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赤峪河畔贾家寺村涌泉寺寻踪【游记】
李三祥
一 赤 谷 水
从现在的秦州城出天水郡,沿着藉河支流赤峪河谷地向南,在距离伏羲城西门外坚家河大约有十华里的赤峪河畔圣(当地原来叫宝纳山)金山西山脚下,坐落着一个依傍西山而聚的村庄叫贾家寺,村以寺名,从历史沿革和民俗文化的意义上来看,毫无疑问,这里应当是一个与佛道寺观有关的古道村落。
早在唐代肃宗乾元二年(759年)被后人称为诗圣的一代大诗人杜甫,在流寓秦州期间,就留下了记载当地山川城郭和土地风物的100多首诗作。其中就有以赤谷为题材的诗作 《赤谷西崦人家》、《赤谷》和《发秦州》。
“跻险不自安,出郊已清目。溪回日气暖,径转山田熟。鸟雀依茅茨,藩篱带松菊““磊落星月高,苍茫云雾浮”(《发秦州》诗)“晨发赤谷亭,险艰方自兹。乱世无改辙,我车已载脂。山深苦多风,落日童稚饥。悄然村墟迥,烟火何由追。贫病转零落,故乡不可思。常恐死道路,永为高人耻笑”(《赤谷》诗)“如行武陵暮,欲问桃园宿。”(《赤谷西崦人家》诗)。
诗中提到的赤谷,就是位于今天秦州区西南通往嘉陵江和西汉水流域一带的必经之地赤峪河古道。赤谷距市区有七里之遥,就是众所周知的红山厂附近的暖和湾河谷。这一带山谷东面的山崖,多裸露地表呈现为浅红色的砂砾岩,所以被人们称为““赤谷””。因为杜诗里的西崦是村庄名,顾名思义,它应当是一个位于西山脚下的古代村落。
据清代光绪十五年编撰的秦州直隶新志“卷一 沿革 山水”记载:“藉水又东,得赤峪水,水有二源:其东出者,梢子坡龙嘴、太阳二山来家沟、榆林坪水折而北流。其西出者,疑即黄瓜水。合甎桥沟、峡门口、薄土沟诸水,北流为赤峪水)。入于藉。” 这条南北走向的从峡谷北流而来的河水,在天水郡老君庙北侧归入藉河,在民国时期编撰的天水县志里,这条藉河水系的支流也叫黄瓜水。赤峪水在当地一带居民中也叫皂郊南沟河。
二 贾家寺:涌泉寺
2017年3月26日,赶上双休日春暖花开的艳阳天,本人和王仲满、雷维新、武将、李林芳等一行八人,相邀出行,去距离市区十里之遥的赤峪河畔涌泉寺采风,拜访了寺院主持会恒法师,还有贾家寺村涌泉寺管理委员会成员之一,见证和参与了寺观修建经历的当地老会长村民李引生 。其中机缘,就是为即将编辑出刊的《陇上古刹涌泉寺》采访和充实素材,要创作其中与涌泉寺相关的诗文作品。因为仲满作为《陇上古刹涌泉寺》的编委会主要人员,负责和承担了该书文稿的统筹和编辑工作。而毕业于中国佛学院的寺院住持会恒法师(俗名赵锁珍),也是他初中时期的同班同学和老乡。从宣传推介当地文化和胜景涌泉寺的需要出发,为了能够赶在即将在召开的全省地名大典工作会议之际出版并作为献礼推出,这次采风活动的意义,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为了能够让我们在这次采风活动中对涌泉寺的情况有一个清晰地了解,在我们这一行人,到达位于贾家寺村涌泉寺内新建三层大楼二楼的会恒法师办公的法堂后,会恒法师还特意在电话里,联系叫来了当地村里的寺庙管委会成员老会长李引生,由他最为向导,来给我们介绍有关涌泉寺建设的情况和历史变迁话题。
据他的说法,从他所知道的当地传说和亲历见证的信息里,贾家寺村倚靠的西山一带主山叫西山坪,很早的时候,山头上就有古老的寺院建筑遗存,只是规模不大,显得破败凋敝,主殿里供奉的是观音菩萨。当时的贾家寺,被当地人津津乐道的说法就是“一石五柏一眼泉” ,之所以有这样的说道,是因为在过去的老寺院的院子里,保存有五棵树龄约在千年以上的古柏,这五株历史悠久的古树,就是目前仍然能够见到,已经被当地的市文化馆,作为重点保护对象而编号管理的文物树。一石就是被当地人称作陨石的一块牛心石。一眼泉,就是指位于寺院围墙外面东北一侧墙角下的地表涌泉水眼。这里的泉水,水质甘冽而旺盛,一年四季从不断流。在过去的日子里,曾经是全村里的人家,日常饮用水的取水之地。据李引生讲,这里的泉水,原来是顺着大佛殿背后山崖的缝隙里流淌下来的,后来因为上面建筑动工用水泥夯筑地基,到了2000年前后,泉水也就慢慢消失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用石磨扇遮盖的地方,下面的储水池里面,现在已经没水干枯了。不仅如此,在实地采访和查看水眼泉的现场,我们还看到,在泉眼附近的不远处,尚有一棵树龄已上百年的老垂柳树,树身上可见当地文化馆文物树保护标志的编号牌。
涌泉寺在可见的文献资料和地方的史志里,与太平寺甘泉、南郭寺北流泉、玉泉观里的玉泉一道,被称为古秦州四大名泉之一。因其所处古代秦州通往西南蜀地的特殊地理位置,过去时代,过去的古道,是从这里经西边的小寨子沟里一直到董家坪,再到皂郊,是茶马古道从南望北面直上进入秦州城内的必经之地。 从这一带沿着靠近西山脚下的赤峪河谷地带,就现存的几处古老的寺院道观可以知其大略。这有分布于赤峪河畔沿线的老君庙、涌泉寺和皂郊镇附近果树研究所园里的太白庙可资佐证。
