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三祥的头像

李三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5/13
分享

武山行纪:与周庄相关的记忆【随笔】

武山行纪:与周庄相关的记忆 【随笔】


李三祥      


      天水人说到甘谷武山,犹如在中国提到山东河南。其间流露出的意味,不仅仅是因为两地山水相连,在民情物土方面有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色彩,更重要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当你初次与这两地的人打交道,因为他们方言发音的别具一格。单凭这一点,往往会使人滋生出一种犹如身处异域或境外他乡般的新鲜感。面对语言交流上发音的生疏感和音声的隔膜,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让人在回味无穷的感触里,反而撩动起一些促使人琢磨不尽的好奇心!      

      周庄是我第一次去到武山采风时,曾经去过的一个位于县城郊区的村子!      

      那是两年前的时候,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前一天晚上应了摄影圈内好友赵安生的相邀,与当地文化媒体圈内的二十多个朋友,乘坐一辆由天水在线王总筹备的大巴车,一起去参观武山县城郊区一个叫周庄的大棚韭菜生产基地。     

      一路西行,沿着新修的天定高速公路,从关子镇一带出了秦州,穿越一段延伸在溪谷间的路径,再经过甘谷,向兰州方向直抵第一个歇脚站---位于火车站附近的武山县城一带!        

      到了县城内,大家趁着等人的时机,在车上稍事休息,我们几个人随即下得车来,在附近的街道一带做了一次简短的行游闲转。尽管时间很仓促现,但事后回过头来,忆想当时的情景,后来才知道,那次停车的地方,大概就在县城内官寺北边附近的街面一带。早晨起来由于急着赶车,好多人也没有来得及在秦州当地吃早点,借着等人的时机,几个人在附近找了一家面馆要了几碗臊子宽面,边吃边谈,谈话中有电视台的一位记者朋友,就提到武山有名的小吃“油圈圈”馍。      

       在我的印象里,这应该是自己第一次听到关于武山特色小吃的话题,直到现在,关于“油圈圈”印象的还记忆深刻。后来同行的这位朋友,专门在街上寻找有卖“油圈圈”的店铺,看到路边有一家卖早点的摊位,还特意过去买了一些带上了车。      这让我得以有机会,能够第一次亲眼目睹和感受到武山“油圈圈”的经历。

     说实在话,对我而言,由于对武山是初来乍到,也是这平生里的第一次,让我知道和记住了武山“油圈圈”馍这一独具特色的地方风味小吃食品。它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形状,足以让人觉得这种地方小吃在一个陌生的外地客人眼里,有了不同凡响的印记!慢慢地,后来也知道了,甘谷也有“油圈圈”馍,而这种极富地域特色的饮食小吃,应该说,它是甘谷和武山一带的特色小吃才算确切一些。      

      有了这样的一段经历,后来在当地文化主管单位同志的导引下,大家从县城里出发,一路说说笑笑,经过风云雷雨坛所在的位置,时隔不久,便到了这次出行的目的地--地处县城附近郊外的周庄!     

      提到周庄,往往使人联想到学生时代,曾经在教科书里,读到鲁迅先生笔下的江南水乡。大师笔下的记忆里,也有一个叫周庄的地方。对周庄的印象和这两个字所代表的江南水乡一带特有的文化意味,只要是有过同样经历的读书人,大概是不会生疏的!      

      但武山的周庄,绝然不是江南水乡吴侬软语里的周庄!这里既没有没有纵横交错的水道和小桥流水,当然也没有乌篷船悠游摇曳的水上情调!这里是地处丝绸古道南线,大西北陇右一带渭河上游流经武山境内县城沿线的一段,行政归属上是山丹乡渭河川岸附近的一处郊区乡村所在!      

      趁着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契机,在全省开展的“双联”活动中,周庄作为一处省上领导蹲点联系的示范点,因为种植大棚韭菜和蔬菜,而闻名遐迩。踏上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可以深刻地感受到,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当地和附近一带的农民,已经改变了传统农村经济的经营模式,利用塑料大棚这样的保温措施和新技术,在冬季这样天气寒冷的时段,照样能够和温暖的季节一样,种植各色餐桌上平常消费的绿色日用蔬菜,这使得地方经济有了科技的支撑,带动了农村经济的腾飞,从而也改变了村里人们的生活方式。      

      同行的人们,一旦到达目的地,等待车辆在村口停稳,即迫不及待的下了车,这边走走,那边看看,好像一群喜欢热闹和观光探奇的小孩子,当看到映现入眼前的村容村貌就在眼前,抱着极大的好奇心和猎奇心理,开始了忙碌的采风活动!眼前所见,镜头涉猎到的,是映现在眼前的一排排农村新建院落,规划整饬,错落有致,都是两层起架的楼房式小院结构,每家每户的建筑,都在楼顶安装了太阳能设施,呈现出一派与城市建筑别无二致的欣欣气象。      

