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他刚满二十。
二十岁应该是充满阳光的年龄,可他却一直为烦恼所惑。他的烦恼不是别的,就是他本应该在十九岁走进理想的大学的,可在二十岁他还徘徊在大学之外。
如果选择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未来,那么他注定与大学无缘。他酷爱文学,有着对文学独特的钟情与感悟,可他却选择了理科。
两千年的高考对他来说,是一种打击,也是一种解脱。不由分说的,他落榜了。一切都在他的预料当中,却在别人的意外之中。在别人的眼中他是一个高材生,他应该走进属于自己的理想大学,而他又一次落榜了。他知道这一次的落榜意味着什么。这么多年以来,他一直以很好的成绩让他的父母感到骄傲,也让乡
邻们感到羡慕,而如今他只能承受别人的嘲笑与叹息。他不仅是一个好学生,更是一个好孩子,可没有人知道他想要的是什么。
他多么渴望大学,渴望坐在北大的文学殿堂里,感受文学的心跳。可现在他的理想只能成为一种幻想,很美好,却遥不可及。无奈,他只好选择了一所专科,将自己人生的路划向另一个方向。
走进学校,他彻底绝望了。不是因为校园的环境,不是因为学生的放荡,也不是因为老师的学识浅薄,而是因为他感觉到努力强迫自己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很累,也很无趣。在他的心里,实现自己的梦想是他一生的愿望。
于是那一年的春节,他退学了。没有告诉家人,没有告诉朋友,他一个人背着行囊,带着仅有的五百块钱,独自去了上海,去实现他的梦想。
来到上海这座忙碌与霓红的城市,他感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与无知。生存的压力让他越来越坚定自己的信心,于是他咬咬牙,告诉自己,如果不实现理想,他决不回家。在街头待了一宿,可他一夜没睡,他告诉自己从明天开始重新生活。也许生活从不虐待有理想的人,很容易地,他在一家餐馆找到了一份服务员的
工作。生活开始让他在工作的掩护下朝梦想奔波。
他去招生办报了自考,专业是汉语言文学。他每天的工作时间是十二个小时,晚上九点才能下班。可是每天早上他五点就起床看两个小时的书,然后洗脸,吃饭,上班。忙碌一天之后,晚上他又要熬到一两点才睡。他的生活除了忙碌,就是疲惫。他却自乐其中,天天如此。同事们笑他,他并不理会。偶尔遇到休
息日,他会看一天的书。时间很快的过了一年,他的精神与毅力终于感动了他的同事。同事们开始关心他,他们替他上班(因为他们是两个班倒的),给他时间让他看书。看着同事们的关心,他把压力换成动力,更加努力,他不能让自己还有他们失望。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他用了两年时间拿到了自学汉语言文学专科学历。接着他又报了本科,继续开始新的努力。
两年来,他很少给家里写信,也没有告诉家里他的任何联系方式。他告诉家人他在半工半读,他的家人很替他高兴。只是每年他还要接受家里汇给他的学费,他只能这样做。很多个夜里他也偷偷地哭过,他想他的父母;想自己的未来;想自己如果不能实现梦想,他该如何面对家人,每次泪水都会湿了大片枕头。
三年很快过去了。如果他在上学的话,也该毕业了。他知道必须再找一个借口,他不想让家人知道他现在的情况。同事们告诉他,你已经很成功了,没必要隐瞒。他却淡淡地笑了,眼光是那么的深邃。
一年之后他修完了本科课程,顺利拿到毕业证书。那一刻眼泪充满了他的眼眶,可是并没有落下。他给家里打电话,他现在过的很好。他听到那头母亲颤抖的声音说,妈想你。他挂了电话。泪水又一次在眼里打转,他仰仰头,将它们灌进肚子。
他的同事总是想不通,他为什么要隐瞒这个事实,再者他又不是一个失败者。
他辞了工作,和同事们依别后,去当了一名乡村的小学教师,那里的环境比他的家乡还要苦。他一直想要走出贫困,可如今他却甘愿走进了这样的生活。他在那里用心的生活,很平常的生活。
两年后的一个黄昏,家里给他打电话让他回去。他望着远处的红霞泪流满面,泪水一滴一滴落在他手中的纸上,纸上的笔迹还没有干。
第二天他辞了工作,回家了。坐在回家的列车上,他的心跳地很烈,想哭的欲望一直让他不能平静。六年了,这是六年来他第一次回家。他想到六年来自己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泪水忍不住夺眶而出。
刚到村口,泪水再一次奔涌而出。他看到父母和乡亲们都站在村口,看着他,迎接他。他再也不能抑制压在自己心中已久的感情,他扑到母亲的怀里把自己六年来的积情全都哭了出来。
他接过母亲寄给他的通知书,上面显耀的印着“北京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录取通知书”。他看着它,灿烂的笑了。
他没有告诉母亲,这是他六年来的心血;母亲也没有告诉他,六年前她就知道他退学了。
两个月后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梦想的背后》。
——而他,并不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