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郭宪伟的头像

郭宪伟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6/22
分享

汨罗江上吊屈原

  作者:郭宪伟

这是一条秀美的江,宽阔平缓,波澜不惊,碧澄如练。世上的江水大多向东流去,而它却独自西流,这样的与众不同和独立不迁,很像一个人傲岸不羁的性格,这个人就是两千多年前楚国的伟大诗人—屈原。

这条江就是汨罗江。

这里就是屈原的魂归之地。

大约在公元前278年,楚国的都城郢都被秦国攻破,消息传到被楚国放逐而流落于湘北之地的屈原这里,对政治的绝望和对亡国的悲愤,这位“哀民生之多艰兮,长太息以掩涕”的诗人,在流干了自己的眼泪之后,断然自沉于汨罗江中。屈子的这一惊天之死,使这条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江,一下子成了但凡有一点爱国之心的人心中的圣江,成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诗河之源,也成了文人骚客们心中永远解不开卸不去的情结。

正所谓“一江千古属斯人”也。

我不是诗人。今天我来到这里,也想像诗人们一样凭吊这位气节和情节俱高的,被后世称为“百代辞章之祖”的屈子,也想寻找他当年在泊罗江边披发行吟的足迹,也想寻找魂牵梦绕的那一部满载忧愁的《离骚》。但是,我最想做的,却是来为这位中国的诗祖招魂。

这一天是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

这是屈原一个人的节日。

当年,屈子沉江以后,两岸百姓知道了,纷纷划船沿江打捞诗人的尸体,打捞无果,又担心尸体被鱼鳖吃掉,于是做了粽子抛下江去,让鱼们吃饱,使之不再去吃沉江的屈子;于是每年的这一天,都有人划船,都有人向江中扔粽子;于是这一天也就演变成了后来中国人划龙船,吃粽子的端午节了。这在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泱泱大国, 以对一个人的死的悼念而演绎成一个盛大的节日,还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这又是一个中华民族的节日。

端午节是非常民族的。当一个人的死与国家的兴亡连联系得非常具体的时候,它的民族精神也就凸现了。尽管这个人的死是对秦国统一中国的雄才大略的抗议,有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混沌,却丝毫无损他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至上至美的人格魅力。华夏民族是一个崇尚英雄的民族,屈原就是这样的民族英雄,并且又是一个写了很多抒发爱国情感诗的英雄,这就更值得人们去用各种方式纪念他了。几千年来,中国的很多节目都淹没在人们的遗忘中了,唯独端午节是个例外,这不能不说屈子的影响在华夏民族中是有着神话般的魅力的。

我来到这里,的确是想为这位我崇敬的诗人招魂的。

不为别的,只为他的《离骚》。年轻时读这些诗的时候,曾常常为屈子那真挚热烈且至深至切的忧愁所感动,常常为他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所震撼,也常常为他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醉我独醒”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更为他在诗中表现出的瑰丽斑斓的景象和华美精致的辞藻所迷醉。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会有那么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有那么多宏大而瑰丽的意境,有那么浩瀚的能淹没几千年的忧愁。我想,人,大概只有在爱之极致而又爱之不能的逆境中,才可能对美好的未来憧憬得无与伦比的至善至美吧?!才可能对国家兴亡与生命的存在联系得如此至高无上吧?!

当年,楚怀王入秦后被扣着人质,丧魂落魄,生死不明。屈原闻之,感极而悲,作《招魂》一诗。没想到,后来这首招魂的诗竟成了屈原自己的哀歌。在他沉江后,三湘百姓一边唱着他的《招魂》,一边沿江打捞他的尸体。歌声流进汨罗,流进洞庭,流到扬子江,一直流到今天。今天在汨罗江上举行的盛大的龙舟节,不就是三湘百姓在为诗人招魂吗?

然而,我只能伫立江边,在心里为屈子招魂。

此时,有一个自称是屈子的后来者,李白与苏轼的后人,正用他的诗歌,在真正地为屈原招魂。

我看见,一个清癯的身影,白发飘飘,悲戚满脸,萧然满目,带领着三湘民众,迎着江风,对着汨水,放开喉咙,呐喊出一首招魂之歌——

烈士的终点就是诗人的起点/ 昔日你问天/ 今日我问河/而河不答/ 只有悲风吹来水面/ 悠悠西去依然是汨罗/……

投江的烈士/ 抱恨的诗人/ 长发飘风的渺渺背影/回一回头吧/ 挥一挥手/ 在浪间等一等我们。

这个人就是与屈子有着共同的“离别的忧愁”的,曾写过让海峡两岸同胞感极而泣的《乡愁》一诗的台湾诗人——余光中。

余先生在端午之时,渡海峡而至汨罗,专程为屈子招魂来了。

诗人的呐喊在汨罗江上掀起涟漪,三湘百姓的呼喊在汨罗江上激起波澜,此刻,所有的人都在呼唤着一个中华民族共同的魂灵……

屈子,魂兮归来乎?

(此文写于2004年6月,曾入选《中学生必读美文》一书)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