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三祥的头像

李三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2/05
分享

明孝陵游记【南京行纪随笔】 

明孝陵游记【南京行纪随笔】

 

李三祥

        

仲秋的南京,连绵的雨天,持续笼罩在这个美丽繁华的江南古都。

    从踏上这里的那一刻起,眼前的光景,展现出一种别样的风致,迷醉了我这个北方来客的眼目。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想起了白居易和纳兰容若这两位古人诗词里的句子。赶上弥漫在这里的秋雨天,实实在在地让人感受到了一种似曾相识而又仅仅在当下才真切无妄的场景中来。

    那是一种令人胸襟摇曳眼界开阔的冲击力。坐在行驶在古城宽阔道路上的车里,透过窗口,看淋透了车身的雨迹,一辆辆匆匆而过的车影,还有雨中撑起了戴望舒诗句里的雨伞穿行而过的路人,江南的雨季,展示出一派与北方大异其趣的迷人风光

    在苍翠浓荫的行道树影里,夹道静伫的法国梧桐,茁壮,粗大而又风姿晏然。在雨天弥漫的空气里,隐约里透散出一种历史般深幽而又沧桑的味道,勾曳起思绪里已然沉寂的怀旧之感。

    这里是六朝古都,这里也是近代风云际会的一片繁华与血雨腥风之地。六朝王气已经杳然无存,它只留在历代文人墨客的书卷里,而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的,是已然过往的一些文字记忆和时光的碎片。滚滚长江的拍岸之音,在岁月的栈道里,也没有了从前那种金戈铁马的震颤与光焰。一切都是那样的安详与平静,一如滔滔江水过后,千帆竞渡的场景已朝宗归海,遗留下的,是一片陈迹于历史的人文画面,这难免让人在回味之余,总有些挥之不去的沧桑与厚重之音,滞留在江南一隅的这片山水之间和城市街巷的古韵里。

    这里的行道树,历经百年风雨,见证了曾经发生的岁月风云,浸润了江南佳气的熏陶与化育,处处流溢出不可掩饰的人文气息和历史回响。以致让人在走过的瞬间,留恋沉思,品味出昔日盛衰相替的凝重与繁华。

    明孝陵,是这个古都城市南京的一张名片。钟山风雨,浑然不觉间充当了见证一段历史的符号。古老的金陵,从三国时期的东吴大帝孙仲谋跃马挥戈的那一刻起,注定了要以一种独特而又不同凡响的面目,见证和记载这里所发生的一切。多少事,历历如烟,弥漫了江南的这一方风水宝地。征战太平的主题,总是与王朝的盛衰岁月里的波光交流融汇,在此驻足,留下一些过去岁月里的足迹,让人在留恋之际,生发思古之情而绵绵不绝。

    南朝四百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人文荟萃的盛事,风云际会的烟尘,往往是历代诗人墨客念念不忘的话题。夕阳残照,暮鼓晨钟,种种物事,总是催生了这一方江山佳气郁然浓重的文明气息。回想当年,曾经使山河易色的一代又一代英雄人杰们,挥鞭蹈流,用三尺铁剑,横扫六合的壮怀与伟业,伴随着四海波平天下归一的欢呼声与功成意满,营构出一派天下太平化归王统的盛世气象。洪武大帝,这个从凤阳牧童成长起来的朱和尚,以一介平民天子,借红巾而统兵扫元,荡平天下之后,在平定东南,大势在握的日子里,运转乾坤,以雄视天下的王者气度,坐镇江宁,铺展着自己经天纬地的王皇事业。南京古城,在浩浩如江水的岁月里,上演了又一出改朝换代的历史大剧。

    江山草创,天下初定,是该休养生息的时候了。百姓历经战乱,情如慌慌之鸟,不可拔其羽,政事新立,恰如新栽之苗木,切切不可摇根。明初的一切,在开基建制的局面下,振天下之气而使山河顿改颜色。帝王的家业,在一片金戈铁马的音尘渐渐迹隐之后,面临的是一派百废待兴的科举大考。南京,又一次与历史的机缘遇合了。历数十年之久,动百万兵民,建构新王朝根基永固的帝都,当是他心里寂然默想的宏图蓝本。

    在这样的形势下,一场浩大的历史工程,就这样在人们的视野里铺展开了。钟山雄视,龙盘虎踞的山川形胜,总是让这些历史风云人物心思飞扬。洞穿和游移在千古帝业的梦想里,活着是天下之王,死后亦当成为荫庇子孙的宗神护持,巍巍钟山,佳山胜水掩饰不住的秀丽之地,拥江南王气浓郁的气象,当是朱洪武大帝梦寐以求的归宿和畅想。

