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三祥的头像

李三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5/13
分享

红杨秦秦腔秦韵速记【散文随笔】 

红杨秦秦腔秦韵速记【散文】  


 李三祥         


    冬天里的故事,总有说不完的民间色彩和足迹!        

     古老的秦腔,在一代又一代传承者手里,演绎出生生不息的人文底蕴和说唱情调!         

      在这个初冬的日子里,一场别开生面的才艺展示,在秦州这块古老的西秦大地上,以热情洋溢的温度和气息,诉说和传唱出生活在这片沃土上的人们的心曲!       

      如果说,在戏剧大花园里,种类纷呈的地方戏剧,是一道道亮丽的文化之景,毋容讳言,秦腔这一风靡于大西北一带的地方剧种,以它粗犷豪放的地域色彩,为百花齐放的戏剧舞台上增添了活力与生机。 在文化大观园里,姑且不谈那些巡回演出在各种演艺场合的地方各级正规秦腔剧团,单就活跃于乡间村落里众多的民间剧团组织而言,它们的存在和足迹,为那些基层的民众和戏曲爱好者,带来了原汁原味的文化食粮和精神愉悦。它们的存在和演艺活动,让远离现代城市喧嚣和繁华的人们,能够随时实地感受到足以深入他们内心并触动他们灵魂的文化享受。       

      和其它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一样,秦腔这一地方戏剧的出现,伴随着农耕文明的足迹走来。亘古以来,生活在大西北的人们,他们的劳动生活,围绕农业生产主题,而动植物的生长繁殖和发育,离不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土地,气候光照和温度条件的优劣,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及劳动方式,意义重大。          

     传统文化形成的靠天吃饭的惯性和依赖心理,难免使人们对自然和环境滋生出一些敬畏与期望之思。  正是出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戏剧演出活动,应运而生。        

      把脉天水当地戏剧演出活动的时间安排,明显的可以看到,与唱戏演出为内容的民间习俗,都是与春播秋收相关的农事活动一脉相承。每到春季,冰雪消融,穿暖花开,正是开播的好时节,一年之计在于春,人们在播下种子的同时,播下的是对收获有所期待的美好愿望,既然如此,祈求土地社神的庙会活动就显得如此必要。因为所思所想就是希望有好收成,祈福而求得社神的护佑,祭祀娱神的活动便有了其足以存在了的理由。         

     戏剧是存在于民间老百姓心里的历史教科书。作为众多地方剧种中独具特色的秦腔也不列外。一台大戏,伴随着文武场面的渲染和音韵声势,在吹拉弹唱和敲锣打鼓的节拍里,各色人物粉末登场。以舞台为背景,演员扮演的各类角色人物,出来进去间,演绎出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与喜怒哀乐。行行走走间,以说唱动作和人物表现   诉说着一个个生活场面的故事。人们的情感,随剧情的发展而起伏激荡,人们的心里,对于善恶美丑的判断,因为剧中人物的塑造而泾渭分明。舞台之小,只是方寸天地,舞台之大,足以教化和警醒在场的观众。喜闻乐见的戏剧表演,在民众中间所起到的教育和宣传作用,自有其风流遍布足以感化天下人心的独特功效。                   选在年初的春季和后半年的秋季庙会和社戏,其中的文化寓意 ,一则寄希望于未来,以祈求风调雨顺,再者便有了一年到头农作物收获后的感恩之思。而以春秋两季的社日活动为载体,既有娱神祈福的民俗宗教色彩,事实上也丰富和充实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可以说它承载和起到了娱神娱人两得其利的文化功能。        

      长此以往,因风而化,相沿成俗的戏剧演出,便成了人们一年四季里农闲时节重要而隆重的文化活动。那些祖祖辈辈生活在乡村的人们,在一年四季的劳动之余,伴随着春播秋收的农事活动,戏剧活动的演出,丰富了他们原本显得单调的文化生活。戏剧演出伴随着庙会,一般都是在特定的场合和时间进行,这也为人们之间的交流和商业活动带来了契机,人们在逛庙会的同时,一边看大戏,一边可以在演出场所各取所需,进行一些购物和小吃饮食消费,诸如此类,实际上这也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         

     生活的这个古老而现代的城市里,这几年在文化活动方面,自己感受最深的,就是在上下班的途中或节假日休闲之际走出家门,一路走过,经常会看到在伏羲广场和其他公共场所,都有一些喜欢戏剧曲艺和广场舞的人们。他们出于共同的爱好,聚集在一起,自发地形成了一些秦腔演唱组织和演唱活动。仅伏羲广场,在靠近南边的东西两侧,亭子和廊庑处,只要天气晴好,每天下午都有一些秦腔爱好者或其他曲艺爱好者,聚集在一处自娱自乐。演员都是自告奋勇,以清唱的形式,在临时搭班的乐队伴奏下,为周围的群众献上自己拿手的折子戏唱段。其演唱的投入神情和专注得态度,不亚于舞台上正规剧团的演出。这其中,有的演员,尽管多属业余演唱的爱好者,但他们对秦腔的痴迷和一往深情,几乎与专业演员可以以假乱真,这其中当然也有部分原来地方剧团退休的专业演员,也有一些参与江湖班子随处演出的人员。不仅有城市里的戏迷票友,也有来自乡村戏班子里的角色。有些演唱者,几乎每场演出都不会错过展示自己才艺的机会,后来了解到,这些演员当中,仅来自杨家寺红河一带的人就有好几个!他们对秦腔的执着与爱好,对于喜欢秦腔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福音。        

