

陶弘景所描写的景物:高峰、清流、两岸石壁、青林翠竹、猿鸟、沉鳞。前四种是山中之景,而后两种写的是山中动物。但这一切在山中都是常见的,同时也是山水散文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弘景先生所描写的景物本身并没有与众不同之处,那么“奇”的是他的描写方法。他在写动物时和写景都用了动词,“见底”、“交辉”、“乱鸣”、“竞跃”。先生用动词来描写景物的目的我们要重点探究一下。动词是用来写动作的,而有了动作就说明描写的对象一直在处在变化中。例如用“高峰入云”一词形容,说明山的高没有尽头,写出了山在不停地生长,写出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

先生这样写山,山不仅仅是一个静静地等待人们去观赏的美景了,而是有了生命。在陶弘景的笔下,高山如同一个不断长高的巨人钻入天空,撑开层层雾霭,撑出一个崭新的世界。

我们读一读史书,会发现陶弘景并非一个天生的隐士,虽然谢绝了梁武帝的邀请,但仍然积极参与了国家的大事决策,他并没有与外界脱离,只愿意保持旁观者的姿态,而不愿参与进去。陶弘景36岁时归隐,就在这短短的36年中,南朝就换了两个时代,七个皇帝。陶弘景本为道家,但却借用了佛教对人间的称呼,

称之为“欲界”,也就表明了他对于身边这个纷繁世界的态度。

先生一生好松,每当有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像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就像个降临人间的“仙人”。

此时的“陶仙人”面对祖国的山水之美,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抒发感慨。“陶仙人”低头看水,为什么水会清澈见底?此处的“见底”先生仅仅见到了一条沉静清澈的河流吗?这个值得好好思考.

陶弘景面对祖国的山山水水是骄傲的,因为他发现了山川蕴含真正的美。“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正如朱熹的《观书有感》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山中的活水从何而来?雨水聚积,白雪融化,山水汇集的景象正因为永远都有这些活水注入,因此溪流才可以保持如同我们年轻的生命那样,永远清澈见底,永远生机盎然。

山川蕴含真正的美,就是大自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我想,我是懂弘景先生的。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