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应该为大众服务,文学应该扎根现实生活,文学应该具有批判错误、鞭挞黑暗、匡扶正义的犀利与立场。文人志士的笔就该是一把刀、一柄剑、一支枪,文人志士就该是一个时代的精神战士,一个时代的思想领航。
在1981年版《鲁迅全集》第417页,即《呐喊· 自序》第3页鲁迅先生曾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鲁迅先生这句话,大致意思就是说国人无论体魄如何强健,假如思想懦弱愚昧,这个民族便没有希望,只能成为人家口中的笑料和眼里鄙夷的对象。
我从小读书比较繁杂,像论语、诗经、马克思主义哲学、地理、政治、市场营销、心理、历史、小说、诗歌、戏剧等等都读,大咖大家写的书读,新人雏儿写的也读,特别热衷于诗歌、散文、小说、游记,报告文学、推理小说、侦探小说、动漫故事以及小人书等凡书都读,甄别优劣、粗细不一。
经过认真思考、沉淀、梳理,在大脑里觉得中国文学大致有这么一些现象。
一是文学评论跟风潮。对某一个社会现象的露头,一股脑的跟风评论,搞的好像组团评论一样。看过读过后,觉得其内容大同小异,没有独特见地,读来真是浪费时间,浪费感情。
二是诗歌评论赞美谄。有的诗歌写的不知所云,评论却比原作美妙透彻。我就觉得很好笑,是笑自己无知,还是跟不上江湖的趟儿?还是笑评论家甘于做绿叶,甘于衬托焉不拉几的几朵小花?对此,我是实在无语。对于这类诗歌,我就一目十行地瞄一眼,一字一句地读评论,看看评论家的拔高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立体思维、边缘思维和延伸拓展思维等,若是偶尔或有所得,也是因谄得之吧!
三是国外游记堆砌风。这或许和深化改革开放有关,国内的专家学者们为了深造交流走出国门,对东西方文化兼容并蓄,这本来是好事;但是,结果却未必见得好。一些作家写的国外游记,我感觉是景象堆砌、词藻堆砌、中世纪历史故事堆砌,并没有写出游记引人入胜的新颖性与风土人情的趣味性,反而读来令人拗口、使人昏昏欲睡,所得一鳞半爪、一知半解。这样的游记是让历史学家阅读呢?还是让地理专家阅读?游记已经“孤高和寡”、“自娱自乐”,严重脱离了人民大众,或者时髦的说法是毫无认同感、科普感。人们贸然读起来是高大尚,实际上毫无游记的层次性、直观性、艺术性特点,使得编辑白费了精神,读者浪费了眼神,平台觉得请了个大神。
四是诗歌写的像绕口令。诗歌既没有歌德的热情奔放,又没有雪莱的哲理巧思,更不用说比较国内朦胧诗派代表的舒婷、顾城、北岛了,对才情名负一时的徐志摩、仓央嘉措更是高山仰止了。现在,许多现代诗写的像小学生作文,结结巴巴;爱情诗写的像春宫宣淫图,抒情诗全都空叹无物,就连格律诗真成了“戴着镣铐的舞蹈”毫无意境、意象和意义了,只是一味地迎合平仄等。这里更别说填什么宋词了。有的人对词牌本身的产生背景含义、结构都没搞清楚,居然敢发表所谓的词;简直是吃竹竿拉罩篱——生编硬套;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牛穿草鞋笑死人”,根本没有宋词穿透灵魂、返璞归真的味道。
五是批评文章避重就轻。这有点像召开民主生活会的味道,甚至还不如。民主生活会最起码红红脸、出出汗哩。在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今天,批评家们依然是打擦边球、挠痒痒,时不时还来几声唏嘘怪笑。这根本不符合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原则。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他们这样是模糊学的典型代表,是骑墙派的观风作为,在战争年代最容易当叛徒,这还有啥资格评论?连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髓都没领悟,怎么来弘扬社会正气,打击歪风邪气?!
六是文学界的浮躁。越来越多的作家文学作品思想性、艺术性滑坡,经典传世之作根本谈不上。他们已经习惯了在吹捧、阿谀的环境里应付差事的写一个故事、写一种现象、写一个短篇,根本不去基层、不去一线体验民 众生活的滋味。即使偶尔去一线,也是有人提前踩点,像专门演员和群众演员彩排一样预备好了台词,他们根本采访不到真正的民风、民情,更别说发现社会底层出现的深层次问题了;向上追溯问题更是畏之如虎、闻风丧胆,提都别提了。因此,写出来的作品竟是千人一面,“放之四海而皆准”,这有点像发展产业中一拥而上的同质化现象,失去了某个特定区域、地方特产的风味和竞争力。
七是自娱自乐现象严重。文学画了许多圈子,有点像微信朋友圈一样,建立了形形色色上百个,甚至几百个群。作家们在自己的圈子里自我感觉良好,彼此相互拜访、插科打挥、自娱自乐。这时候,是否考虑到文学是为大众服务的,是唤醒民众思维高台教化的精神养料,是代表先进文化的一个方向、一面旗帜。我们是不是应该打破这些所谓的朋友圈一样,让更多的人民群众来参与、阅读、了解、评价文学作品。我忽然记起来在自然科学领域里评奖凸显的一种怪像,基层推广单位就是对先进科技的复制推广的,可是推广评出的特等奖、一等奖等大奖,却颁发给了搞研究的上级机构;研究机构本来就是搞研究创新的,他们应该领发明创造奖,把推广成果奖留给基层,这样似乎更合理,更有积极意义。这就如同文学圈的作家们自娱自乐一样的奇怪,我觉得偶尔,时常来一个破圈拓展,或许效果更好,这也许就能逐步实现文学创新了吧!
说一千、道一万,我就觉得那种引领时代、提振精神的文学作品少了,那种荒诞怪异的作品多了。那种圣洁美妙的爱情作品少了,那种肉麻造爱的黄色文字多了。那种疏导心灵、豁然开朗的作品少了,那种哗众取宠、阳奉阴违的作品多了。反正我是感觉到了这个文学时代出现了“假大空”的现象,这和语文修辞手法里的比喻、夸张、隐喻等是毫无关联的。
我呼吁新时代的伟大作家们写出一些横空出世的鸿篇巨著来,写出一些晶莹剔透的行业小传来,写出一些清新脱俗的民间诗歌来,写出一些脍炙人口、寓意深刻的经典故事来。
总之,一句话,让文学回归大众,让文学回归心灵的厚道成为民间大众的文学,让中国文学在新时代绽放璀璨的精神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