涌泉寺也叫贾家寺,从目前的布局规模和供奉的神祗来看,这里其实是一处一寺一观并存的民间宗教活动场所。
把涌泉寺叫贾贾寺这一称谓的由来,当与村里的贾姓人家有关。贾家寺村里的住户,主要要是贾、李两大姓的后裔。据民间流传的说法,在明代成化年间,徽县(古河池)境内江洛一带的脚户(过去以赶骡马驮运为生计的行商),赶着马帮驮子,经常往来于秦州城这一路做生意。有一次有个姓贾的生意人,天黑了在歇脚的寺院内借宿,沉睡中梦见有位僧人给自己托梦,告诫他以后做生意遇到危险,只管弃财逃命。后来他在赶着驮子的路上遇到了土匪打劫,就和一起的同伙分散逃命脱险。后来官府查办了土匪,并追退了他的部分被盗抢财物。经历了这样的传奇和变故,后来他就改名贾思敬(这个人就是当地贾家寺村贾姓人家现在祭祀的家神)在当地落户,并与这里的大户李姓当家人结拜为异姓兄弟,作为对梦中神灵托梦的功德酬报,他们共同发愿并修建了原先破败的寺院,从此以后,人们习惯上就把这里叫贾家寺,但寺院张挂的匾额仍然依旧为涌泉寺。
李引生作为当地寺涌泉寺寺院重建的会长和亲身见证人,据他的记忆和当地前辈老人的传说,涌泉寺最早所在的的位置,是在赤峪河畔后山宝纳上的庙嘴梁,寺庙的规模不大,只有菩萨殿。因为早期经济原因,加上位置比较僻远,加上年久失修已经瘫塌了。当地经济条件好了,就有贾家寺当地的一些好事之人发动倡议,由村里的广大信士人众,对原来遗存的菩萨庙拆了以后,集资重新大建。而在拆建原来的古庙建筑时,发现过去建菩萨庙时架在大佛殿梁柱上的梁记牌子。据上面的文字记载,过去遗存的菩萨殿,最早是于元代第十代皇帝天顺帝(阿速古 1328年九月)在位时重新修建。这说明寺院最早建成的年代,还要比这个时间要早。
贾家寺在明朝洪武年间,有朝廷里皇帝为地方官员降下的圣旨赐名,这才将原来的宝纳山改称为圣金山,寺院更名叫圣金山涌泉寺,这有现存寺院里的石刻碑文佐证。
从佛教沿着丝路古道东传的轨迹和天水境内佛教寺院发展的历史,依据隋代文帝时期,御赐南郭寺舍利子修建佛塔的史实,涌泉寺最早的建寺年代,推测涌泉寺建寺时间,最早应该在隋唐时期,旁证就是杜甫流寓秦州期间,留下的几首与赤谷相关的行游诗,因为这里正处在陇蜀古道出秦州的必经之地。
三 出土石碑与李引生本人的传奇
随着时代的变迁,后来当地的人们,在重修和建造寺院的过程中,陆续发现和出土了一些过去建庙立寺时镌刻的铭碑石刻文物。据贾家寺现存最早发现的一块立石记载,涌泉寺在明代曾经得到重建。时间是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十二月上溯晋日,有云游禅僧如学施主贾竟信等立石,蔡道云书丹,石匠郭景禄镌刻等内容。这块青石碑文除记述有该寺建造历史外,还记录了““佛而岩,老子炼丹台等十几处寺庵的名称。
这次去涌泉寺,发现在寺院内保存有三块碑刻,有一块残碑从石料用材和碑额的字体风格推断,大概是元代的遗物。其中有一块花岗岩材质的碑石,可以清晰地辨识有“洪武二十八年四月初一日”和“涌泉寺”等内容。 这说明涌泉寺在明代开国之初,就已经存在的历史史实。还有一块就是明成化(英宗 朱祁镇)十六年(1480年)十二月的碑石。
关于这块洪武【<1368--1398,在位三十一年,三一年五月惠帝即位沿用> (太祖 朱元璋 )】石碑的发现,可以看作是一个当地人与一块石碑重新面世的传奇。
李引生是这块碑石的发现者和见证人,据他的回忆,这一文物出土的时间是在1994年秋季,现在的寺院大佛殿开光是在1995年。当时他是大家推选出来的建寺功德主和庙会会长。在刚动工修建寺院时,有一天他在工地上挖掘了一段地基夯沟,觉得有点累了,就顺势靠在旁边的土堆上斜躺了一会。这期间他无意中一抬头突然发现,在自己刚才挖掘出土的这块石头上,因为在太阳底下曝晒之后,出现了好像有字的痕迹。他赶紧起身凑近细看,这一看,发现石块上面真的有字。再用手一摸,因为表面有土粘在上面,自己用手一摸把土抹平以后,反而看不清楚了。于是他干脆用盆子端来水泼洗干净,用水泼了以后,上面的字迹,便清晰的显现在眼前了。 结果也就有了这个意想不到的发现,原来它真是一块在过去的洪武年间重修寺院的碑石。这两块石碑,尽管因为年代久远和风化侵蚀,上面的有些字迹,已经显得有些模糊不清,但它所记载和保存下来的年代信息,则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当地这一明代佛教圣地的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