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山天文台,像一双清澈而睿智的眼睛,凝视着厚重城墙内的金陵城。
去天文台的山路曲曲折折、古木蔽日,我追寻着这双眼睛的目光,思绪沉稳而飘逸。
喜欢静坐品读国学著作的我,尤其喜欢揣摩古人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几次到访金陵,却因为各色的琐事,终未能登上紫金山,去零距离感受观天的妙趣。
这一次,游历无锡,徜徉蠡湖中央公园,感受蠡湖清冷的春风,畅想太湖的烟波浩渺,行走厚重的惠山古镇,行走千帆竞过的大运河,却始终念念不忘紫金山的天文台。
所以转了一圈,大道轮回一般,又折回金陵,第一个选择了登临天文台。
终于成行,窃喜不已。
已是暮春,金陵依旧处处看得见繁花似锦。车子出了太平门,停靠在钟山西南麓。
城墙似乎是沿着山体延伸的,高大厚重的明代城墙,厚厚的一层苔藓,何首乌恣意蔓延,墙外的山坡上,松柏高过了城墙,一下子就让人走进了六百多年前的明代,甚至更远的王朝。
这让喜欢古风的我,更觉得紫金山天文台的深邃和厚重。
我选择了枝叶蔽日的登山步道,紫红色的空中木桥长廊,百转千回,是一种行走在诗画的意境。
长桥两侧的绿叶和青果,伸手可及。桥下的山涧,溪流声时而清晰可闻,时而又了无踪迹。不知名的鸟儿,在密林中啁啾,隔着几重枝叶,却声声扣人心弦。
游人一波一波超越我,我却不慌不忙,静静品读着这里的一草一木,这就是漫行的美妙。
刚读初中的女儿,当然领悟不到这种山水间行走的妙趣,一直喊着累和晒,我不住停下来,等待她的跟随。这样走走停停的旅行,似乎更符合自然的规律。
这样的行走,大约二十分钟的光景,微微出汗,忽然听到一阵乱玉飞溅的水声,俯瞰下去,原来是山涧遇到了一处三四米高的断崖,飞瀑坠落涧底,琤瑽入耳。
断崖的上方,穿云箭一般的翠竹,密集分布。原来,行走了这么远,才刚刚到达通往天文台的石板路。
问了同行的人才知道,距离天文台尚远,这才刚刚步入正道。听到小女儿的抱怨声,我又是一阵窃喜。
宽宽的石板路两边,有车辆通行的标志,看来这里以前是可以驱车而上的,只不过现在是禁行的。
这石板路虽然看起来年代久远的样子,却极精致。因为路的精致,使得两边山坡上的竹木也隽秀了许多。
山路蜿蜒而盘旋,林木在不远处似乎合围起来,形成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情趣。头顶的密林中不时传来游人的欢声笑语,让我明白这是一段迂回的盘山路。
小女儿已经走得不耐烦了,叫嚷着又渴又饿。幸好我的背包里装满了各色的零食和饮料,很快止住了她的吵嚷。
一段曲折的山路右侧,忽然现出一个缺口,密林间一条明显的小径。我怂恿着小女儿攀援这条近道,省去绕道的麻烦。
小女儿来了兴趣,跟着我就偷偷拐进了向上的近道。这是一条只有三四十米的近道,大概六十度的坡度,靠着小径两边的藤蔓植物,虽然有点费力,还是很快爬到了上面的山路。看着还没有走上来的同伴,小女儿一下子觉得不累了。
有了这一次走捷径的妙趣,小女儿在接下来的行程中,一直搜寻着山路两边的小径。
第二次,因为贪走捷径,我们终于上当了。
果然,山路右侧又出现了一条向上的小径。等爬上去,才发现是走到了天文台周边围起来的蓝色高高铁栅栏外。
等我们哧哧溜溜滑下来,同伴们早已在天文台的入口处树荫下休息了。
似乎突然之间,就到了天文台。
我们贪念捷径的伎俩,似乎被洞察秋毫的天文台看得清清楚楚。
