钝感,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是人的动作活动反应慢度的标尺。它的反义词是敏感。研究表明,人的思维只有钝感系数与敏感系数相平衡,才更容易保持较为理性的思维。
二十年前,单位里有一个下属,论年龄正当盛年,可是偏偏疑心病太重,凡事太敏感,有时候同事的一句玩笑话,他能琢磨好几天,是不是别有用心啊,是不是要排挤、陷害我啊……过了几年,听说他果真抑郁了。
目睹身边的人,越来越多地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常常觉得,人生中,有时候过于敏感并不是一件好事。相反,保持适度钝感,倒是赢得快乐和幸福的一种智慧。
在精神上过于敏感的人,总是会因为一些琐碎小事而郁郁寡欢,甚至影响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在生理上过于敏感的人,身体上很容易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刺激,长期如此,会造成器官的消耗,很有可能会引发病痛。
但是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在精神上、生理上,并不那么敏感,而是保持适度的钝感,反倒活得积极开朗、从容淡定、健康强壮。这就是日本作家渡边淳一所说的“钝感力”吧。
钝感力,就是“迟钝的力量”,它强调的是对困难境遇的一种耐力,是用迟钝、木讷对抗外界的能力,恰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也是一种不让自己受伤的力量。这种力量能让人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伤痛,坚定地朝自己的方向前进,是“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从精神层面来看,适度钝感。让我们更加大度宽容、不拘小节,减少了与他人的冲突,让生活具有更多的幸福感。譬如,被他人嫉妒、中伤、批评或刁难的时候,不用如临大敌,可以仔细思考对方那样说的原因,体察对方的心情。这种心胸宽广的钝感力,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起到极大的正面作用。
从生理层面来说,适度钝感,可以令身心更快地适应环境、提高睡眠能力、降低患病几率。如果视觉、听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等感官过于敏感,那么更容易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刺激,这样会导致身体的内耗,不利于身体的健康。
现实生活中,太过于敏感的人,往往容易被自己打败。一点痛苦,在过度敏感的人看来,是难以忍受的。加上自己的想象力,不断延伸,结果就变得苦不堪言,自我折磨。所以,保持钝感力,其实是让我们在钝感和敏感中保持一个平衡,获得较为理性的思维。而保持钝感力,就是要过滤掉琐碎的事务,不再因为生活的琐事而耿耿于怀。
有钝感力的人,普遍更长寿。钝感的人和敏感的人相比,不易造成器官的消耗,可以更为悠闲自在、胸襟开阔地生活下去。据有关统计分析,十分内向、神经质的人更容易患上癌症。这是因为他们过分在乎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受累于鸡毛蒜皮的琐事,过分刺激了自律神经。而拥有钝感力,能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心情更愉悦。对此,可以效仿那些皈依佛教、参禅悟道的宗教人士。他们学会了放下,学会让自己变得更加钝感,生活就自然和乐一团,也就普遍长寿了。正应了《圣经》里的那句名言:“喜乐的心,乃是良药;忧伤的灵,使骨枯干。”
渡边淳一说:“这个世界不过是一场生存游戏,所以必须要有顽强的意志。而要保持甚或加强自己的生存能力,钝感力是必不可少的。”
范冰冰答记者问时说:“每个人的人生都会有高有低,从低谷慢慢往上走的时候是非常艰难的,但在这过程中也能学到很多新的东西,看到不一样的世界和不同的人性。”
喜剧大师查理·卓别林说:“用特写镜头看生活,生活是一个悲剧。但用长镜头看生活,生活就是一部喜剧。”
所以,有必要用钝感力的五项铁律来时时对照,加以修炼:迅速忘却不快之事;认定目标,即使失败仍要继续挑战;坦然面对流言蜚语;对嫉妒讽刺常怀感谢之心;面对表扬,不得寸进尺,不得意忘形。
我等皆凡人,生活多庸常,凡事需看开,不要太敏感。如果你拥有一定的钝感,那么为它干杯,因为它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快乐和幸福;如果,你觉得自己的钝感还不够,那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练习,修炼平常心,降低敏感度。
愿我们都可以成为具有适度钝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