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个人的记忆中,都会有一条蛰伏和埋藏在心底的回乡之路。有哲人说,世上的路有千万条,但作为一种情怀,一种与生俱来的情感与精神高地,故乡和老家,就是伴随着自己一路走来的那个村落,这里,就是我生命与人生宿命里的出发点,一种厚重而不单纯的地域符号,让人永久魂牵梦绕的灵魂方向。
小林下,一个在外地人眼中,不知读下(方言读ha-哈)为何音的名字,一个在地理上显得渺小,以至往往不被外人所知的地方。说它小,的确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村落。从上了年级的老一代人口口相传的历史记忆中,知道了这里在解放初期的时候,在邻近的官屯人口里就叫红埯窑,最早就是一个全村只有三户人家的小山庄,改换名称叫小林下,是以后被官方登记造册入编为三联大队罗集寨村时,为了使各个自然村之间有所区别而重取的名字。到了上世纪人民公社后期的80年代初,在农村改革开放大潮的时代背景下,因为分田到户,实行土地承包,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划分土地,村上的人口规模,据统计数字是129人。截止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与世纪之交的那阵子,也是村子里人丁发展到最旺盛的时候,因为从军和上学在外干公的人多,整个村子里的规模,以住户居家户数来计算,也只有45户120多口。
在当地人的心目中,人们习惯上把生活和居住在河谷川道地带的人家,叫作川里人,生活和坐落在边远沟谷地带村落的人家,叫南沟里人,我的老家地处镇子西北方向的山梁地带,故而被当地人理所所当然地就被叫作小林下山庄上人了。
村子所在地地理位置,背靠主山,是一处坐北朝南的阳坡地带,为邻近东侧的关同大梁(官屯岭)朝向西边延伸的一道山梁,站立山头,看整个村落的格局,在四围山环水绕的地势形态下,犹如一朵巨大的莲花状呈现眼底。这里地处平南、华歧、和小天水三镇交界地带,翻过山梁向北不远,隔着一湾溪流谷地,沿着坡面雄踞耸立,阻断南北的古道村寨官屯岭。
官屯岭上的村落,在当地现名叫关同村。而据云雾山现存元代至大元年(武宗时期,1308年)重修官屯岭岱岳庙碑刻铭文记载,这里就是地处秦州西南七十里的官屯岭,为西秦岭地带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南北分水岭。云雾山为当地一处历史悠久的道教圣地,供奉的神祗有炳灵真君黄天化,也是东岱岳大帝西行巡守所驻行祠所在,在当地村子里也建有泰山庙,泰山神祗为黄飞虎。而据清代和民国时期天水县志所载,关同村为关同庙,在过去是由秦州城南下,经皂角堡抵店镇(方志所载叫殿通庙),再沿着位于灰河沟西侧从店镇到水泉村的十里长坂坡山梁,翻过关同村(关同庙)所在的官屯岭山脚下的谷底,沿着发端于华歧范集山东南坡地,经罗李山家沟和何家大庄出谷的上河,与来自关同村的溪水交会南流,出门钮沟峡谷而与铁堂峡合流出天水关入西汉水。
别看小林下村子不大,但其所在山河地脉之重,足以为当地一处佳山胜水之地。向北接靠官屯岭,西边临瞰西汉水上游支流西溪水,东山势居关同大梁一隅,西望则邻近武家大山与西番谷水,南向则遥看姜维堡龙头所在。
有道是群峰并列大为首,众山皆大小为尊。地处山峦环抱的这样一处山乡村落,可谓得天地造化钟聚之气,亦有三星在户之望。但山居人家,出门远行,道路交通阻梗难行,限制了村民与外界的交流沟通。物流货运的种种艰难与不便,在人们日常用度的生活中,因为上山爬坡的辛劳与苦焦,形成了让一代又一代人心里纠结不解的困境。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无论居住何处,以自己辛勤的付出和劳动汗水,追求和换取得生活的安乐与幸福,物质财富的富足与否,生活条件的好坏状况,对于祖祖辈辈以土地为生的农家人来说,只要做到脚勤手快,在耕田种地的平凡日子里,一年到头,庄稼的收成,是足以能够维持和保证正常的家庭生活的。