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三祥的头像

李三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9/01
分享

乡村的夏夜【随笔】


 李三祥


      乡村的夏天,在太阳落山之后的这个时刻,不远处的天空,被几缕轻盈散淡的彤云,拽扯和点缀出有了几许诗意斑驳的流迹呈现出来。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来下。看日落西山头,想起了《诗经》里,古人用文字摹画和传唱的不朽牧歌。在眼前树影婆娑绿意葱茏的一派光景里,有一只,两只,或者是三五只飞飞而动的鸟影,划过寂然的苍穹,远了又近了,它们的行迹,在房前屋后绕了一大圈以后,便在不远处的一株高树上头,觅拣得一枝借以栖身立足。


      每次回乡下,总是感动于这样的时刻。站立在老家的屋檐下,就喜欢像孩子一样,用一种好奇而又熟悉的眼神,看着自家老院子墙外的树荫,还有那一弯早早就悬挂在天空一隅的新月。这样的心态,随着年龄的增加显得愈发强烈,好像有一种老是看它不够,而且也越看越亲切的新鲜感涌动在心头。这大概就是从古到今以来,被不同时代的人们称之为乡情和故乡之思的一种特殊情感吧。


      夕阳西下,落日的余辉渐渐淡远。山头一带的地平线附近,只留下一团伴随着日落,被光热浸染得有些发红而略带微黄的底晕与亮色,渐渐地,渐渐地,云迹在流散,头顶的天空。便由刚才弥漫的暖色,在一派天黑日暮的夜色浓罩里,将如屏如障合抱在村子四围的山峦地势的轮廓,湮没在夜幕降临的氛围里。


      每当看到这样的场景,总会在经意与不经意间,搅动起心头的万千思绪,在记忆的深处如流涌动,不由人回想起了小时候那些令人难忘的岁月和农忙场景。


       我们这一代人成长的环境,是在自小生活的农家村院。那时候,每家每户的孩子们多,都是在一大家口子人的家庭环境里,在劳动。一般的家庭,大多都是三两个孩子,也有孩子更多的家庭,从四五个甚至六七个的不等。家大人口多,兄弟姐妹们人多势众,在一个家庭里,同为父母的孩子,兄弟姐妹之间,相互之间的关照和呵护,潜移默化的影响,时至今日,总是让人有一种难以忘怀与割舍的恋念与怀旧之感,让记忆的留痕,弥漫和温暖着精神的栖息地。


      走在相间的小路上,牧归的老牛是我同伴。想起了小的时候,在音乐课堂上,曾经唱过的这句歌词。回味这饱含着浓浓乡情的流行的歌,在岁月流年如水而逝的沉思里,人生境遇里刻骨铭心的经历,生活中的种种遇合,在经历了人间世事春花秋月的繁富与渐变之后,这一切,都已悄然变成了以往的故事。


       听农家院落里鸡犬之声相闻,看田间地头间,舞动镰刀挥汗如雨的割麦子的忙碌,还有挥舞连枷打场和吆喝着牛马耕田犁地的场景,诸多印记,都已成为历史的记忆,可遇而难得仅见的农耕与稼穑画面,伴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的巨变,在时代大潮涌动的快节奏里,在新一轮土地承包和乡村城镇化建设的递变中,一切都在发生着令人目不暇给稍纵即逝的变化。


      传统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已然消解。过去几千年漫长的农耕文明,农业立国的传统文化意识,乡土田园生活里固有的耕耘与收获方式,因为现代科技与机械化程度的参渗透融合,正在以日新月异的渐进与蝶变中,替代着传统农业和农村里特有的生产生活节奏,让我们在时代的足音里,深切感受和觅捕得到的,是存遗下来一些历史碎片,还有更多的田园乡土之情。


      夏天的夜晚,赶上农历六月六日到来之前的初五之夜,天空一片晴明,是难得的天朗气清。有幸能够在日落之前的那段时间里,看到位于西边山头不远处的一弯新月。 还有离它不远的东南天空,在夜幕里伴随着月影而出的一颗星星。这不由让人想起了烘云托月,星星伴月这样的句子来。


       又一次在从小就熟悉的院子里,看到了位于北侧偏西的北斗七星还有其他一时叫不上名字的星座。因为是六月初五日,在晚上十点多的这个时候,还没有看到头顶的天空里有银河系醒目的天象。或许,要看到这样的场景,得等到再过几个小时才行。要不,就等到了一个月以后的七月七前后,下次再回老家专门去看看天河吧。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