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欣的头像

李欣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205/21
分享

分裂、碎片与梦境

                       

                                                          ——舞剧《十面埋伏》观后

早闻杨丽萍老师力作《十面埋伏》的盛名,我向往已久,但是由于工作原因始终未能达成心愿,直至今年初才有幸观赏到了这场精彩绝伦的演出。曲终人散之后,盘旋在我脑海中的,除了演员的出色表现外还有暗地滋生的几分疑虑。这种疑问并非来自于舞者的表现力,从我浅显的舞蹈知识层面来讲,整场演出是精彩之极:舞蹈动作美轮美奂,舞美设计更是别出心裁,不仅色彩搭配奇巧,还增加了一个突出在剧情之外、提纲挈领式的人物——剪纸师。所有的设置都是那么无可挑剔、别具一格。

力与美的结合之中,本剧的剧情和人物设定却给观众带来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混沌感。这种感觉来自于国人对“楚汉争霸”的熟知程度。那个诞生了众多成语故事的年代,在中国历史上宛如一坛美味的陈年老酒,吸引着后人不断去品味、斟酌。舞剧《十面埋伏》力图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解构这段历史,我们熟知的历史人物如刘邦、项羽、韩信、萧何、虞姬在舞台上纷纷粉墨登场,但是他们在剧中的表现并不能与我们记忆中的历史人物完全画上等号。

最大的不同在于“韩信”这个人物的身上。我在一些书籍中读到的韩信是个相貌堂堂、身材高大的汉子,他出身贫寒,年轻时受过不少挫折,我们所耳熟能详的成语“胯下之辱”、“一饭之母”、“萧何月下追韩信”都源于他身上发生的故事。曲折坎坷的经历铸造了韩信坚毅果敢的性格,让他日后在兵戎相见、刀光剑影的战场上取得了一次次大捷。楚汉战争中的韩信给后人留下了一段逆转人生的佳话。

舞剧《十面埋伏》中的韩信被创作者诠释成一个分裂的角色,在舞台有限的空间里,他被分割为黑白两种颜色,体现出两种不同的人物性格。

白色韩信有着夸张的肢体语言和惨白的妆容,他在舞台中急速地旋转跳跃,在每一个角落奔腾驰骋,仿佛一匹脱缰的野马。白韩信似乎与周遭阴沉、灰暗的环境格格不入 ,他用躯体的扭动和撕扯来突破黑色空间的控制。即便是在相隔甚远的观众席上,我依旧可以感受到他不安于室的心态。黑色韩信的产生,是为了表达人物成长和裂变,他冷峻、沉稳,没有疯狂表现欲,一举一动更为强劲有力、自信从容。《胯下之辱》这场极具冲击力的戏份中,黑白两个韩信给观众带来了足够的惊艳,本来这两种颜色在视觉上就呈现出强烈的对比感,再加上演员不断上演冲击-纠缠-突破的情节,观众们更进一步体会到韩信在此时间段上的痛苦和急躁。

主创者用强烈地对比手法来描绘一代兵仙的不同凡响,收获了一个出乎意料的结果:两个风格迥异的演员共同表现一个人物的不同层面,这种表达方式令观众有了耳目一新的感受。

从人物设定的角度来看,主创者应该是受到了英国作家史蒂文森小说《化身博士》的影响,一白一黑的形象正是杰基尔博士和恶棍海德的再次重现。这次在舞台上裂变的是一个真正的历史人物:白韩信张狂扭曲,预示着后面他功高盖主、意图谋反的结局;黑韩信杀伐果断,展现出他肆无忌惮的野心。两者的结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性格张扬、野心勃勃的猛将形象。

但是大胆另类的改编也让不少观众产生了困惑。在我们的认知里,韩信遇到挫折时应该是极具耐心的。楚汉争霸前期时韩信还只是一个无名之辈,并没有反抗他人的能力和本钱,他的未来只是个未知数。对于胸怀大志的人来说,短时的折辱和失落不过是人生永恒中的一瞬而已。中国历史上另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孙膑所受到迫害尤胜于韩信。“刖足致伤,鲸刑而废”,这样的经历并没有使孙膑一蹶不振,他忍辱负重奋发图强,最终在齐国大夫淳于髡的帮助下找到了大显身手的舞台,从而扬名天下。

韩信必定不会忘记这位前辈的成名故事,在他承受了胯下之辱、在讥讽中接受漂母的施舍、在项羽军中度过默默无闻的三年时光后,他迎来了人生中伯乐——萧何。种种迹象表明,青年时代的韩信并不是一个张狂任性的毛头小子;相反,他冷静、沉稳的性格特点成就了日后的丰功伟业。这样的韩信与舞剧里的形象实在大相径庭。观众们的疑惑终是影响了观影效果,席间不时传出的窃窃私语从某个角度表明了他们的态度。

