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汤昌军的头像

汤昌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8/13
分享

人就像一棵芦苇

时常在一些诗文中,见到人引用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的话:“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一棵芦苇,还会思想……我就有点儿不太明白,这位外国的思想家、哲学家,到底想说什么呢?

任何一句话,都要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去理解,否则就容易滑入断章取义的泥淖。更何况,是翻译过来的词句呢。

在朱叶青的《昏晕哲学》一书中,我看到了“这棵芦苇”所在的居住环境。

那段话是这样说的:“人就像一棵芦苇,尽管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但在大自然面前却仍然显得十分渺小和脆弱:如果大自然想毁灭他,根本无须动用所有的力量,一股风,一阵雨,或许就能将他置于死地。然而,大自然虽然能够毁灭人,可人却依然比这个毁灭者更为高贵,因为他能坦然地面对死亡,也能坦然地面对比自己更强大的大自然,而大自然却什么也不懂。”(帕斯卡尔《思想录》)

哲学,或者说思想,都有点儿绕口。

依我的理解,他首先要说的是,人的脆弱与渺小。一棵芦苇,立于天地之间,从银针芦芽,到青青芦叶,再到灰白芦穗,终其一生,都是那么的柔弱、单薄,说不准什么时候,一股风,一阵雨,就会使其夭折。人的生命不正是这样吗?在我的幼年、少年时代,经常听说小伙伴因为生病、溺水、触电、误喝农药等等而殒命。我本人,十岁前后染上了肺病,差一点就被阎王爷收了去。再上一辈,就更是生者寥寥了,疾病、饥荒、战争、瘟疫,可谓杀手遍布。我的小叔排行老九,可幸存的家中男丁也就大伯、我父亲、九叔他们兄弟三人,即使加上两个姑母,也不过兄妹五个。生命的脆弱易逝,由此可见一斑。

其次,他想说,人类虽然脆弱渺小,但是,人类因为有了思想而能够与大自然抗衡。芦苇,因为有了思想,便不同于其它的生物。它知道应时顺势,当狂风来袭,不是一味挺立,而是随风摇曳,让生命在风中轻舞;当暴雨倾盆,它不再孤军奋战,而是千万兄弟并肩挽手,组成洋洋大观的芦苇荡。可见思想的力量永远是伟大的。但曾几何时,也有那么一些思想“爆棚”的芦苇,以为自己有了这伟大的思想,就可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就可以“人定胜天”, 和大自然一较高下。其结果已被时间和无情的现实所证明。好在,芦苇已然学乖,并且认识到,自己虽然具有了思想,却依然不能摆脱对于死亡的恐惧。或许,大自然对于“芦苇”的精心安排,死亡便是最终的体现。所以,从生命终结的意义上讲,芦苇只能顺从于自然而无相抗衡的可能。

相对于帕斯卡尔的“芦苇”论,我倒更倾向于我国古代哲学中的人与自然之说,那就是天人合一。就像芦苇,静静地生长在水中、岸边,与周遭的杨柳、野菊、茅草相互依存,与身边的柴鸟、野鸭、游蛇亲如一家,与天空的星辰、流云、飞雁遥相呼应。

《易经·说卦》里有“三才”之说,即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三者融合在一起,形成宇宙的大和谐,便是“天人合一”。人的生命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它同天、地一起不可分割,遵循着宇宙的规律,是天地自然的产物。因此这是一个“和”的概念,与天和,与地和,与人和,人类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融洽互补,从而实现自然的生生不息与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这是中国传统哲思的一个大理,因为它把人放在天地之中,共存共生,人也因此就可以与天地并立而达到三位一体了。

其实,人类连认识自己都还处于一种混沌懵懂的状态之中,遑论认识并改造大自然了。有人说,能够认识自己,应该是人类给自己编造的最大谎言。雅典神庙墙上铭刻了一句为人类所迷狂之语,叫做“认识你自己”。但,对面的墙上另有一语却为人类所忽略,那就是“勿要过分”。

所以,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你的哲学目标是什么?――给苍蝇指出一条路,飞出捕蝇瓶。”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