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葛昌秋的头像

葛昌秋

网站用户

其他
202403/08
分享

老妈的“五色土”

老妈走了!

老妈走了一年了!

2022年12月27日,93岁的老妈悄悄合上双眼,轻轻告别我们,静静去了遥远的地方……

从此,我喊老妈,对着亲人喊,对着床头喊,对着大地喊,对着上苍喊……喊碎了心,可是,再也没了应声。

从此,老妈变成了照片。在日月星辰中,照片变成了思念。在春夏秋冬里,思念变成了日历。

从此,泪水折射出365个日子,在从小就熟悉的数字里,深藏下一个个最痛心的煎熬时刻。望着茫茫原野,追寻老妈人生的足迹,搜索老妈生活的个细节,回忆老妈奋斗的故事,把老妈的名字镌刻在心间,让母爱在生命里萌发,永远享受那种温馨和美好。

老妈叫马翠兰,是个很普通的家庭主妇,她跟千千万万母亲一样,为了生活,为了家庭,为了儿女含辛茹苦,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她和老爸养育了我们姐妹兄弟5个,留下了希望的种子,播撒在故乡的田园。当我们从老妈生活过的5个地方取回五样土,放在老妈的身边,那一抷土就是千里沃野,就是世间生生不息的土地,就是老妈生命里的“五色土”。

“五色土”代表了老妈的一生,也有丰富的内涵。既有方位寓意又有文化底蕴,还有五行的力量和五福的吉祥。同时代表5个儿女,还有老妈的生肖“午马”。

“五色土”与老妈相伴,则有“故土难离”之意,儿女怀念之情,亦有“入土为安”之好。也可尽享融入故土,回归自然,感恩大地之悦。

【一】

出生地王盼庄。

那是老妈出生并成长的故地,在此她度过了最艰辛的孩提时代。

王盼庄在唐山的越河镇,村子没什么特殊之处,却因一座立交桥而有了些名声。

当年姥爷姥姥家很穷,房无一间地无一垄,是典型的雇农,一家人串房沿儿度日如年。姥爷挑“八根绳儿”做小本生意养家糊口,凭一身力气和忍气吞声撑起一个家,拉扯大了7个儿女。直到解放后,才有了自己的住房。

老妈帮姥姥带大了弟弟妹妹,当有了可吃的东西,每回都把仅有的留给他们。到界壁打了桑葚儿、去道沟里挖了地梨儿、从田间地头摘了狗奶儿、在野地里逮了蚂蚱,每一点收获都给苦涩的童年带来快乐。挖野菜、拾柴火、干家务,老妈瘦小的身躯担起了不小的担子,在幼小的心灵里,烙下吃苦耐劳的印迹。老妈心灵手巧,干活儿实在,常常被乡邻请去收秋做营绳。但她很要强,个性十足,宁折不弯!平时讲良心行善举,从不畏艰难困苦,绝不干伤天害理的事儿。

“串门儿不守锅台,看人家要吃饭了,马上领弟弟妹妹走。宁可饿肚子,也不说没吃呢,千万别添麻烦,也别讨人嫌!”老妈打小儿就有“规矩”。

1945年春,姥爷马路安被掳至日本当了劳工,一时家里失去了主心骨儿,生计没了着落。这时媒人找上门来,按约定逼婚。姥姥赶紧操持让老妈成亲。“我抱着妈的大腿哭,一劲儿说好话:我能挑菜、拾柴火,我能做饭、带孩子,千万别让我做媳妇儿。道北那家把小媳妇儿打的嘴歪眼斜的……”姥姥用笤帚一通暴打,老妈一声不吭硬挺着。

一天,她听说华新招工,就跟小姐妹偷偷去了厂里。招考快结束了,一位大姨指着老妈说:“别看她干巴瘦,瞅着挺灵性的,收了吧!”老妈就成了华新工人。姥姥发现后问起来,老妈说是去铁菩萨山讨圣水了。上班第二天,看了工作流程后,老妈主动说:“大姨,给我一个线头儿试试。”说着就按师傅讲的麻利地接好了。这下让所有的人都咂舌称赞,因为别的新工还没熟悉环境呢。

中午师傅招呼吃饭了,老妈饿着肚子却说:“我吃了,饽饽夹红糖。”然后躲到了没人的地方。姥姥怕婆家知道后解除婚约,一点儿饭也不给老妈吃,一直饿了三天。第四天,老妈终于起不来炕了,这下姥姥高兴了,就让老妈快成家。没办法,14岁的老妈唏里糊涂地就嫁了。

“那时候我就想当八路军,往河东一走,就能找着队伍。可转念一想,我参军了婆家找妈家来要人了咋办?只好忍着吧!”

