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寒的日子里,总会有一缕阳光温暖着我们--题记
按母亲的描述,那应该是一九五三年的冬天。
那时的乡村,贫穷落后,缺吃少穿。鸡喂得好,猪喂得好,好歹还有蛋、肉吃。碰到走鸡瘟,猪也喂死了,家里基本上一年到头难看到荤腥。尤其是秋天干旱,萝卜白菜种不起来,那无疑是雪上加霜。
那一年冬天,我们家就处在这种雪上加霜的困境中。
冬天是闲月,家里的主劳动力父亲亲去挖河了(在家的话还可以去捕点鱼),奶奶为了挣点工分,顺带解决吃喝问题,也去堤上烧火做饭了,家里就母亲和两孩子--大哥六七岁,小哥三岁不到。娘仨每天就着咸菜吃点米饭度日。
大哥胃不好,长得面黄肌瘦,吃饭时,总是瘪着嘴,皱着眉。小哥太小,不懂事,吃饭时总是吵着闹着,不肯吃。
每顿饭,母亲都是含着眼泪,凶着大哥,哄着小哥。娘仨在艰难中煎熬着。
每天母亲看到两个瘦瘦的孩子,心都碎了。她始终用“咬咬牙,这个冬天就挺过去了。开春就好过了。”支撑着自己,
就在母亲准备就这样熬过这个冬天时,在县城工作的舅舅来了。由于是公事顺道而来,两手空空,就从衣兜里掏出两元钱给了母亲。转身离去时,看到桌上的咸菜,知道从不叫苦的母亲,生活遇到了困难,连忙又掏衣兜,把身上的钱全给了母亲(舅舅当时一月的工资也就七八块吧)。
舅舅走后,母亲拿出来一数,整整五元!五元钱,对当时贫穷的乡村来说,那就是个大数字,母亲恐怕有生以来,第一次拥有这么多钱。
母亲把这五元钱,数过来,数过去,不知该怎么花好。父亲不在身边,无人商量,母亲就拿着钱,去找村里热心快肠的瘸子叔。瘸子叔当时在公社交易所工作,他想了想对母亲说:“肉是要票的,我们水乡鱼多便宜,就买鱼吧!腌了可管一个冬天。”
第二天中午,瘸子叔就一瘸一拐地提来好大一篮鱼。倒在地上,还活蹦乱跳的。有鲫鱼、鲤鱼、黑鱼、鲢鱼……大大小小,七古八杂。
母亲喜出望外,连忙拿刀杀鱼。大哥小哥蹲在地上,一边看母亲杀鱼,一边逗着嘴巴一张一合的鱼儿,那高兴的样子,难以用语言来描述。
母亲把大一点的从脊背剖开,小的杀肚子,腌了满满的一大盆,晒了一帘子(一种用芦苇杆编的晒垫)。
母亲每天把腌好的鱼或煎或蒸后分给两个孩子,大的一人半边,小的一人一个。大哥吃饭再也不瘪嘴皱眉了,小哥也不吵不闹,吃得欢了。母亲烧饭时,两兄弟还围在灶台边,吸吸鼻子,不停地说:“嗯,好香啊!”母亲也不用含泪面对两个孩子了,不再唉声叹气了。
两个孩子的脸渐渐润起来,母亲也高兴起来。
鸡死了,猪死了,菜也没种起来,这个雪上加霜的寒冷的冬天,舅舅的五元钱如雪中送炭,帮母亲走出了生活的困境,五元钱,一篮鱼,让娘仨度过了一个富足、快乐的冬天,让贫寒中的母亲感到了丝丝暖意。
这丝丝暖意,母亲牢记了一辈子,念叨了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