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心公园之所以稀罕,一是它的位置,二是它的功用。
街心,土话所谓“肉子心”,是一个城镇的黄金地段,往往寸土寸金,建个房子,开家商铺,那是财源滚滚啊。在这样的地方,栽上红花绿树,建起亭台楼阁,让老百姓早晚踱步闲坐,或是三五成群唱唱戏,或是一二知己拉拉呱,再或是一个人静坐读书发呆,这在重视经济利益的那些人看来,岂不是莫大的浪费?
盐城市中心,就曾经有过这么一座街心公园,当时是风景,现在成回忆。
那时候的市中心,“文革”期间建有“忠字塔”,后来改建成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塔,再后来是“大铜马”。这里是城市的基点,盐城的零公里。市中心的东北侧是盐阜人民商场,西北侧是邮电大厦、盐阜报社和郭沫若题额的电影院,西南侧是盐城(郊区)商场和新华书店,而东南侧是灰头土脸的大众饭店,以及它身旁的一片老民居。大约在1987年左右,当时的市委、市政府决定,拆除东南侧的这片老旧建筑,建一个街心公园。
这是一个具有前瞻、惠民意味的决策,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拥护和欢迎。街心公园建起来以后,成为广大市民流连忘返的休憩场所。后来几经修饰,街心公园越发清秀可人。虽然占地不算大,但在多少人的记忆中,街心公园和铜马广场已深深刻印,成了盐城的标志性建筑,这个沿海新兴城市的代名词。
街心公园,其人文内涵和惠民意义超值,暂且不论,但就城市空间布局而言,亦是神来之笔。试想,过去的市中心四周建筑物环绕,如同一个封闭的城堡,光线受限,视野局促,给人以压抑之感。现在将东南侧的一片予以拆除,一下子豁然开朗,阳光普照,紫气东来,想不兴隆都难。
诚然,那个时候,铜马广场两端的东西建军路,商铺鳞次栉比,人们摩肩接踵,白天车水马龙,夜晚灯光璀璨。人们逛商场,看电影,进书店,下馆子,其乐融融。路人经过街心公园,总免不了要看上几眼,或是在树荫下石凳上暂坐小憩。附近的居民则是早晚必到,读书,打拳,漫步,闲聊。每个在这里生活、劳作的人,都感受到日子的甜蜜和温馨。单是想起盐城商场顶楼的冷饮、电影院西侧巷口的凉粉,就不知要让多少人忍不住流下口水来。
犹记得,2004年初夏,文峰街道在街心公园举办文化艺术节,根本不用去组织观众,循着锣鼓声而来的居民和路人,就已是里三层外三层,现场气氛热闹异常。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人们争先恐后奉献爱心,而街心公园募捐点是募得善款最多的一个点……
街心公园,就这么一直陪伴着人们,该有多好!
可是,仿佛一夜之间,街心公园竟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多少人为之唏嘘不已,多少人因之怅然若失……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功能的延展,市中心也由原来的一个裂变为多个,多中心已成为城市格局变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如今,各个板块似乎都有自己的中心,城南的欧风花街、新弄里,河东的悦达889、KK-PARK,城北的爱琴海,西北的先锋岛,西南的吾悦广场……
铜马广场,这个老的市中心,也已风光不再,日渐落寞,昔日繁华之地难免冷清气象。如今的衰景,与街心公园的消失也许没有内在的关联,但市中心的“风水”被破坏了,却是不争的事实。
上了年纪的盐城市区人,肯定记得盐城地委书记陈宗烈,他顶着压力于1960年决策建了40米宽的建军路,六十多年过去了,至今仍然不落后;肯定记得建市之初的市委书记金基鹏、市长秦兆祯,他们重视城市管理与服务,关切民生需求,拆旧布新,建起了闹中取静、曲径通幽的街心公园。自然,也记得从市中心版图上抹去街心公园、移走大铜马的主政者……
街心公园,一个渐行渐远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