      整个村落,依着形势,坐落在地势开阔而又平坦的川区地带。眼前的景象,带给人以全新的视觉冲击,和不同于城区拥挤的旷远影响,让人感觉到这里的一切,与地处城郊的传统楼房式居民建筑,没有太多的区别与差距。甚至让人觉得,这里的民居建筑风格,别有一番触动人心的独到与留恋之美。而在村落的周边和附近,就是分布散处的蔬菜大棚。在掺杂着树木发芽吐绿的泥土气息里,眼前所见的境况,赶上天气一派空明晴好,油然间让人心境里生发出暖意萦怀的温馨与快意!      

      为了展示和表达对远道客人的一种情怀,当地的村委会,在村民活动中心的院落里,利用场地的空旷处,搭建起了可以作为表演平台的露天舞台。当地的小朋友,以他们天真活泼的舞蹈姿体语言,踏一曲热烈奔放的音乐节奏,以鲜花般绽放的柔情与俊美,表演了韵味天成的集体舞蹈。      

       一起同去的天水文艺界的朋友们,用他们热情洋溢的歌舞表演,一曲流水行歌,或放声歌唱,或蹴踏高蹈,一时里舒缓柔情,一忽儿又声遏行云,抑扬顿挫里,演绎出感人肺腑的声乐之美!一段深情并茂的秦腔清唱,舞蹈翩翩的双人对舞,还有神奇的川剧变脸戏法,加上精彩的杂耍,让全村的父老乡亲和同去的朋友们,在不一样的场合,感受了品位了一场有别于城区内大剧院舞台演出的丰盛的大餐!     

      此情此景,让我们这些多年来与农村生活疏离,已经习惯于城市喧嚣浮躁气息的游子,感受到一种乡村情景里别有风味的文化与生活气息,让人留恋感慨而回味不尽!      

      那次去周庄,在得到菜地主人首肯的情况下,随带相机的朋友们,还跟随着主人爬进塑料大棚,对新出土不久的韭芽,进行了近距离的拍摄。自己由于眼睛近视戴着的眼镜,在密封的塑料大棚里,由于外面天气晴朗,加上大棚内气流因为封闭而不畅,连带手中的相机镜头,一进棚内,整个镜面马上就让水蒸气给蒙住了!

      戴眼镜的同志,比起没戴眼镜的人,情况大概更加糟糕,因为眼镜和相机的玻璃镜片,印象里都受到了水气的蒙蔽和影响,从而也影响到拍摄照片的清晰度和效果。在当时的情景下,觉得拍摄效果的好坏都无所谓了,在大棚里低着头猫着腰,感受一下蒸汽般包裹的气息和温热,也是一种难得的经历和别有情趣的体验,心里头觉得,拍到啥效果也就无所谓了,只是觉得有了此行和这样的经历,其实也就很满足了!      

      时隔三年以后,当自己的足迹再次踏上武山的土地,回想起当时去周庄的情景,让人对地处渭河一隅的周庄,在记忆里又加清晰起来。心里的生疏与距离,随着对武山的进一步熟悉而更加亲切和靠近。      

       后来有两次去水帘洞。第一次是去年的暑假期间,和藉河印社要好的几个书画界朋友,去了改口村小住两天。那次行动,我们白天里搞书画展,晚上就随机到隔河对面的村子里去看当地的庙会,从而也得以有机会看到了武山当地民间原汁原味的旋鼓舞表演。那是一种由师公敲着旋鼓边舞边唱的原始娱神场景(它有别于伏羲公祭大典活动中,气势飞扬而场面隆重的群体旋鼓舞表演),身临其境,往往让人在思绪里,生发出一些源自历史场景里的远古情调和遐想,似乎看到自己是在和几百年前的喇嘛老道站在一块,体味到的,是一种古老而新鲜的特色地域文化。      

      2014年6月22日下午,应武山文化艺术界朋友陈晓明部长的相邀,我和郭永杰,报社刘欣和王惠玲两位编辑记者,趁着参加第二天举行的水帘洞祈福活动的机会,随同当地新闻媒体和文学采风团,参加水帘洞拉梢寺祈福活动,这应该是我的足迹,第四次踏上武山这块文化底蕴深厚而又神奇的土地!     

      想起了周庄,因为这个地处渭河岸边的周庄,是铭刻在的我记忆里,伴我走近武山,并与武山进一步结缘的起点!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