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竹子及其竹制品产生特别的关注,并将它看作大俗大雅的化身,既有对竹子个性精神的感佩,也有被历代文人礼赞竹子的熏染,更有受家族因素的影响。
屋后,院中,山脚,道旁,一竿竿翠竹,寻常可见,它既有梅花凌霜傲雪的铁骨,又有兰花翠色长存的高洁,并以它那劲节、虚空、萧疏的个性,彰显着凛凛君子之风。宋代诗人沈辽在《竹轩》中吟道:“劲节有高致,清声无俗喧。春日斗锁碎,秋风撼琅玕。”它的“劲节”,代表不屈的气节;“虚空”,代表谦逊的胸怀;“萧疏”,则代表卓尔不群。
竹子是文人诗画中最常见的题材,它体现着自强不息、顶天立地的精神,清华其外、澹泊其中的高洁风姿。王子猷说:“何可一日无此君”;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无可医。”郑板桥咏竹的名句“咬定青山不放松”,更是妇孺皆知。由此可见,竹的精神内涵已经深入士人骨髓。
我居苏北黄海之滨,一望盐碱滩地,不适合竹子生长,所以小时候及目之处,几乎看不到竹子的身影。如若哪一家家前屋后长有几丛摇曳的翠竹,那在我心目中,立马会对这户人家升腾起由衷的敬意。
如果说竹子是雅洁的代表,那么,由竹子而生的竹制品,则充满烟火气息,与百姓人家的生活息息相关。
竹制品,简称竹器,是指以竹子为加工原料制造的产品,多为日用品,如竹篮、竹筛、竹笠、竹匾、竹背篓、竹席、竹床、竹凳、竹椅、竹地板、竹家具等,还有一部分为工艺品,如竹雕等。此外,环保产品竹炭也很有前景。
竹器是竹子的“重生”,有着温暖和朴素之美。我国在世界上最早对竹施艺,新石器时期遗物中已经出现竹编器具,华夏文明有千年的岁月铭刻在竹简上。竹器的创造和使用,反映了中华民族利用竹子的高度智慧及对美的执着追求。
目前,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增强,对竹制品的利用,已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成立于1997年的国际竹藤组织(INBAR),是第一个总部设在中国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也是全球唯一一家专门致力于竹藤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机构。其董事会联合主席,是国际木材科学院院士江泽慧教授。
2022年11月,国际竹藤组织成立二十五周年志庆暨第二届世界竹藤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的主题为“竹藤——基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中国政府同国际竹藤组织共同发起“以竹代塑”倡议,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为什么要“以竹代塑”呢?有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塑料废弃物产生量约为3亿吨,我国每年大约有1400万吨,这些塑料垃圾对人体和环境都有较严重的负面影响。竹子是一种纯天然的材料,竹制品则可以完全降解,且具有强度高、韧性好、硬度大、可塑性佳、可重复使用的优点,可以在多个领域替代塑料制品。不过,由于竹制品的成本高于塑料制品,使得其推广工作比较困难。因此,有专家建议应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产能,大幅降低竹制品生产成本。
据有关文献记载,清末民初,是我国竹制品行业的鼎盛时期。遂想起我的祖父,那个时代,正值他的盛年,于故乡小镇上开了一家竹器行,从长江边上的泰州等地购回毛竹,雇用几个篾匠师傅,制作销售各式竹制品。及至我出生后,睡的那张带有摇篮性质的小竹床,仍是那个竹器行的余韵。我的父亲,七八岁时从滨海蔡桥过继过来,少时跟在篾匠师傅后面打下手,也多少学得了一点这方面的手艺,所以小竹床的修修补补,在他完全是小菜一碟。
现在看来,很多老行当、老手艺,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应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
培育竹资源,弘扬竹文化,发展竹经济,已然成为当代人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