    明孝陵是安葬明代开国之君朱元璋和他的大脚马皇后的陵园建筑。其规制之大,建筑之精细,为明清两代皇家园陵之冠。历经600多年的风雨洗礼,悠悠岁月的磨洗与冲击力,已经让眼前的历史残存,呈现出一片过去记忆的陈迹。沿着神道,过金水桥,有文武方门镇守陵前。红墙黛瓦,遮掩不住功业成就的弘大与奢华。行走在用青砖铺就的神道里,时时让人滋涌出由衷的庄严与敬重之思。这是一种让人心灵归于肃然寂思的文化冲动。每走一步,都仿佛是接近了明代那个远去的时代空间,使人心潮难平而有万千思绪飞飞漾动。一如头顶的蓝天白云,总是多了些不同于地下山川的空灵与神秘辽杳气息。

    听随同的导游姑娘说,据科学考证和测定,明孝陵的神道与其他各处的王陵相比,自有它不同于常景的独异之处。地下的玄宫,浸透了中国古代风水地理论天人合一的哲思和人文气息。北斗七星之象,顺天承运,一代帝王的雄图大略,在这里得到了极致的发挥。其建筑设计融入了祖荫护佑子孙基业绵长不尽的期望与心思。这些不同的神思,折射出历代帝王子孙世代永昌的江山之感。孝陵的独到之处也正在这里。它一改其他各地王陵的中轴线对称的神道格局,而是依山傍势,利用山形地势高低起伏的天然地理布局,呈现出弯曲一如斗杓般的形状。这足以让人联想起天空浩远的夜幕之下,七星在座,斗柄指北的人文之思,魏巍皇家气象,由此可见一般。

    由于近代历史上洪杨之乱与战火的败坏,现在的明孝陵,地面建筑已大不如昔,已然没有了修成之初占据金陵城几近其半的宏大气象。但残留的古迹遗址,仍然不减当年陵园建成时的布局与规模。

    一砖一柱,一台一亭,让人在观览的那一刻,油然而生发出庄严与敬仰并存的情怀。而现代人出于古城保护与遗存维修的文化挽救举措,新建的城楼,宏伟沉雄,静静地居卧在陵区的神主坛前,亦足以催唤出庄严肃穆的气氛下,凭吊与思古兼具的人文之想。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这些曾经让历史和江山改变颜色的英雄人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隐然存留在一部洋洋大观的中华文明史里。而我们所能见到的,就是这些让人回味留恋而不忍相离的古迹残照,仅此而已。

    站立在康熙皇帝御笔题写的一通碑石前,那雄劲洒脱的笔迹,“治隆唐宋”的四个大字和小体墨宝御笔,在历史的足音已杳然离去的今天,依然使人揣想着当时康乾二帝六下江南的盛况与行踪。字里行间,读解出一代明君圣主在鼎新立政之际,渴望人心归化的治政理想和文化之思。

    那些残存的汉白玉立柱,柱体雕龙画凤,在雨后微云的潮湿气息里,静静地守护着陵园的空旷地域,似乎在向世人诉说着这里在过去所发生的一切,忠实地守望着陵寝地下长眠着的神主。赶上江南连绵的梅雨天气,在树影参天,古木翘望的这里,第一次见到散落在墙角下陵寝园地里的花花草草,经咨问同行的导游,知道那就是一丛丛有花无叶的彼岸花。这种富有佛教色彩的花朵,颜色鲜艳而且花茎造型非常好看,但是它有毒而不可食用。偶然有飞动的喜鹊傍地而飞,穿过废旧的台亭残迹,叽叽喳喳一声鸣唤,遗落在行道门洞旁边一处井亭的树影里,让人在寂然而卧的陵寝之地,感受到一种天籁音声的活泼与生动。

    雨后的陵园,游人稀疏,更增添了几分庄重与肃穆的气氛。行游所见,便是一次对历史陈迹的瞻望,更是一种历史画面的重现与心里默读。

    作为一种历史的陈迹和文化遗留,2003年,明孝陵作为明清两代最具代表性的王陵建筑,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钟山王气,南京古都,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轨道上,便与南京的时代文明相接轨,向世人展现出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的繁华与人文色彩。这里的文化气息,因而显得更加厚重与浓烈。种种所记,当是一次心灵上的文化之旅,深深地印迹在南京之行的每一个角落,作为一种难得的记忆,将会永存在心而让人回味不尽。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