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如海,觅一苇载渡远行【散文】
李三祥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是出自唐朝大诗人杜甫的诗话。字里行间,有满眼的唐风扑面而来,其中味,有哲思,其行远,见圣迹。齐鲁之行,一首《望岳》,俨然一派海晏河清的盛唐文人气象,令人心向往之。
数十年之后,当自己以不惑之龄,开始有了涉足文坛的一片心思。登南山,揽胜迹,行游所至,站立在千年古刹南郭寺的大槐树下,又一次穿越在唐代诗人曾经路过的驻足地,相约在秦州杂诗咏怀的北流泉,沉醉在《山头南郭寺》这一不朽的名篇里。
偶然间与你相遇,在一次月明星稀的畅谈里。因为对文学的热爱,当时在场的南山诗社诸友,以文会友,品茶,赏月,吟诗,作画。每次登览行游过后,时隔不久,便有主题诗会作品,在年底结集成册刊印,这就是一度风行的《南山诗刊》。在那段日子里,天水南山诗社的存在,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一时亦成为当地文坛上一道令人瞩目的文化风景。印象中,诗社编辑印刷了《南山诗刊》共六期,这期间组织策划推出《南山文丛》一套9册,推出的当地作家,其中8位作家的个人作品为散文集,还有1人的作品,内容为古诗文集。
时至今日,曾经的南山诗社,已经成为划过时空的一道微光,但作为一种情怀,却深深地扎根在每个人的记忆中,沉淀为一抹历史化迹。从自己涉足文坛的那一刻起,南山诗社的存在,就是一道架在自己和外面世界之间的桥梁,在抵达诗与远方的追梦经历中,支撑和启动了自己踏上文学创作之路的起步之旅。不仅如此,诗社文友之间的提携与帮衬,也为自己后来的文学书写,拓展了通向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的星空世界。
我与《东方散文》杂志结缘,时间大约是在2011年秋冬之季。有一天下午,自己和郭永杰,李晓东,兰叶子等几位家在秦州区的文友,又一次趁着周末,上南郭寺采风。在李吉定和景区丁丙学主任的陪同下,先是登临南郭寺上面的杜家坪村,在位于山头的公安林景区游览一番之后,又沿着通向山下的盘山道路返回,去他们的办公区域歇脚喝茶。这期间,李吉定在他的办公室拿来一些报刊杂志,都是外地来南郭寺的文化界客人赠送给他的,其中就有《东方散文》,他也为在场的我们几个人,各自分赠了一份。
正是从这一次南郭寺之行开始,《东方散文》杂志这一平台,便走进了自己的视野。在后来的日子里,以诗社成员为主体,当地文化圈子里,以散文写作为主要创作方向的其他一些人,也陆续参与进来,融入并成为《东方散文》杂志平台的热心投稿人。
在多年来形成的固有观念中,以自己一路写作的经历和经验判断,一直秉持的投稿方向,就是在选择投稿之前,先甄别看一看,刊物编辑组成人员的阵容与水平。凭着自己的感觉和认知,以为要办好一本文学杂志,主编本人所拥有的知识储备,其选稿的眼光和视野,决定着杂志刊物自身的水准和品味高下。
纵览《东方散文》刊登的作品,内容上追求纯文学作品真实真切的价值取向,只要是思想纯正文笔优美的优秀作品,能够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择优取舍。在选稿上不厚名家,不薄新人,在扶持新人和推出精品的力度与倾向上,积淀和凝聚起了属于自己的深厚而博采的广泛作者群体,可谓集众美和人脉于一家。