“人这辈子哪有那么多随心的事儿啊!当初跟工友们传换着吃几口饭,挺过去开了支就有办法了。要是搁在现在,我抜腿就去当八路军。”

姥姥没想到,闺女嫁给人家就跟“童养媳”差不多,成了名副其实的“劳动力”。偶尔回家,老妈总想多住几天。那年的中秋节,姥姥说出嫁的闺女不能住妈家,老妈又不愿回婆家,只好到庄南地里的玉米秸堆里“住”下,饿了捡几粒黄豆吃,渴了只能喝车道沟的水。回来的路上她哭一道儿,快到庄头儿了,用手沾点儿细土面儿,抹抹泪痕,恐怕婆家人看了挑刺儿。

到了腊月,老妈还没棉裤,只穿着两条单裤,每天起早贪黑地干活儿。冻得满手都是裂口,一阵阵钻心的疼,真是有苦难言。看着大泪小泪的闺女,姥姥二话没说,在炕头儿蒙着被子,把自己的棉裤改改就让老妈穿上。

1954年1月,当姥家买房的时候,老妈拿出家里所有的钱,找了几张开滦井下工人的大粮票,老爸把他和老妈的手表还有自行车都卖了凑了钱,以此表达了心意。姥爷姥姥终于有了自己的家。

老妈总也忘不了那片土地,王盼庄是她魂牵梦绕的地方,那是自己的根脉。她觉得人的一生中,父母是最好的老师,经历是最好的书本,社会是最好的课堂,苦难是最好的营养。

大地震中,姥爷姥姥遇难。老妈说还没尽孝,老人没享受到好日子,人就没了!

说这话时,老妈在侯边庄。

【二】

成家地侯边庄。

那是老妈嫁入的村庄,她与老爸成家,才有了葛门葛事葛家人。

侯边庄在陡河西岸,离王盼庄4公里,是一个不起眼儿的村子。

老葛家在庄里是大户,老爸弟兄三个,他行三叫庆成,两个哥哥分别叫庆瑞、庆祥。老妈嫁过来的时候,家里有奶奶和两个大妈,还有几个晚辈。

新婚之夜,老爸老妈合衣而卧,一夜无语。早晨天没亮,老爸就不辞而别,去赵各矿找二哥下煤窑,家里剩老妈一个人。

因为姥家条件不好,老妈时时处处都谨小慎微。自己伺候一大家人,烧火做饭、担水挑柴、养猪喂鸡,收麦子、割豆子、掐高粱、碾粮食,都成了常事儿。“买了个小驴儿当马使!”乡亲都知道老妈是“受气包”。

1947年冬天,漏眼儿的窗户透着风,屋里冰窖一样。老妈发烧在炕上不能动,几天滴水未进,挣扎着想生炉子,一下跌倒在地上,好不容易才爬起来。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庆时大妈偷偷送来几个酸梨和山里红,老妈连核儿都不敢留,怕被人发现了挨说。凤忠大奶扒了一棵白菜芯给老妈,几天后才好起来。“那是12月26日,整整一周,我记得很清楚。”老妈说。

弟兄分家抓阄,老妈抓到了唯一的一间半正房,玉米、高粱、麦子各20斤,一个小柜子和三口大缸,还有一双奶奶临终盖的被子,她是得霍乱走的。看到哥哥嫂子大包小包的拿东西,再看看自己家徒四壁,老爸蒙上被子嚎啕大哭。老妈也泪流满面,“只要咱俩好好过,我啥也不怕!我不羡慕别人有啥,将来咱们也会有!”老爸没言语,第二天起早回了矿上。

