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三祥的头像

李三祥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210/05
分享

《坐看流云》里的心灵原唱和真情书写【文学评论】 李三祥

《坐看流云》里的心灵原唱和真情书写【文学评论】

     

                   李三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佛的王维的代表作之一《终南别业》中的名句。喜欢这样的诗句,是因为其中流露出的禅意,更是随意而行的闲适与旷达,一种与自然园林景观相生相伴的纯粹心灵自由,一种目光观览万物的心态。

之所以突发出这样的心思与回望,是因为一个人和一本书,一个与文字结缘的女作家和她的散文集《坐看流云》。读其书,知其人,随着她的文字之梦行走,竟然就真的爱上一座城,而不只是一座山了!这座山,不是地理意义上的秦岭终南山,也不是富有文化意味的传奇终南山,而是地处齐鲁大地的淄博境内,与临淄城南的淄水相依相伴的金山。金山脚下的赵庄,是山妮子许玉红的娘家,这里是她人生的原点和出生地,也是她开始步入学校走进知识殿堂,怀揣文学梦想书写精彩人生的故乡。

女作家在农村环境里的成长经历,可以透过其文字里的表述得以知其大概。

至情至爱是以抒写亲情为主题的部分。《慈父如斯》和《可敬可爱的母亲》《你的笑,就是我的阳光》是写父母之爱的。像过去那个岁月里的许多孩子一样,父亲的成长身世,本身就充满传奇色彩。奶奶早亡,在外地当工人的爷爷又不在身边,靠着亲戚和乡亲们的帮衬,儿时与伯父和小姑相依为命。特殊的的成长环境,让原本学习成绩不错的孩子,后来接替爷爷的班,去外地当了工人。母亲出身农家,只上过几天夜校,没多少文化,但身板好,和其他农村家庭的主妇一样,除了挑水买菜和做针线等家务活,就是像村里的男人一样下地干活。她不善言谈但性格坚韧,待人宽厚仁慈,心眼好,孝顺细心,有一副菩萨心肠,在家里就像一把遮护着孩子的大伞。这样的家庭,其实就是过去时代里,农村社会常见而又典型的公干家庭。

对于孩子的学业,父亲从不强求,也不给任何压力,他能够做到的,就是给予鼓励和全力支持。人说父爱如山,女儿上了高中,父亲当然很高兴。由于离家远只能住校,也去学校看过一次女儿。当他知道孩子的住宿和饮食条件差,就心疼了。于是毅然不顾自己要看别人的脸色,要受求人办事的委屈,把孩子转学,带到自己身边,在单位的子弟学校完成高中学业。正是有了这样一位开明的父亲,让孩子接受到良好的教育,考上了大学,为当地教育事业,培养出一位优秀的语文女教师。

写自己的爷爷,语言表达平实自然,很传神。在作者的记忆中,爷爷是一个穿着布鞋的大高个,光头,奶奶个子很矮,两人形成鲜明的对比。退休之后,他们回到乡下老家安度晚年。爷爷是当时拿工资的人,穿着收拾得干净利落,像个干部,比较严肃。听爷爷讲老故事,看着爷爷坐在马扎上边听《杨家将》边看他养的花,仍旧不爱笑,很严肃,但看着他心爱的花和弟弟时,脸上的表情就不一样了,甚至等弟弟放学回家,就笑眯眯地搬起马扎跟着弟弟一起回家了。还有书写刘叔、长姐,小姑,憨憨的老公,自己的女儿,初中带语文课的杨老师和王老师,这些与自己的生活与成长相伴的人物,通过一位女作家的特有的眼光和笔触,用简洁明了的散文化语言,让人在小说般平静的文字叙述中,感受到一种来自作者语言的奇妙力量,触动读者记忆深处的那些过往经历。在回味和激活的历史画面中,让那些似曾相识,但又明显不同的生活场景,唤醒同时代人的心声,引发一种感同身受的共鸣情绪。

