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故乡印记
张 斌
时逢8月5日,微信朋友圈的同学们纷纷晒出了聚会场面,刹那间,将近半个世纪的记忆一时间又闪烁在我的脑际; 1975年8月5日,我们响应号召,才离校门便奔向广阔天地。我们来自不同地区的20几人,冒着雨,走进了二台农场中心队。
奇山秀水人皆趋之,二台乡虽没有峻美的山川,也缺少秀丽的碧水,可它依然有值得称道之处;它的全乡都是果园,那一块块摩肩接踵的果园,一眼望去,满目翠绿无尽头,怎能不让人有沉浸在绿色汪洋之中的感觉?
当雄鸡叫醒了春阳,这块土地和这里的人们便满怀着期冀,在布谷声中投入到果园;炙热的骄阳,尽管想要烤焦人的皮肤,却给果园的主人带来了希望,那翠绿掩映下的艳红仿佛提前昭示了丰收;金风送爽时,这里处处飘荡着沁人的果香,那一车车红彤彤的苹果,夹带着欢歌笑语,驶出村庄,奔向四面八方;冬雪飘落时,这里的人们依然在忙碌,一幢幢塑料大棚,充塞在果树趟中,棚里长出的油桃、草莓、蔬菜等给秃光光的冬季带来了翠绿和嫣红。
二台乡基本是隐型丘陵地貌,土质多是铁板沙,很适应水果生产,这里有我国最早的苹果园。这里的果园最早是由日本引进的,苹果糖分非常高,又脆又甜。在五十年代,二台农场的苹果曾有向北京发送的专门任务。在70年代,我们插队之时,这里的苹果就有30多个品种,梨也有10多个品种,这里的确是瓜果飘香的水果之乡。
我酷爱旅游,也曾游历过许多名胜,相比而言我对二台乡还是情有独钟;在我看来,这里的田园风光美得也像它的主人一样质朴无华,这里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土地慷慨、人们热情。
二台乡虽小,它却有值得称道的厚重历史,被称为“亚洲金字塔”的石棚古迹已沐浴了四千多年的风雨,仍然屹立;复渡河承载着历史,也记录着这里曾经滋生过的罪恶;石棚山村至今还残留着一座四角带炮台的大宅院,从这满院都镶嵌着浮雕式花瓷砖上仍然能感觉到当年的奢华,这就是大地主宋德元的老宅。日伪时期,宋德元在天津等地经商,每逢他回家时,火车都要在石棚山附近临时为他停车5分种。有一次石棚山周围的铁道被破坏,日本人把炮都架起来了,准备炮轰石棚山,宋德元一个电话便化解了此厄。为什么宋德元有这么大面子?因为,他为日本人的“圣战”独自捐献了两架飞机。据说光复后宋德元在广州落网遭枪毙。
无独有偶,二台乡另有一个稍逊与宋德元的大地主就是中心村的王焕章。他曾在日伪时期被逼迫买下熊岳河大桥,也就是他要负责担负建桥的全部费用及后期养护费用,还不准收费。
提到王焕章就必须赘述一下大连的大汉奸张本正,在日俄争夺旅顺时,海上无法夺取俄军的炮台,张本正带路把日军从庄河的花园口领上岸从而打败了俄军,张本正在日本人的帮助下,建立了庞大的海运船队,从此发家。
这里的酸甜苦辣早已随着青春年华而逝去,唯有一份情谊却长留在我心中。在这里的一千多个日夜,虽然,爱情与我擦肩而过,然而,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我幸运的结交了一个纯朴的农民朋友许二亮。
那时,我刚下乡不久就赶上二亮辍学,我们两人被分配一起看青。他口迟,说话很费劲,开始时我们很少交流,后来他发现我经常练武打拳,便找到了话题,磕磕巴巴地跟我聊了不少相关轶事,还把他的老师引荐给我,让我多交下一个在当地颇有影响的朋友。
从此,我跟二亮的关系迅速升温,他不光白天和我在果园里转,晚上也赖在我的宿舍不困不回家。我喜欢他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们看管的果园里苹果品种特别多,我老是弄不清楚那棵树的果好吃,一天,我摘下一个红彤彤的海棠果,刚要往嘴里放,二亮见了不禁在旁边笑的前仰后合。我奇怪地问他笑什么?他捂着肚子很吃力地连说带比划,我也很吃力地弄明白了他话里的意思;原来他笑话我摘下“抻脖咽”。我不服气地咬了一口手中的红海棠,嚼了嚼不得不吐了出来,果然,坚涩难咽,我不禁笑着说:“抻脖咽是谁起的名?”他还是在笑,只是用摇头算是回答了我的提问。从这之后,他每天都会摘几个特别好吃的果先备着,看到我想吃了,他便像变魔术一样拿出来把我哄的特别开心。
二亮子人特实在,我回城后,他每年都按时给我送来苹果等土特产。他每次来城里时都会邀我回去看看,邀了几次后,我怦然心动了,便跟他定下;杀年猪时我回去。
那是二十多年前,二亮家当时并不宽裕。在他诚挚邀约下,我返回了第二故乡。当我在二亮家大快朵颐吃得满嘴流油时,他的老师悄悄告诉了我;二亮家的猪还没长大突然死了,他为了兑现跟我的承诺,临时花高价又买了一头猪。我得知此事唏嘘不已,不知说什么好。后来,我把他的儿子带进城里塞给一个做厨师的朋友。这小子也不愧是喝二台乡水长大的,他不负众望,潜心学艺,略有小成,现在已经在城里一家规模较大的酒店出任了厨师长。
我和二亮相处至今已快到五十年了,虽然不常联系,每年仅见面一两次,可是感情依然如故,因为,在我们的心里都已经把对方当成了亲人。我之把二台乡认定是第二故乡,就是因为这里的山美水美人更美。
二台乡毋庸置疑是块风水宝地,它从未遭受过灾殃,这方热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各色杰出人物,从这里走出去的人都以此为荣。
在我们下乡40周年之际,当年二台农场的知青纷纷返回,在知青点旧址,大家无不激动万分,驻足与此,静默无语,当年的场景历历地浮现出来;我仿佛又看到了当年我们在一起生活的一幕幕。我们知青点共有30多名同学,高考入学6人;当兵入伍6人。在我看来,这些人也应该算是受到了二台乡这方热土的滋养。
二台乡是我们全体知青共同的第二故乡,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已深深地植入我们知青们的记忆深处。和我们中心队比邻的西南沟的同学,已经把当年的知青点买了下来,当做基地留存。我们这些当年的知青,不管在何时何地相遇,只要聊到二台农场,就会亲切万分。我听到很多同学感慨:当初不如留下来了。虽然,这种事后的追悔只是戏言,但却反映出了大家对二台乡由衷的感情,在此间的短暂经历,早已在我们的记忆中刻下了深深的印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