      这些来自民间的戏剧爱好者,对戏词的稔熟程度,对各种板路稔熟和腔调的把握,都让人觉得以一种感人的东西存在,感染和吸引了围观和听唱的戏迷。这然可以想见,正是他们这些人,让我们在为整个秦腔艺术观众群体日渐萎缩表示担忧的同时,也为他们的热情与演艺生发出一丝敬佩与欣慰之情!它让我们觉得,秦腔这一古老的地方剧种和表演艺术,在天水这块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还是有着及其深厚而广泛的群众基础的!         

      一个突出的感受,就是看到了近年来随着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在地域广大的农村,人们对下一代子女的教育格外重视。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子弟在城市的学校接受良好的教育,许多人都在城市里租住了房子,由在家的大人专门陪护孩子来城市里上学,在为孩子做饭和料理家务的同时,有的人借机外出打打零工。而更多的人,一天的活动,就是专门负责和接送孩子上下学。而在孩子上学的这一时段里,听听秦腔,看看戏,就成了他们打发时光的主要活动。这些人,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业余秦腔爱好者和江湖剧团人员的演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伏羲庙广场附近的秦腔演出,还有另外一摊民间社火小曲演出的出现,当是这里文化演出活动最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         

      从小在农村的环境里长大,耳闻目睹里对源自农村的烟歌小曲和秦腔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喜欢情结。也许是人到中年的经历和离开农村在城市生活了二十多年的缘故,这几年对文化艺术的关注点,有一种返璞归真般的回归心态,加上受到周围几个秦腔爱好者影响,对秦腔生发出一种喜爱的取向,平时里一旦有时间有机会,就是爱听戏爱看戏。        

      关注秦腔,喜欢看戏的结果,时间长了,就有了一种探究和关注秦腔戏剧的想法,不仅看戏,也读戏剧作品,一发而不可收拾的结果,可以说到了有戏必看的地步。前几年,与文友和戏迷圈内朋友郭永杰老弟等相邀,出于对西秦腔源流和当地秦腔人文情况深入采风和了解的目的,去了红河附近礼县八图村对面的费家庄,专门去看这个村子里的秦腔。当时的机缘,是受了《珠海特区日报》社记者,礼县红河籍诗人,《南山文丛》主编张中定的相约,去那一带采风。       

      那次活动,白天去了费家庄,当时是在张中定大姐家院内,有村子里的秦剧团乐队伴奏,文武场面齐全,几位当时在家的演员都按脸谱着装演出,要的都是折子戏 ,文唱的情节。在四合院的人行道和房前廊檐的底下,观看演出村里的人,加上我们一起去的二十多人,把整个院落挤得水泄不通。后来《天水日报》记者胡晓宜、洪波以《一个村庄的秦腔》为题作了专版图文报道。《天水晚报》记者闫鹏飞也在文化栏目作了整版文字报道。晚上我们留下的几位秦腔爱好者,在八图村张中定大哥家院内又观看了由当地皮影戏剧团演出的还愿戏,这次活动,后来由《珠海传媒 》杂志作了全程报道,反响很大。        

      第二次去红河杨家寺一带,是在红河和杨家寺两地交界处的杨家寺士子里村,天水电视台行游天水闫虎林主任一同去了,那次也是在当地一位秦腔演员家里,伴奏的乐队,就是杨家寺士子里村皮影戏剧团的文物场面,地点就在主人家院子里,当时本地的八位演员一次轮序清唱,五位是女演员,三位男演员,整个演唱都由《天水日报》社记者袁鹏辉作了全程录像并制作了红杨秦秦剧团专题视频。以上活动,都给人留下了非常美好和深刻的影响,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两次活动,让我对红河杨家寺一带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秦腔阵容有了不同一般的认识,这里真是一片秦腔的沃土,也知道解放以前,享誉全国的西北秦腔届前辈宿老刘毓中老先生,也曾经到这里取过经,而且一住就是十天半月!        

     由于“秦州合行杯”2014年天水首届中老年才艺大赛戏曲类海选活动,有幸能够再一次,相聚在秦州伏羲庙。尽管对演员们的出场演出情况,没有机会能够在现场全面一睹和欣赏她们的精彩,但晚上在一起吃饭时,听了他们的即兴演唱,那种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声情并茂的印象,却有一种让人回味不尽的余韵,久久不能离怀!         在西秦腔粗旷苍凉而悲苦的余音里,来自杨家寺的“杨门女将们”,以秦腔表演艺术家特有风采和袅袅余韵,让人对来自秦人祖居一隅的这一方水土和原汁原味的秦腔,有了别样的感受和思索。。。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