对于很多艺术工作者来说,不断推陈出新才能使艺术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杨丽萍作为舞者,探索和追求舞蹈世界的奥妙是她艺术生涯的永动力:她从中外美学中吸取长处,结合中国古典舞和民间舞的特色,各种要素在她作品里的相融得珠联璧合。我一直认为杨丽萍的舞蹈作品就像自由的鸟儿一样轻盈清澈,没有固定规则能定义她的舞蹈,因为她的个人特质太过鲜明,别人无法复制。

而历史是一段具有特殊背景的时光,它的存在像一道有形的框架,给漫无边际的想象力加上了限制。如此矛盾,让《十面埋伏》较之杨丽萍的其它作品少了一份明快婉丽的诗意,反而充满了一股沉重、凝固的氛围。可以想象一下:一只灵巧纤细的小鸟,它的羽翼被霜雪沾湿,依旧奋力在晦暗的天色里飞行。这种姿态虽然彰显了鸟儿的勇敢,但也不免给人留下疲惫、辛劳的影像。

这部舞剧对于历史人物的改动不仅韩信这一角色,还有萧何。剧中的“萧何”是唯一有台词的演员。作为舞台上的说书人,他将整部舞剧的时代背景、人物关系和故事走向清晰明了地交待给观众。令人惊喜的是,演员采用了京剧的表演形式来进行表演。他的念白铿锵有力抑扬顿挫,动作是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每当这位“萧何”出现时,观众们都屏气凝神,投入地欣赏。萧何是推动全剧发展的重要角色,所有情节都在他的口述下发生,这也暗合了萧何在楚汉战争中的地位:正是他慧眼识英雄上演了一出月下追韩信的好戏,让刘邦得到了一位杰出的军事天才,从而改变了西楚霸王和汉王的命运。

一个关于剧中人物的疑问围绕着我:作为刘邦的发小、“汉初三杰”之一、后来又为平定韩信的叛乱立下汗马功劳,可以说萧何是刘邦最为坚定的拥护者和追随者,无论是政治层面还是个人情感,他都不会倾向于西楚霸王。在楚汉两国多年的残酷战争中,萧何必定是历经了千难万险甚至九死一生,这个过程中,他对于楚军以及项羽本人并不会有多大好感。于是当萧何在战场上说出对项羽怜悯、对敌军报以同情的台词时,我与旁边的观众都不免一脸诧异。

于主创而言,这个舞台上的萧何并不完全是历史上的那个萧何。编导借助萧何的口讲述了另一个看待楚汉争霸的角度:这个角色是中立的,没有偏向性,他只是表达了大时代下的人性斗争和情感纠结。从一些观众的眼里看来,故事实在是有违历史的真实性,短时间内恐怕难以接受这样的安排。一个篇幅有限的作品不一定能全部呈现出作者的创作意图;从另一边来看,受众的不同人生经历、兴趣爱好也会影响到他们对作品的理解看法。站在不同角度去品鉴一个作品,自然各有滋味。

“楚汉争霸”在大部分人的眼中实际上就是刘邦与项羽之间的斗争,他们是绝对的主角。舞剧《十面埋伏》里,人物故事像等边多边形一样被均衡地划分好了戏份:项羽与刘邦,萧何与韩信,霸王与虞姬,他们不分伯仲没有主次之分,于是舞台上人人皆为主角场场俱是华章,犹如一场没有小食只有主菜的盛宴,让观众应接不暇。在主创者看来,这场战争拥有了太多元素:暴力、谋略、爱情、友谊……他们需要把与之有关的片段全部呈现出来,好让观众知晓其中蕴含的主题。坐在观众席上,从视觉到听觉都被层层叠叠的紧张感包裹着,蓦然竟有些“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错觉。

中国画在表现手法上有“留白”一说,“无画处皆成妙境”是一种耐人寻味的意境。国画之美,在于虚实结合动静皆宜,在画面上留下适当的空白之处,不仅拉开了构图的层次感,增加了一股灵动的气韵,更让观者有思索和探究的余地。音乐上有“此时无声胜有声”、文学上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些都是中华文化中的精妙之处。。现今的一些文艺创作,说得太多做得太满,往往忽视了受众的体验和感受,结果只能是和创作的初衷适得其反。

不论如何重塑、解构这段历史,唯一不变的就是霸王与虞姬的爱情。在《十面埋伏》的舞台上,扮演虞姬的是一位男演员,他突破了性别上的差异,完美地表现出女性的娇美和柔媚。霸王与虞姬在舞台上缠绵悱恻,我们为之如痴如醉神魂颠倒。爱情所到之处,所有的困难、腐朽、灾难都不复存在;爱情光环之下,荆棘可以盛开出玫瑰,地狱也会变得明亮。所以没有人能否定和轻视爱情,那些伟大的爱情故事被后世完整记载,不会轻易做出改变。虞姬与霸王,他们犹如苍穹上的明星照亮了这个阴暗冷冽的舞台,让其他人物和背景显得破碎而凌乱。

我的文字无法表达出对这部舞剧的全部看法。它是一场艳丽的绮梦,宛若剧终时漫天飞舞的玫瑰花瓣一样轻盈自在,但又无法飘落入观赏者的掌中。

雾里看花,就是我在舞台下的心境。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