行走掠影部分,让我们追逐着文字里流淌的灵动,行游在作者的足迹所至的名山胜水之间,感受其中的人物故事,饱览自然光景的多彩与斑斓。《走近西湖》是一篇游记,在作者的笔下,关注点不在享有盛名的这一汪湖水。西湖不单是个湖。这样出人意外的断语,一下子就抓住了阅读者的心。它让人触摸到一种与众不同的文字表达。按照一般人的理解,西湖看水,眼底的断桥,心中的人间天堂,还有雷峰塔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遗迹,呈现出的人文与标志之美,是足以印证千年厚重的这一湖风水的。但作者的笔触所指,却并不在这里,出人意料之外,是作者没有把西湖比作那个人人都熟悉的美女西子(西施),而是其他的历史人物。

西湖,如一位阅历丰富学养深厚的老者,沉稳老练,目不斜视,面对前来这里的行人过客,无论是升斗小民,还是达官显贵,总是待之以一视同仁的面孔,没有一丝厚此薄彼的俗气,更没有浅薄卑微的势利冷热。这样别致且饱含哲思的思维向度,让人在品读文字间,感悟到一种浸润在字里行间的人格品质,一如打开一部厚厚的书,美丽的西湖,在这里被赋予了一种形象之美,以立体的人格力量和书籍的厚重精神,呈现出立体的文化书写。

西湖是诗意的,这种诗意的焕发,来自白居易和苏轼这两位大诗人,是他们把唐风宋韵的文脉,书写在泱泱华夏的江湖之畔。时隔千载,留给后人的白堤和苏堤,是昭示政声人去后的历史铭警,浸润人心的,是煌煌典籍里不朽的诗文传响。与西湖相关的人物,苏轼既是一个大文豪也是一个真男人。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但他的旷达与洒脱,折射出他身处人生低谷时心中不灭的家国情怀。西湖的孤山是隐士的栖身之地,因为林和靖的隐居和咏梅诗,它被赋予了隐士文化的浓郁底色。

其他与西湖相关的风流人物,他们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与西湖歌舞的才子风流无关,却与当时风云动荡的时事和山河破碎的国运相关。“西湖三杰”的墓葬地,承载着民族英雄的精魂,作为一种标志性的存在,于无声处的诉说里,让曾经到此一游的现代人,重新回味起岳飞、于谦、张苍水这样的仁人志士,他们的故事,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家国情怀和不朽的为国为民精神。西湖的故事里也有许多女性人物,一代才女苏小小和西泠桥,满腹才华侠骨义胆的秋瑾,还有与断桥和雷峰塔爱恨交织的白娘子,现实和传奇的交融里,呈现出西湖山水独异的人文底蕴与厚重之思。

《草原之上》写坝上草原的秋色,地面上悠然的牛羊,无边的寂静,湛蓝的天空,头顶洁白的云朵,丘陵与大地缓缓地变换的曲线,柔和起伏,森林与草原随意交错变动,树木的色彩或绿或黄或红错落分明,高下有别,呈现出女性细腻柔和的雅致。一望无际的辽远、起伏的大地,彰显着男人一样的粗犷阳刚和雄浑的英姿。突然间发现的一条小河,守候在附近的牛羊,让塞外草原的苍茫之野,顿然增添了灵动与生机,是一种清雅内敛却又透出孱弱的女性之美。乌兰布统草原特有的白桦林,山坡上秋色里熟透的金黄色麦田,收割牧草的牧民,骑马放牧的小伙,蹲在地上挤奶的姑娘,还有蒙古包里煮着奶茶的老阿妈,文字里描绘的人文与自然风光,祥和而美好。

《百脉泉边访易安》是一篇以女性的眼光和笔触述写女性的特色游记。对历史文献的挖掘和引用,在作者的精心营构下,让素材的排布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跃动,在情感与文思的流动中,文情并茂的抒写里,亦可见恰到好处的哲思妙悟,突显出深厚的人文底色。平实自然地抒写,情真意切的表达,传递出文字里的厚重与温度,让人想起文笔如犁这样的字眼,呈现出文人写作的风骨与底色。以游记的方式,把对自然风物的呈现和历史人文的挖掘与倾听融合书写,让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里的人物活起来,生动起来,站立起来,这也是该书可圈可点的一个亮点。

