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信仰,悬若日月,一座灯塔,永放光芒!
——题记
一天,我整理老屋子的时候,看到了放在角落的一盏煤油灯:底座是木制的,边长10厘米左右,厚1寸,中间陷着一个黄色的玻璃药瓶,用来盛煤油,金属的瓶盖中间,插着一根铁皮卷的细圆筒,用来穿棉绳做的灯芯(有的是用毛边纸做的,也叫捻子)。灌油拧盖,点燃生光。过去我们村里人把这种灯叫“洋油灯”。
为什么叫“洋油灯”呢?近代中国落后于资本主义世界国家,生产力水平低下,很多物品由外国进口后,人们给这些物品取名加“洋”(意思是外来的,外国的)。带“洋”字的物品几乎涵盖了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甚至沿用至今。比方说,洋布、洋芋、洋姜、洋灰、洋房、洋车、洋钉……“洋”还影响人们的三观。打扮的时髦会被说成“洋气”(相对而言就说“土气”)。至今,“出洋相”这个词在我国还频繁地使用。“洋相”是指令人可笑或可厌的丑态,最初指外国人在中国展示的奇特举止和不符合中国传统习惯的行为。现在泛指人们言行出格、不得体,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洋”字在中国人民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很长一段时间,我国人民生活在“旺洋”大海中,简直是“洋洋”大观。
小时候我经常被母亲派去供销社打“洋油”。售货员会在酒瓶上插上漏斗,用一个铁提子伸进油桶,撩满“洋油”,然后小心地倒进瓶子中,刺鼻的煤油味便弥漫开来。我清楚地记得,有一年冬天,冰天雪地,我打煤油回来的路上不小心滑倒,将煤油瓶掉到了地上,煤油全洒光了。回了家以后我挨了父亲一顿胖揍。要知道这瓶煤油够我们家用个把月的,也难怪父亲生气了。
那时,物资匮乏,过日子讲究精打细算,细水长流。有句广为人知的俗语:“……不是省油的灯”,从这个俗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人们非常看重油灯的油耗。显然,“省油灯”更招人喜欢。为了让灯省油,人们就在灯芯上做文章,让它出头短一点,所谓火苗如豆。一到晚上,家里人往往会围着灯光各自做事,使这昏暗的灯光得到综合利用。油灯下,母亲做针线活或洗衣服,父亲搓线绳或剥玉米,我和兄弟们写作业,至今,母亲在火苗如豆的煤油灯下,穿针引线纳鞋底、缝补破衣服的样子,我还记忆犹新。摇曳的灯光照亮漫漫长夜,跃动着对美好生活的希冀!
有时候,煤油供应紧张,油尽灯枯了,人们会想其他方法来应应急。通常人们会在一个小酒盅里倒上食用油(多为小麻油),用棉绳做捻子。有时候用炮线丝等细铁丝把蓖麻子(剥皮)穿起来点燃照明。不过这种灯火苗大小不好控制,燃烧时间短。至于说点蜡烛,过去是比较稀缺的,只会在平时用作备用照明,且一根普通蜡烛也就够用2小时左右,还得省着点用。
后来,村里出现了汽灯。汽灯使用煤油,装上油以后还需向油壶里打汽,故称“汽灯”。汽灯充汽后利用点燃时生发的热量产生一定的压力,将煤油变成蒸汽,喷射在纱罩上发出白亮的光。那时候汽灯也不是随便用的,一般是集体有大事或村中过红白喜事才用。村里“关房”台子上唱戏时便用到了汽灯,这是个微型戏班,演员男女各一人。戏班的伴奏——文武场包括吹拉弹击打诸种乐器,由一人独揽,脚踩手拉嘴吹……忙个不停。唱得什么戏记不清了,只记得女演员脸上抹着夸张的妆,嘴里“咿咿呀呀”地哼唱,白亮的灯光照在她脸上格外清晰……