家里炕上地下活儿多了,一个人忙不过来。到了节气该种地了,庆会大爷、老茂春大爷等都主动帮忙。“我管着他们全家的针线活儿,这就是互相帮助!”同样,老妈长期包着几家孤老的针线活儿。那年春节前,老爸托人捎回两匹布,染完后可做衣裳做被子,还想着姥家和哥嫂家的孩子们。

解放后,老妈当选为村民小组长和村调解委员。她到村里家家户户走访,调解大小矛盾,还参加演话剧等宣传活动,一天到晚没闲时候。有时做一盆粥放在锅里,进家胡乱吃几口应付一下扭头就走。凤忠大奶看了心疼,就让老妈跟她“入伙”。

当全家随老爸遣返又回到老家,乡亲们没另眼相看,送粮送菜送农具,还有十几把旱烟和不少倭瓜。“这都是当年自己走的道交的人,到啥时候人得讲良心!”

入冬了,得知我要为同学们生炉子,老妈也起早跟我去学校,去教我如何生火。当我有病的时候,老妈就替我去生炉子。在村里上小学和初中7年,我生炉子也7年。老说:“做人要有公心,要想着多做好事。”

我们全家7口人,姐姐和两个哥哥均己大龄,仅有一间半老草房,连续6年提交盖房申请,每年都是老妈去大队陈述理由,但都没能如愿。为了盖房,全家节衣缩食准备材料,千万百计买砖石瓦灰。当凤德大爷家盖房,施工到半截没材料了,他借科上门求了几家无果,最后找到老妈才解了燃眉之急。这事儿传开,乡亲们都交口称赞。

为乡亲们服务,老妈还有裁剪、理发、捞米饭“三项专长”。裁衣服做衣服,那架缝纫机做了多少人、多少家、多少件已不计其数;一把理发推推了半个村,理了多少老少爷们儿的头,也不计其数;嫁娶做寿盖新房捞干饭,有多少回、多少人、吃过、夸过也不计其数。为百姓过好日子,互相帮助的事儿还挺多,因为老妈的好手艺还有不少。

在唐山大地震中,村里伤亡惨重。左右两边的院子震亡20多人。当时家里的老草房塌了,老妈和老爸先扒出我,妹妹在废墟中说别管她,让老妈先去救大哥。老爸砸折了4根肋骨,出来后马上救人。老妈和姐姐扒出大哥,又去帮别人。过了好久,二哥从林西徒步走回来,一家人团聚了老妈才放心。

那天早上,老妈起到主心骨作用,不仅叫大家先到开阔的庄稼地里,还找了锅,在道边挖灶,拿家里的麦子给大家煮麦粒,做了特殊的早饭。后来,在学校的操场上,她又为乡亲们做饭,因天热和劳累中暑,赤脚医生将废墟中扒出来唯一强心针的给老妈用了,才救了老妈的命。

凤忠大爷大奶遇难后,剩下了智障的庆山老叔。老爸到市里奔波,帮着老叔办了遗属的事情,老妈照顾着他的生活。每到年节,老妈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庆山老叔,总让我们给他送饺子或者饭菜。地震中二妗子高位截瘫,转院到石家庄。她的小儿子没法照看,老妈就担起他母亲的责任,小表弟成了我们家中的一员,一直到二妗子回来。

在纪念唐山抗震40周年的时候,老妈被评为“唐山市最美抗震母亲”。全市首次评选,共有20人获此殊荣。这是老妈人生中第一个荣誉称号,在颁奖典礼上,老人家神情自若毫不怯场,看到大红证书和奖杯,老妈非常开心。

老妈心中总是惦记着侯边庄,在那里的苦乐,有一种纯朴和清新的气息。因为老家是乡情亲情友情的汇聚地,乡音里有清晰的方向,乡愁里有美好的愿望,乡土里有蓬勃的种子。

新中国成立后,老妈走出了村庄。

【三】

进城地赵各庄。

那是老妈从农村到城市的第一个生活地,在这里她和老爸建家。

赵各庄是矿区,也是开滦百年老矿的所在地,又因洋房子、抗日英雄节振国很有名。

老爸到赵各庄投奔二哥,而做窑是为了谋生。二伯比老爸大9岁,因爷爷去的早,在大事上老爸都听哥哥们的,开支也由二哥把着,甚至回家的路贵也不方便。

1949年12月15日,姐姐出生了。老爸不在家,婶子大娘们帮忙照顾月子。可老妈又生性要强,6天后就到井上挑水,冰冷天冰凉的水,让不少人心里直打哆嗦。姐姐一岁多的时候,老妈随凤忠大奶去了赵各庄,当时大爷也是井下老板子。老爸见了闺女挺喜欢,老妈说:“只要是好好过日子,就是一天给你磕99遍头也中!咱们不吵不闹,不让别人看笑话,苦点累点穷点都能过车!”

