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兴武的头像

王兴武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6/16
分享

小桥流水乌镇

在乌镇,你很难弄清是先有流水,然后才有小桥,人家;抑或先有小桥,然后才有流水,人家;还是先有人家,才有……。

小桥,流水,人家,似乎很久很久以前它们就订有盟约,彼此手牵着手,织成网络,连成一片,相依而存,好像从来如此。

那流水悠悠千载,默默走来,静静而行,载着乌镇人的蓝印花布,醇香的酱油,华丽的丝绸,还有满舱的鱼米,汇入京杭大运河,驶向梦的远方。

咿呀,咿呀,乌镇人一直这样摇着,不紧不慢。悠扬的橹声,讲述着东方古镇的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乌将军,外婆桥;以及臭豆干,定胜糕……

咿呀,咿呀,乌镇人一直这样摇着,贺岁拜年,月宵走桥,清明踏青,立夏称人,端午吃粽,分龙彩雨,天贶晒虫,中元河灯……年年岁岁,五谷丰登。

咿呀,咿呀,旅游者有些生硬地摇着,客串一回水乡人。虽然说腰酸背疼,却也心花怒放。船主一笑置之。

摇过乌篷船,伫立桥头四下张望,又是另一番风景,粉墙黛瓦,还有原汁原味的木板房,在斜斜的阳光下,鎏金一般,频添了几分富丽。

这时,你会轻轻吟咏卞之琳那首已在心里徘徊了很久的名诗:

  你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江南水乡,美不胜收啊!

你一定迫不及待期盼夜幕早点降临,月亮按时赴约,好让你饕餮古镇风情。

然后,美滋滋地想:做一回水乡人,不亦乐乎?

然后,枕着脉脉流水,酣然入眠。

     * * *

窄窄的,青石板铺就,悠长悠长的,那是小巷,也可称为小街,因为,两边各式各样的木板房既是民居,又是店铺,屋子里飘出的茶果香酱鸡香烤饼香不时提醒你,这是天堂,更是人间。你会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漫步于古镇绵延的石板小街上,静静地,静静地倾听脚步在另一小巷的回音;透过临河的窗户观赏对岸风景,河中的游船,沿水小街的“石帮岸”。你还在寻思,一抬头,眼前正飘过一时尚女郎,你会想到戴望舒,想到雨巷,想到丁香姑娘,然而,眼前的女孩,分明很阳光。

你的记忆库里会蹦出这样的词汇:江南,水乡,石板,小巷,诗情,画意,人间,天堂。

     * * *

我们走进路边一块大空地,那是一个大大的院子,更奇的是一口口硕大的瓦缸,一律盖着箬竹编成的大斗篷,矩阵般排列着,方方整整,活像个军团,十分雷人。一问导游方知,原来这就是著名的“叙昌酱园”用来晾晒豆豉以让其发酵酿制酱油的酱缸。

中国是酱油生产起源最早的国家,距今已经有二千多年历史,均以天然发酵、酿制。清咸丰九年(1859年),乌镇人陶叙昌创立了以自己名字为号的叙昌酱园,此为乌镇有历史记载以来的最早的酱园。一百多年来,叙昌酱园产品的风格与品质始终如一。

酱园前店后坊,自产自销。主要产品有陶叙昌牌豆瓣酱、酱油、酱菜等。酱品采用优质黄豆、蚕豆、小麦等原料,利用竹匾制曲,经过长达半年的自然晒露、发酵,手工精制,古法酿制,不含人工香精、色素、防腐剂,酱香浓郁,天然风味。

叙昌酱园的手工酱油10元一斤,已经成为乌镇的特产之一,供不应求。

看着那一口口大瓦缸,不禁想起柏杨先生写到的“酱缸文化”,觉得非常有意思。

据历史记载,欧洲人为了能吃到胡椒曾经大打出手。

试想想:今天的人们如果有一天吃不到酱油这样的美味会怎样?会不会步当年欧洲人的后尘?

酱缸——文化,的确了得!

     * * *

现在许多省份和城市为了开发旅游产业,拼命查找“家谱”以期发现某个古国曾在这块土地上经营过,或者某个名人曾经在这里生活过,或者曾经路过这里,留下过一言半句只言片语。当然,最好是土著是原产,正面反面无所谓,只要有名,就可以当作招牌,广而告之,招徕游者。比如古夜郎国,比如李白,比如黄帝、炎帝,比如桃花源,比如,太多了……

乌镇不需要这样做。因为,就像她的风景一样,她的许多子弟声名显赫,许多名流慕其芳容心甘情愿住守于斯,留下佳话无数。只需稍加整理,列一表格,就会看得你两眼发酸。

比如,南北朝(公元420-589年)时梁朝的昭明太子萧统,曾在乌镇筑馆读书多年,并编撰了《昭明文选》,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堪比《诗经》、《楚辞》。“梁昭明太子同沈尚书读书处”石坊位于乌镇西栅景区内,至今保存完好,当地和临近百姓常携子女前来拜谒,教育孩子立志读书,成就栋梁之材。

又如,乌镇自宋至清千年时间里出贡生160人,举人161人,进士及第64人,另有荫功袭封者136人。

还有,乌镇出身的中国近、现代一大批著名的专家、学者等。他们从乌镇走出去,胸怀水乡的博大与灵秀,在中国和世界的舞台上书写了一幕幕精彩。而无数文人墨客倾慕于乌镇之风华绝代,游学或寓居于此,吸取营养,捕捉灵感,抒写世间百态,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难怪人们会说:古镇处处有,乌镇只有一个。

茅盾,这位天资聪颖,从小在乌镇读书长大,对现代中国文学有过卓越贡献的的文学大家,自抗战爆发后,再未回过故乡。只能将对故乡的眷恋诉诸款款情深的文字:

  “……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  门口(那就是水阁的门),可以用吊    桶  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唉乃,  飘然而过……”

“橹声唉乃,飘然而过……”

古镇馨韵,仍在延续。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