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郭娟的头像

郭娟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6/17
分享

光风霁月人称颂的周敦颐

周敦颐世居道县濂溪,后来的人就称他为濂溪先生。周敦颐在南康郡任职时,就曾率领部下在衙门东侧挖了一个四十多丈宽的莲池,里面种满了莲花。池中还修建了一个亭子,起个名字叫“赏莲亭”。

到了盛夏,满池的莲花盛开,清香扑鼻。周敦颐在亭子和岸边又修了小桥,来去特别方便。看着姹紫嫣红,他不禁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爱莲说》是我国古代散文的精品之作,全文仅仅119字,却笔意超越,言简意赅。文章开篇就沉稳大气,就像邻家大叔给晚辈讲故事一样。他告诉我们,莲是属水陆草木的花,还说了莲的可爱,如此开篇,出笔已属不凡,吸人眼球。一句“晋陶渊明独爱菊”更加明确了周敦颐要出“大招”了,东晋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实为更加深语意,显出自己的卓然不群。

周敦颐为什么这么写呢?为了保持一份高洁,宁可终老南山,也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真君子。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大多是借事物或一种现象来抒发作者的感想。周敦颐的笔法可谓清奇,以莲自喻,也就是借了莲的影子,写了自己。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从生长环境来写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是从体态、香气方面来写的;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从莲风度气质方面来写的。写这三个方面,就更加写出了自己 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

周公爱莲花,不仅因为喜爱它的外形,更因为它是一种人格的化身。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的君子之风,美名远扬,亭亭净植的风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

写到这里,大家都明白了,周公借莲花形象,来言君子之志。

莲花出生在泥塘,却娉娉婷婷,形象那么美好,不招摇不媚于世。就算是受到所有人赞美和爱慕,但还是超然物外、正直不阿。

结尾非常有意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这是一个反问句,大家都知道,反问表示肯定。周敦颐这样写的用意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自己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的人都太爱慕权贵,和自己这样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更少。

周公写莲,让我想起同样具有莲的品行的当代散文家朱自清,他的《荷塘月色》也是写荷花的名篇。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中有这样的描写:“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在文章中朱自清着重描绘了月光下荷塘的优美景色。

朱自清这些对莲的直接描写,其实字字句句都是借莲的外表倾诉衷情。周敦颐用花进行比喻,朱自清让花的特性喻人,虽普通,但让人读来别有一番滋味。 荷花,可谓真正的君子。它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炫耀自己,不与俗人同流合污、令人尊敬。

大家了解周敦颐的生平就会知道,周敦颐虽身居官场,却始终未曾放弃读书治学,著书立说,教育青年,提携后生晚辈。宋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程颐、程颢,便是他在赣州一手培养出来的弟子。他做官也和别人不同,不是囫囵断案,而是务尽其理。他在1045年任南安司理参军时,为了一个法不当死的囚犯,和顶头上司理力争,终于使刚愎自用的王逵有所感悟,最后承认自己的错误,囚犯因此活命。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莲,花之君子者也。读着这几句,仿佛看见周君,在“爱莲池”旁,峨冠博带,矫首昂视,目视前方,高声行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