使用煤油的还有“保险灯”,有的地方叫“气死风灯”“马灯”。这种灯底座中空用来盛煤油,中间是灯芯,外套玻璃罩,火焰大小可调节,能手提或挂在墙上,夜晚提着走夜路,不用担心被风吹灭,很方便。深秋季节,生产队给各家各户分萝卜的情境,恍如昨日。在“保险灯”昏黄灯光下,人们拿着筐子或袋子,排队等候着。不管是分蔬菜或粮食,都是一年的辛苦劳作的收获,昏黄的灯光照出了人们脸上丰收的喜悦。
再后来,电石灯出现了,它是用燃烧的乙炔气体火焰来照明的。电石(乳白色,有刺鼻的臭味),学名碳化钙,加水,会猛烈冒出可燃气体乙炔(电石气),很多工厂过去就是用乙炔发出的高温火焰(氧气助燃)切割钢材的。这种灯点燃以后火焰窜得很高,能着半宿,特亮,其亮光可以和电灯光相媲美。电石燃尽了灯就会自动熄灭。一般家中有人在工厂或者煤矿上班,才能用上电石灯。能用电石灯的人家在当时更是大家羡慕的对象。
1971年,一声婴儿的啼哭声划破了村里黑暗的夜空,一个男婴呱呱坠地——我的三弟出生了。他的出生至少在我们村具有历史性的纪念意义。因为他出生的时刻,恰逢我们村通电。“洋油灯”照明的时代宣告终结!这年7月,阳泉市电机厂制造出省内第一台叉车直流电动机。这一年我国科学卫星“实践一号”发射、洲际火箭首飞成功。这一年,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村里通电照明的那天晚上,人们奔走相告,欢呼雀跃,喜极而泣!为了铭记这个光明的日子,我父亲给三弟起名时特地带了一个“电”字。从此,白炽灯泡配上拉线开关的照明灯具,进入了人们的生活。电灯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大家把功率不同的15W、25W、60W等灯泡分别称为15光、25光、60光……形象地诠释了追光逐梦的真谛!
白炽灯又叫做钨丝灯,显色性好,价格便宜,通用于很多彩色品种,但和后来出现的日光灯(荧光灯)相比,耗电多,寿命短,安全性差。而日光灯比起节能灯(2008年国家启动“绿色照明”工程,城乡居民和企业使用中标企业节能灯享受一定比例的补助。节能灯省电80%以上,推广意义重大)有害物质多,有频闪、噪音,舒适度差。后起之秀LED灯具有体积小、耗电低、寿命长、无毒环保等诸多优点,LED灯具从室外装饰,工程照明,正在逐渐发展到家用照明。总之,节能、安全、高光、耐用、智能化(调光、调色、声控、定时等)是今后灯具的发展趋势。
除了这些不同材质的灯,在阳泉还有一种灯——“矿灯”。阳泉因产煤而兴,是全国最大的无烟煤生产加工基地。矿工们长期奋战在幽黑深暗的矿井中,“矿灯”就是他们深入地下挖掘“乌金”时,穿黑透暗的“天目”,是保障安全和高效产能的守护神。起初,煤窑全是人工开采,漆黑的煤窑里只有矿灯照明。工人们往往头戴或者牙咬矿灯进行作业,行动多有不便。随着生产力发展,煤矿工人的“天目”也不断进化,由以往的电石灯、铅酸灯、蜕变到现在的新型锂电池灯、智能化矿灯。矿灯历经由原始到现代的“华丽转身”,反映的不单是采煤照明工具的进步,更承载了一代代煤矿工人的记忆。这些灯光见证着山城的发展,祖国的腾飞!
聚焦中共第一城阳泉的夜晚,山村街头巷尾的太阳能路灯,展示着新农村建设的辉煌成就;闪烁的霓虹灯五光十色,把城市打扮得美轮美奂;来往穿梭的汽车灯光汇成光的河流……山城不断演绎着熠熠生辉的大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