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陈涉世家》,其中有一句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鸿鹄,指的是大雁和天鹅,飞行极为高远的鸟类;而燕雀,泛指一般的小鸟。
人生难得是少年,想当初都曾踌躇满志,立志做鸿鹄,不甘当燕雀。
兜兜转转几十年,现在这一志向却发生了大逆转。如若有来生,我倒宁愿做只燕子。
起因是了解了燕子的迁徙路线。据说,我国的燕子主要有三条迁徙路线,其中最长的一条竟达到2.5万公里左右。
研究人员在北京雨燕身上安装了微型定位装置,一路跟踪它的迁徙过程:7月底,雨燕离开北京,向西经过河北,进入内蒙古,沿着内蒙一路向西,途中几乎很少停下,穿越新疆,飞往中亚地区,南下穿越伊朗,过波斯湾,穿越沙特阿拉伯,穿越红海,来到非洲,沿着非洲大陆,一路南下,到达纳米比亚以及南非(开普敦),跨越了亚洲非洲两大洲,全程用时两个半月左右,飞行达2.5万公里左右,平均每天飞行三百多公里。
虽然雨燕不同于家燕,但在我们这些不懂飞鸟科目学的普通人眼里,它们都是广义的燕子。
来生情愿做只燕子--
选一处好地方,自己动手建房子
科学家研究发现,燕子搭窝筑巢地方的选择,主要考量三个因素,安全,觅食,舒适。选址确定以后,雌雄燕通力合作,飞至河边、水潭,啄取湿泥,集成丸状,然后衔回,再混以稻草、残羽,做成“混凝土”。筑巢时,在巢内垒泥,由里向外挤压泥球,所以尽管巢外面凹凸不平,但巢里面却较为平整。巢内再铺上轻羽、软毛,以及细柔杂屑,便成了一个很舒适的家了。
我们人类选址建房,值得考虑的因素与燕子几乎相同。但是,人类不能随心所欲,必须受户籍归属、建设规划等等的制约。如果,可以自由选择,我乐意选一处傍山临水的所在,山不需高,拄杖可登,茱萸可插,水不必深,浅处宜濯足,深处宜垂钓;以常春藤作篱笆,围一个院子,院内左莳花右种蔬,审美与烟火兼得;伐来竹木为材料,建一栋两层小楼,一楼置厨房卫生间储藏室,二楼设书房茶室会客间,物质享受与精神愉悦并存。
如果,檐下能有燕子搭窝筑巢,朝夕作伴,相邻而居,则是锦上添花。
飞去此生未到的地方看一看
燕子是一种典型的温带候鸟、移居动物,夏季的时候生活在北方地区,而到了冬季气温比较寒冷的时候,又会选择向南方迁徙。离开南方是由于气温升高后,在北方可以更好地繁殖,同时也更容易找到食物。在秋天,气候逐渐变冷,燕子便开始向南方迁徙,寻找更适合它们的越冬地点。
我们很多人都会有一个幻想,幻想自己有一对翅膀,能像燕子等鸟类一样,在蓝天下恣意翱翔,想去什么地方扑棱扑棱翅膀就可抵达。
我所生活的城市,地处江淮之间,是中国南北的分界地带。虽说现在交通条件大为改善,有飞机、高铁、高速公路等,四通八达,但是为烟火生活所困,总不能随心所欲,总有许多想去的地方而未能如愿。多想,能像燕子那样,在最适合旅行的春秋季节,南来北往,“一路看过千山与万水,俯瞰这世界有多美”(歌曲《远走高飞》)。
欣闻,现在有一些条件优渥的老人,过起了“候鸟”般的养老生活,冬天南飞,去三亚、巴马住几个月,夏天北上,到青岛、北戴河避暑歇夏。这是向燕子学习的最好成绩。
记得回家的路
燕子是恋旧的夏候鸟。每年秋天它会飞到南方过冬,等到春暖花开,就会返回以前居住的窝巢。要知道,燕子的迁徙,最近的直线距离,也得两三千公里。研究表明,燕子之所以记得回家的路,是因为它具有相当发达的定向导航的能力。不过,这是整个鸟类学中最复杂的一个问题,要完全解开燕子等鸟儿的迁徙返家之谜,还需待以时日。
人们喜欢燕子,与“似曾相识燕归来”有很大关系。古人对此竭尽赞美之辞:“秦楼东风里,燕子还来寻旧垒”“燕子归来寻旧垒,风华尽处是离人”“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对我们人类而言,如何记住回家的路,是一个不小的问题。周国平说:人生在世,总要走出家门,到社会上闯荡的。但是,无论何时何地,人都不能忘了回家的路。回家,便是回到每个人的自我,回到个人的内心世界。在人生旅途上,很多时候,我们只顾忙着埋头赶路,却忘记了欣赏路边的风景,更不记得自己是从哪里来,又要向哪里去。
人哪,真该好好向燕子学习。因为,无论绕了一个多么大的圈子,总还是要回家的。问题是,要知道自己的家在哪里,回家的路该怎么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