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虢郭的头像

虢郭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3/13
分享

杨窑印象记

如果说,杨窑是挂在天上的一个古村落,有点夸张了;但是,当你坐着车子,或者开着车子,在七扭八拐的靳马线上走一段盘山路,走近它的一个自然村,碗沟组,你就会觉得,它真是挂在半空中的一个村落哟。

反正,我去杨窑采访很多次了,依然没有走完它的七个自然村。

杨窑,石洞沟,碗沟,西坡,寒蟒沟,白水泉,大坪,如北斗七星,镶嵌在半空中,若隐若现的样子。

一座山头连着一座山头,山间,古木蔽日,溪水低唱,民居散布,鸡鸣树颠,牛羊哞咩,人迹寥寥,恍如世外秘境。

惟其如此,方觉乡村工作的艰辛。

第一次走进杨窑,大约是五年前吧。彼时,我去采访平顶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路方平快人快语,干工作雷厉风行,又为人家常平和,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想不到,这个村部就挨着大峪镇镇区的村子,竟然东西横亘数公里,群山中居住着那么多乡亲们。因为路队长出色的工作,我才得以慢慢熟悉了村里的乡亲们。

第一次到访,是因为工作队要给黄涧河对岸的石洞沟组修建跨河的路桥。2020年的三月,春光明媚,山花烂漫,趁着春水刚刚涨起,路队长协调了一些资金,购买了水泥、石子、涵管,租用了大型机械,风风火火开工了。

看着世代居住大山的乡亲们马上可以顺顺当当过河了,我的心里也特别欣慰。

我望着河对岸看不见踪迹的石洞沟组,问路队长村子还有多远,他笑笑说,不远,但路不太好走,哪天你有空,一起去村里感受一下。

因为赶着回去发稿,竟没去成,那大山里的村落,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

第二次到访,是2021年一场洪灾之后的第九天。在杨窑村部,我向东望着原本温顺的黄涧河,此时黄水涛涛,宛如一匹脱缰的野马肆意奔腾。由于洪水冲垮了很多道路和桥梁,居住在大山里的村民有的无法购买到面粉等物资,有点小饥荒。驻村工作队就协调广西柳州的一家螺狮粉爱心企业捐赠了数百箱螺狮粉送到乡亲们手中。

离开盘旋的靳马公路,我和工作队队员们一行踩着泥泞的小路,第一次走进了群山环抱的碗沟自然村。村庄里,一片大水过后的狼藉,通往村庄的水泥路,紧邻河道,由于洪水掏空了路基,路悬在了半空中,岌岌乎可危的样子。村民的房屋有的被冲垮,有的墙壁被山上倾泻下来的泥石流冲出一个大洞,连屋里面的桌椅都漂到了院子里。

队员们扛着螺狮粉,一家一家给乡亲们送去,以解燃眉之急。我那时想,若没有天灾,这是一个多么安宁的小村庄啊。

而这个表面上看起来宁静的小村庄,实际上是落后和贫穷的,这也是脱贫攻坚工作的伟大意义所在。

自小生活在农村的我,对这里的一切感到熟悉而亲切,我喜欢与这里的乡亲们交谈,他们的朴实率直,他们的吃苦耐劳,他们的乐观主义,深深地感染着我。

我喜欢与路队长攀谈。我喜欢听他讲山里的故事。他刚到村里,村干部骑着摩托车带着他去村民家里走访,因为山高路陡,他心惊胆颤,连车也不敢坐,总是步行翻越一道道山岭;后来习惯了,胆也练出来了,自己敢开着车翻山越岭,而畅通无阻。那些我未曾听闻过的贫苦户的有趣故事,实在是小说里面一个个最好的片段。

看到他们与村干部、贫困户熟不拘礼的言行,我是打心眼里佩服他们深入群众、与群众同甘共苦的工作作风的。

这乡村真是一个干群关系的大熔炉,也是创作一切奇迹的伟大的地方啊。

我喜欢着杨窑,喜欢这里的山水,喜欢这里的干群,也喜欢着这里悄无声息中发生的每一个变化。

她与中国所有的贫困村发生的伟大变迁似乎是一样的,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质,这是我最喜欢的。

我喜欢上这里,所以一次次走近她。

窑洞,石墙,瓦房,牛舍,羊圈,鸡窝,老桥,大槐树,老榆树,金黄的山杏,火红的石榴,蹲在墙根的老人,山坡上翻耕的老农,这是我极喜欢的,因为我喜欢古典和传统的因素。

铺了沥青平展的公路,新修的桥梁,装饰一新的民居,琳琅满目的农村超市,高台上停放的轿车,翻看抖音的村妇,带着耳机听歌的少年,这也是我所喜欢的,因为我看到了奋进向上的力量。

前不久,当我听村干部说,杨窑已经申报成功河南省传统古村落,正在申报国家级传统古村落时,我的心里又是一喜。

我在心里说,有空的时候,再去杨窑走一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