一直钟情于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研究的我,想看透紫金山天文台的底细,却不想先被它看穿了我。
惬意的阴凉中,当我缓步在天文台的每一处石头房子前,缓步在每一处精妙的观天仪器前,我被古人上观天象、下测地理的智慧深深震撼了,也被今人追求天人合一境界的执着所感动。
站在青铜的浑天仪前,夏日的阳光透过密密的枝叶,在球形的浑天仪上投下斑驳的影子,阴阳分明,温暖而冰凉,就像无穷变化的茫茫宇宙。
这镶嵌在天幕上的1449颗恒星,古人是费了多少年前仆后继的观测,才获得了这些珍贵的天文资料,从而绘制成这么一个庞大的天体运行轨迹图。遥想东汉的张衡、三国的王蕃是如何殚精竭虑制造出这么精密的天文仪器,又是如何演绎天体运行变化的规律的,这是怎样的一种天人对话的神秘与庄重啊。
而这凝聚了数千年中国人智慧的浑天仪,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也被强盗劫掠。1903年,晚清政府又复制了这件仪器。
我望着这件复制的浑天仪,心中五味杂陈。
这里的每一件古代观测仪器,似乎都遭受过兵燹的威胁。圭表上那道深深的铁锯痕,不正是当年八国联军侵略者妄图肢解仪器偷偷运走的铁证吗?。
我想到了当初建设紫金山天文台的种种曲折磨难。在当年面对国家积弊已久、财政空虚的日子,从高鲁到余青松,从1927年筹划紫金山天文台到1934年天文台揭幕典礼,“第一座中国人自己的天文台”终告建成。
其间,高鲁奔走于北京、南京游说大员筹建天文台,余青松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将安放在北平古观象台的天象仪、圭表、浑天仪和简仪等四架古天文仪器抢运至南京,终于免遭了战火的蹂躏。
我想到了余青松奔走南京政府各个部门之间,面对冷脸和推诿,痴心不改,百般筹措经费,最终使得天文台建成。
我想到了1937年“七七事变”后,余青松在血泪和战火中召回因内迁而散落在各地的天文台工作人员,带领他们辗转南下,在昆明凤凰山建起了紫金山天文台的凤凰山观测站。
我想到了那个炮火纷飞的年代,紫金山天文台工作人员远赴苏联、日本观测日全食的曲折经历;我想到了科学观测人员从昆明出发,顶着日军空袭的炮火,冒着死亡威胁,赶赴甘肃临洮完成日全食观测的生死磨难。
人类追求真理的精神是任何的艰难险阻所阻挡不了的,这就是人类最伟大的地方吧。
我凝视着这组颜色冷峻的青铜观测仪器,扶摇直上的青龙,环环相扣的天道,寰球的天幕,耸立的圭表,它们凝聚着古人的博大智慧,也见证了国家的风风雨雨。
在这样的思绪中,我缓缓走过了子午仪室、大台、变星仪室、赤道仪室,那些陈列其中的仪器和图片、文字资料,深深震撼着我的内心。古圣先贤对于地外天体的观测,已经到了如此娴熟和辽远的地步,他们应该是最懂天人合一精妙思想的科学家和哲学家。
当我沿着古朴的石台阶,登上天文台那座最高的球顶观测室的顶部平台,回望四周,头陀岭景区、中山陵、明孝陵、玄武湖、南京古城与新城,一览无余。
山水相依、古今融合的金陵城,似乎正被天文台上这些白色的眼睛深情凝视。而在它们的凝视下,这座城池似乎显得更加生动起来。
我想,人类追求真理的步伐应该是勇往直前的,就像今天的紫金山天文台旧址,更多地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而它的观测点却已经散布在全国各地,星星之火,早已成燎原之势。
就像这座经历了万千磨难的古城,今天依旧生机盎然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