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克新故居采风随笔
李三祥
今天是一个阴雨即至但欲雨和风的日子!
早在几天前,就接到朋友的传话,周末随诗词学会和文学爱好者一起去西南郊游采风。作为会外成员,能够有机会参加这样一个文人荟萃的活动,自己感觉到很是幸运。
天水作为中国版图的地理圆心所在,历来被视为陇右锁钥之地。不惟如此,更兼人才济济,代有所出,亦不乏后继者多多,了无尽止,如星枢机转,不舍轮回。
秦州城西南有赤峪河,沿着现在通往陇南市(史称阶州)徽成县(同谷或古成州)和西和礼县的公路穿谷而过,一直延伸到徐家店往南至嶓冢山山麓为其上源一支发源地。
距市内二十华里处,有一依山傍水据半山而坐落的村庄,叫门家河。我们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到这里采风,应门氏后裔第21代孙门福海先生大力支持,参观了解明代洪武年间,从这里走出去,沿东南而下,后至南京(明代开国初建都在现南京,当时叫应天),由区区一介六品小官,而被朱元璋赏识擢拔为二品大员的礼部尚书门克新。
在今天的行政版图中,门家河村归属秦州区皂郊镇管辖。所在位置当属城郊西南大门要冲之地。历史上从天水西南地区要进入秦州城,这里是必须途经的歇马店和休整地。
有明一代,开国伊始,值蒙元贵族建立的大元帝国,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土崩瓦解。大明帝国政权初建,作为平民出身的皇帝朱元璋,深谙民情,故而重视修养生息,面对政权草创,根基未稳的局面,认识到“百姓财力困乏,好比小鸟不可拔羽,新树不可摇根”。因此在人才的选拔和任用上,能够不拘一格,大胆任命,力拓新政。可以想见,生逢其时,作为陇右一介普通儒士和书生的门克新,因博学多才艺,资政议对,能做到耿直不隐,在洪武朝大得朱元璋器重,也就理所当然了。
读明史直隶秦州新志有关门克新的历史记载,他更以才学,曾奉命作流传青史的《长江万里图记》一文。读其文字,文采飞扬,叙山河大势,倾涛而出,实胸怀社稷,经纶满腹之士。如有所比,窃意以为譬尤诸葛隆中之对,气魄恢弘,感人至深,亦千古好文奇文!
站在门氏故居破废的场院中,看荒草满地,历经几百年风雨,院落早已颓废无遗。只有当年曾经用过的一副碾盘和碾子,深埋在荒草野地中,见证着当年从这里走出去的一代又一代主人和作为历史人物渐行渐远的印迹。
现存的门克新故居有院落三处。第一处位置最低,就是上面提到的碾盘所在地,面积不过能够建造三间庭小房子的规模,这应该是最早的院落所在。另外两处院落,分别建筑在更高处的上面的开阔地阶平台上,现在已经没有人居住。但保留下来的房屋建筑,第二处院落,据当地对民俗建筑颇有研究的学者考证,当属典型的明代早期建筑风格。格局为四合院,正庭为四间主房,在正门前面,有立廊柱走廊结构。前面左右两边对称,各为三间正对的房屋作为侧庭房。正面对着主屋正堂的,是典型的明代照壁墙廊,这从瓦当纹理是“福”字遮檐的饰纹可以得到佐证。
第三处院落所居,位置最高,场院也大为开阔。居室结构,也是千百两进庭结构,但最吸引人之处,就是有二层东阁小楼,据说是当年大户人家闺秀小姐纺线刺绣的场所。中柱是莲花抱柱,保留有典型的元代建筑的特点。
站在故居院落所在的位置,院落所在的主山,据门氏后人讲,从地理风水上讲,当属虎山将军倒坐帐。对面向山,有一处山头突起,地势最高,分布在其外围周边的几个山头地势稍低,是群僚拜君王的好风水。
这当然难免就是美化和演绎附会之说了。但从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人们讲究风水堪舆,看重阳宅和坟茔所在地理风水的心理来理解,也就不足为怪了。人杰则地灵,出了门克新这个二品大员,用中国老百姓的话来讲,不是祖上积德烧高香了,就是占了风水宝地或得天时了。
事实上,这样的人才大概也确实是百年一遇才会出现的。自然而然也就认为觉得是得了风水宝地的先机了。加上古代人相信堪舆风水之学的理论,认为堪是讲天道,舆是讲地道,风水宝地,物华天宝,得天地之造化和玄机,得居贵地,自然也就会有出将入相的杰出人物或贵人出现了。事实上这种心理就是在如今的中国人观念中,也是根深蒂固,顽固不化的。在民间有这种心理和附会也就不足为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