从2008年创刊到今天,历时十五年之久,《东方散文》依然坚守纯文学阵地并一枝独秀。在这个新媒体和自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眼看着一些传统品牌的纸质报刊杂志,受到了网络新媒体激流涌动的冲击与碰撞,在经费捉襟见肘的困境中,终于不敌竞争面前难以为继的残酷现实,有的已因为停刊而偃旗息鼓了。但《东方散文》杂志,能够继续做到顺风顺水,一路卓然前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甚至受到了一些文学评论家的高度赞誉,称其为新时代背景下散文领域的“东方散文现象”。这的确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存在,其承载的社会责任,其营构的文化气象与文学品味,可谓“出门有功,行地无疆”。
参加2013年7月22的“垣曲笔会”,让我与东方散文总编憨仲第一次结了面缘。垣曲之行,正是炎热的夏天。当天下午出发,从天水火车站登上开往河南三门峡的火车,沿着渭河北岸一路东向。出宝鸡,过西安,天色已渐渐地昏暗下来了。以后的行程,经渭南,过潼关,到三门峡一线,是在夜色中抵达终点的。夜半时分的三门峡火车站,与自己熟悉的当地停车站台相比,别无二致,一样的光影稀疏。出了站台,一头扎进附近的小吃摊点,已然是一派灯火通明的人间烟火气象。那些以经营小吃为生计的小摊位主人,见有客人经过,便不失时机地吆喝打招呼,也是司空见惯的热情场景,所不同者,就是口音里多了河南话的味道。顺便找一处经营面食的条凳坐下,与同行伙伴相商之后,各人要了一碗家常面条,尝一尝当地风味的饮食之享,算是品尝和了解一下这里的饮食文化。因为要等一位来自广东的文友聂子明同去山西垣曲,当晚,就在离火车站不远处的一处旅馆住下了。
三门峡之行,可以说,这是自己有生以来,第一次踏上河南境内。第二天起来,一行三人搭乘开往渑池县的客车。后来在当地的客运车站,找到一位年轻的私家车车主,议定由他以300元的出租车价,把我们送到垣曲县城。一路前行,在交谈间,知道了小伙子是一位曾经在部队服役的转业军人,退役后回到家乡,被安置在当地的煤炭局工作。趁着休假时间,他也就开始做起了承揽零散客人去旅游景点的生意。从县城出来,按照我们的行程路线,在经过仰韶文化遗址时,顺路把我们拉到位于仰韶镇仰韶村南部的缓坡台地区,参观了仰韶文化博物馆并合影留念。托《东方散文》的福,这次参加文学笔会的旅途,也让我感受了一次别样的穿越中原大地之行。从仰韶文化遗址出来,翻过一座大山,经垣渑公路继续前行,过穿过位于古城镇附近的新建大桥,继续沿着通向垣曲县城的王横线转舜王南街到达目的地。
垣曲之行,是《东方散文》平台在帝舜故里垣曲组织开展的一次文学盛会。在垣曲县人大会议室,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区的54位散文作家,还有垣曲县的作家们,大家欢聚一堂,探讨和交流文学创作话题,垣曲县的主要领导也参加了这次笔会活动并作了发言。在当天的笔会现场,不仅为来自澳门的女作家黎乐散文集《梨落集》召开了作品发布会,参会的垣曲作家,交流了他们自己创作的文学成果,彰显了垣曲文学的地域之美和人文风采。
在之后的系列活动中,作家们先后游览了当地的古城门,历山皇姑幔风景区,舜帝陵、解州镇关帝庙,垣曲县博物馆,当地亳清河治理工程,新建的惠民医院工程,特殊教育学校,特色农业景观区。结束了在垣曲县的主题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又去了运城市盐湖区,开启了这次活动的转场之旅。普救寺高耸的佛塔,西厢后面神奇的蛙声,《西厢记》故事发生的梨花深院,附近的蒲州衙门,让身临其境的现代人,感受到一种穿越千年的文脉传响。
尽管没有看到蒲关渡的铁牛,但鹳雀楼的沉雄壮观,李家大院中西合璧建筑风格,为这次帝舜故里垣曲笔会之行,留下了挥之不去的河东文化印象,令人神思难忘。
日月流转,时光飞度。在《东方散文》杂志创刊十五周之际,回望自己在文学之路上经历的历次行游之路,总有一种触发情怀的美好之思,感动于心,历历在眼。
在追梦文学的道路上,仰望星空,情系山海。文心觅渡,《东方散文》恰是一苇成人之美的摆渡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