家里有粮,心里不慌。在风调雨顺的年份,丰衣足食的日子,足可以让自家的生活过的有滋有味,衣食无忧。但农家人是靠天吃饭,遇到天旱少雨的日子,人畜用水变成了面临的现实生活难题。对于祖祖辈辈生活在山头梁坡地带的人家,一旦发生生活饮用水不足的问题,原本是靠着天然泉水吃水的日子,节奏就被缺水的困境打乱了。起早摸黑去泉里担水,甚至在泉边等水和抢水吃,就成了乡村生活里一种特有的场景。在自己的记忆中,这样的情景,已经不是经历过见到过的问题,这样的感受和艰苦滋味,时至今日,其中的甘苦,回想起来,仍然让人心生苦涩之感。
行路难,吃水难。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农家的日子,就在这样的年复一年中,在一幕幕的反复重来中,打发走了,又不得不做着时时面对的准备。
但这样的日子,在最近的几十年间,在你经意不经意间,已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村子里原来显得破败陈旧的院落,那些早些时候普遍存着的土木结构的老房子,在年轻一代人的手里,全部实现了换旧翻新,经过上个世纪后十来年的建修和变化,家家户户的院子,都盖起了用木砖混凝土构筑的高墙大院。
那些留在村子里的新生代后生们,凭着他们吃苦耐劳的品质,以他们心灵手巧的工匠手艺,一个个走出家门,去到外面的城市里,经过打工拼搏的日子,挣回了自己父辈一代人想都不敢想的丰厚收入。这些富裕起来的农家子弟,不仅改变了家庭原有的生活条件,随之而来的,是经历了一轮家家户户拆掉旧房子翻新换旧的家园重建。紧随其后出现的变化,就是不惜成本想尽一切办法,把心思和代价,投放到自家孩子的教育上面,为孩子的成长成才,选择城市良好的上学条件,开始了一波新的精神文化建设气象。
在进入新世纪的将近20年间,村里的面貌,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嬗变。先是在前十年的那段时间里,迎来了乡镇政府旨在解决农村饮水工程的打修旱井项目,这还不够,在前几年,又实现了村里自来水引流到户的新一轮安装建设。配合十天高速公路的修建,抓住机遇,争取实现了乡村道路村村通硬化建设。用上了自来水,修通了可以通向家家户户门口的混凝土水泥路。这几年最让人感到欣慰的变化,就是拥有私家车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富裕起来的后生们,趁着乡村城镇化的步伐,在城市里购买了楼房,举家搬迁到城市环境里来,开始了自己由乡村而融入城市的新生活。
从老家小林下这十年的巨变,感受乡村的变化之大,可以说是当地农村在新时代背景下发生变化的一个缩影。原本不大的村庄,曾经是自己出生和成长的田园乐土。看看一个个学业有成的农家子弟,在大学毕业后走向外面更加广阔的世界,眼看着在村子里成长起来的后生们,一个个从世代祖居的乡村环境里走出去,把自己的新家,安顿在的城市繁华的高楼大厦里,让人从心底里为故乡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的变化,感到欣喜与宽慰。
每次返乡,看着那一个个房门紧锁的院落,还有眼前那些曾经的良田沃土,已然被荒草丛生的景象侵袭,在时不时有老人去世的消息中,不由人在有一种欲说还休的失落情怀涌上心头,或许,这就是扎根在自己心底里,让人时时回望却总也挽留不住的乡愁吧!
小林下,这是一个留下了自己童年记忆和田园乡土生活经历的地方!从这里走出来的人都能吃苦,因为这里的人家,从老一辈起就有对文化教育的重视风气, 故而从军和上大学走出去孩子多,以至在当地人的心目中,这里就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小林下的不同凡响之处,就在于它是一个小村庄,但却是一个被地方上人们称为文化村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