《岁月如歌》是作者以自己的生活阅历为重心,其中有对人生之路的回忆与书写,更是对心路历程的思考和记录。人到中年,最是容易触发思想火花的年龄。此时童心不再,经历了生活的现实质感与工作的忙碌之重,环境的变迁,人事的替代,上有老下有小的角色与担当,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往往就在这样的敏感时期,不经意间被感发出来了。走过了人生的成熟季,尝遍了世间冷暖,一切都会看淡,心也释然。坐看流云的心境便悠然而生了。人事有代谢,岁月无常居。偶然的触动,或许就在你身心疲惫的某一时刻,最容易催生出一种思想的滋生。

《坐看流云》里有童年的记忆,这里有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与跨越,借助思绪的桥梁,还有与之相伴的故土之思,一种浓浓的乡土情怀,是谓乡愁。坐看流云里有可触可摸的思想飞动,浮现出自己儿时喜欢的场景,看山,看云。看山是想越过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大有多精彩。看云是喜欢它的变幻莫测与丰富多姿,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期盼,正是童心的流露,触发起对未来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乡村世界的天籁自然之美与人文社会的田园烟火气息,最容易俘获和安放那颗被城市的热闹繁华和快节奏人情世故搅绕不宁的心,相对对于那些有过农村生活和成长经历的人,更有一种刻骨铭心的归乡情结。这让人体验到一种源自文字的心境,亲近一种独特的人生态度。童年里的童心,故乡冬日的雪景里,夜晚飘落的雪花,醒着的老屋,一盏亮着的烛光,醒着的烈酒,铁柱与二丫的爱情也醒着。碾盘滚滚,梆子声声里,飘逸出来的豆腐豆香,还有热腾腾的煎饼香气。盼年忙年,除夕拜年,串亲圆年里的年味,“过年谣”的传唱,关于磨豆腐的七道复杂工序的记录,对磨豆腐三最的总结,推磨子最无聊,滤豆渣最费力,点卤水最神奇,这些情节的描述,不光读来让人觉得富有情趣,文字里有滋有味的年味,看着就让人心里发馋,在文字里呈现的年俗文化,有深度也富有温度。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把真情留驻在乡愁里,让地方的风物生动起来,人文的气息鲜活起来,嫣然是一幅乡村生活的美好画卷。

《四季风华》里的每一篇文章,记录和书写的是当地一年四季的风景物情,是作者与动植物的对话物语。春天的十里春风,五月的榴花,在“鸟国歌谣”的伴奏下,生动起来了。石榴姐的土气,透过《唐伯虎点秋香》的影视文学镜头,和马致远《赵中丞折枝石榴》诗“乘槎使者西海来,移得珊瑚汉苑栽;只待绿荫芳树合,蕊珠如火一时开”道出其来源出身的不俗与不凡。

博山的荷花,儿时搬个板凳坐在家门口,静静地观看落雨屋檐下的场景,看雨,听雨里流露出的的天籁之趣,可亲可感。一棵杨树在雨中的身影,忽然引发心中的愁绪与共鸣,那是李清照晚年寻寻觅觅,物是人非心境下的眼泪,是对人生失去一段无法复制岁月的伤感与悲情流露。透过文字,让我们感觉得到作者那颗敏感而又多愁善感的心跳。秋色的斑斓之美,棉花的雪白与温暖,在作者的笔下,便是一个季节的符号,一种成熟与母爱般的人文情怀。与雪共舞的冬天,带给孩子的是快乐,对于成年人世界,寄托的却是无尽的情思。纳兰性德“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里流露出的惆怅,汉代才女卓文君《白头吟》里肝肠寸断的哀怨,同是冬天的雪,在古人眼里,雪可以是知音,也可以是怨恨中的美好心愿与期待。但在作者的眼里,雪已至,春就在前方。是美的化身,善的精灵,惟愿留一片永不融化的雪,与人共舞,让每颗心通透澄明,让每个人都活出雪的精神、雪的风情,俨然是一种觉悟后的哲思,一种雪藻精神。

《心海泛舟》是作者心灵的自由放牧与飞动。寻找自己的光,让自己做一束光,在独处中感悟人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为自己觅得一处精神的家园,安放曾经失落的天性,诗意地生活。让自由、快乐、充实、多彩、智慧回归,像一朵花,一株草那样舒展天性,以从容的姿态,活出真实的自己。总览全书,收集在《坐看流云》里的每一篇文字,就是许玉红老师用文字和文学,精心构建的心灵花园和密室,也是她为自己缀写的一个人的传记和诗史。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