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三祥的头像

李三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4/30
分享

半坡的足迹:探访孙莲叶【散文】

半坡的足迹:探访孙莲叶

李三祥

早就知道有个地方叫半坡,那是在学生时代的课堂上,听历史老师讲到原始遗址,以及和这样一个历史文化符号相关的人面鱼纹陶盆!

2015年1月10日上午,为了一个早就存在于我们几个戏迷心中的夙愿,我们又一次与半坡结缘,真正的踏上了这个叫半坡的村落,作了一次探访之旅!

驱车经过铁炉村望西前行,沿着位于河谷的乡村通道,穿行了大约有二三里路,在上磨附近一处北山豁口的位置,转向北行,便是一条沿着山势盘旋迂回的陡峭的山路。我们此行的戏迷五个人,杨金锁、西堃(郭永杰)、杨志军(正客老榆)、曹雅丽、嶓冢山人(李三祥),以车代步,由杨大哥驾车,七拐八弯之后就到了山顶,顺势沿着簸箕湾形的地形南侧一路西行,时隔不久,就到了我们此行的目的地—被朋友西堃笔喻为“民间秦腔艺术大师孙莲英”所在的村落!

    赶上深冬的艳阳天,天空晴朗无云,阳光暖暖的挥撒下来,头顶的天空,映衬在不远处的山头和树影之上,显得有了些如同清洗般的爽净,平添了几分阳光下暖意萦怀的碧蓝气息!

这就是半坡,一个落坐在高山之巅,当地人叫作湾和的村落!这是一个地势西高东低,南北西三面环山,形如簸箕盘踞山上,在东南一隅顺着谷底通往铁炉方向的自然村!

因为一篇文章,一个人,一个与秦腔有着不了情缘的愿想,我们的足迹,就在这样的一个时刻里,驻足在这一方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我们的目光,就有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观光之旅,我们的心灵,便经历了一次不同凡响的放牧和洗礼!

半坡是一个拥有100多户人家,居民大约有400多人的山村!在撤乡并镇以前,这里原本归属于铁炉乡,是全乡境内人口总数占居第三位的一个自然大村!

同是半坡,但这里的半坡,不是位于关中古都一隅的那个原始半坡遗址,而是坐落在古秦州的母亲河--藉河上游支流铁炉附近,上磨水库北边山顶上的一个山头自然村!

进得村来,在一处场地开阔的路边停下车子,整个村里的山形水势便一览无余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底!在不远处的西边,可以看到一株高大挺拔但明显枯老的古树,醒目地伫望在村子的一处高地上!路上是一处规模不大的神祠建筑,路下面不远处就是一座有着数十年台龄的舞台!

一株沧桑的古树,一座深藏不露的舞台,还有这座寂然高卧在村头路上的神祠,让人置身于这个看似平常,其实则韵味厚重的村落,油然间在心底里生发出一种关于古老和悠久一类的敬意与沉思!

有客早知到来意,此行见面便相知!

待车停稳,顺便从车内后备箱取出带去的礼物,一行人带着好奇的心思,东张西望之间,早有迎接我们几个的主人,在不远处的路边,招呼我们沿着过来的路口往回走,原来我们为了找到一处能够停车的地方,已经走过趟了!

迎面而来的主人,是西堃在这个村子里的一位姑姑和她的儿子,还有一位是西堃的大姐。

好客的农家主人,把我们接引到他们的家的屋子里。这是一处依着当地形势而建的四合院式的普通民居。三间主房坐西朝东,南北两边是最近几年新建的厢房,东边是围墙,墙角下是一处不大的花园,由于是三九天气,加上刚下过雪,可以看到有厚厚的积雪堆盖在地表尚未消融!靠近东北角的位置是进出的大门!在北边的廊沿上,晒着一些金黄的玉米粒,院子靠近大门的地方,是整整齐齐堆码起来的玉米棒子,显得整饬而干净,留给人的是一种舒适而不杂乱的美好影响,足见这家主人勤俭持家的精神风貌!

由于事前早有安排,我们几个客人在主人的陪同下,简短寒暄和逗留之后,出得屋来,在场的人都在院内一起合影,作为此行的留念和采风资料(制作秦腔系列视频)。而此行驻足歇脚的目的地,则是位于对面山湾向阳处的亲戚家的老院里!

沿着通往北边的乡村道路,我们在主人的陪同下,边看边走,边走边聊。而在与主人的交谈中,知道这个村子里存在的那座舞台,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982年建成,已经有32年的历史了!而我们刚进村时就看到的那株古树,是一株国槐,从秦城区文物保护部门设置的文物树字样的标志牌上,知道这是一株树龄约1000年的国槐,而且据西堃介绍,它当之无愧地已经被列入前几年市政协文史委出版的《天水古树名录》一书!

借着路过的机会,我和正客老榆抓紧利用随带的相机,从不同的角度,拍下了舞台和古树的照片。

舞台的建筑所在,仅凭附属建筑和周边环境来看,可以推测断定,应该是当地大队和村委会办公场所,也是村里类似于民间所说“牙叉骨台”性质的文化娱乐的地方!舞台造型和大小,和我此前在其他地方所见舞台相比,当称别无二致,也是砖混结构性质的建筑。但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它所处的位置,是坐北朝南静卧在村子中间的路下。在它的顶端部位,人字形盖顶下面,靠近上方正中的下边,是一组由中间五星连同两边各三面红旗对称组合的图标。下边横向从西向东并列的一排四个字,就是“半坡剧场”。东西两边靠近墙角的部位,分别是竖排的“镜花”、“水月”字迹,以及民间剪纸里常见的“双喜”连体美术字,下面则衬以窗户格式,其中寓意,彰显出十足的戏味文化气息!据说当时之所以能够集全村之力建成舞台,与当时的村干部本人就是一个喜欢文化和戏剧的当家人不无关系!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