不善言辞的老爸没说啥,开始跟大爷和二商量着找房子。

1952年春,老妈来到赵各庄。从农村到城市,总觉得啥都适应。从地里拔菜到市场买菜,从推碾压粮到粮点选购,从自己掐点到按时按点。再也不用收秋打粮种菜了,显得轻松了很多。她跟着学,随大溜走,了解矿上的事,熟悉老爸的生活习惯,做热乎可口的饭菜,想法儿让老爸高兴。

老妈结识了不少矿工家属,还认识了节振国的家人,特别跟郑大妈成了好朋友,郑连大爷是老爸的班长,他们一块儿下井做窑。好多事儿大妈都明白,当然针线活儿上老妈也帮着大妈干,两家越走越近。地震前我还专门给大爷大妈去拜年。

知道老爸爱写东西,他虽然只念过三年书,但挺勤奋努力。他写二哥的那出戏《5996掌》反响超乎想象,也开创了矿工写矿工,矿工演矿工,矿工颂矿工的先河,弟弟写哥哥更是全国第一。后来二大爷成为开滦第一个全国劳模,当选为市政府委员,被提拔为矿长。老爸也选为市人民代表和市文代会代表。每当老爸拿起了笔,老妈就哄好姐姐和大哥没了响动,再准备好热水和旱烟,然后静静地看着。她没上过学,但喜欢识文断字的事儿。

不久后,老妈说想学门手艺,就买了尺子、皮尺、剪子、画粉,背着5个月的大哥,领着姐姐去裁剪班。白天学晚上练,老爸和姐姐成了“模特”,因老妈不识字不会写字,老爸就从头到脚标下来教她。

学使缝纫机了,一台机器要120多块钱。老妈和另外三个姐妹商量着“合资”,买了一台“金马牌”的缝纫机。老妈说:“我们真有缘!我姓马属马,她叫金马!”后来老爸跟工友借钱交了,老妈占一半“股份”,机器还是轮着使。几个月后,裁剪班结束了,经老妈努力,这匹“金马”就牵到家。老妈如鱼得水,在一阵“咔咔咔”的机器声里,为四方街邻帮忙。老妈说这既帮了人,还练了手艺,搭点针头线脑儿的,那算啥!这匹“金马”成了老妈的心爱之物,从赵各庄到林西,再到侯边庄,又到林西和市里,一直跟随着老妈。特别是大地震后,为百姓恢复生活立下汗马功劳。

2018年1月6日,老妈与“金马”的这段故事上了《人民日报》。

说到“合资缝纫机”,老爸老妈还有一辆“夫妻合资车”。

1953年,老爸调到林西矿,很快又成了矿上的笔杆子。有一天他看到大哥守着邻居的小推车不动,还差点有了不愉快。老爸老妈就商量也弄一辆,但别增加开支。老妈负责上车,老爸负责下车。老妈精打细算,2个月后就请木匠打好了上车。老爸每天吃便宜菜,下班从林西走回赵各庄,不坐驴车省几毛,下车的四个轱辘就省出来了。那辆“合资车”很结实,也是“万能车”,推人推粮推菜推煤推柴都可用,等到了老家的时候还在发挥作用。

在赵各庄,老妈和凤忠大爷大奶如同一家人,两位老人把老爸老妈当成自己的儿女,不论是顺畅还是坎坷,那份情感都没走样儿。老妈说要给他们养老送终,可惜两位老人大地震中遇难。

当唐山大地震纪念墙征集人名时,老爸老妈嘱咐我别忘了大爷大奶。

1954年,老妈去了林西。

【四】

往返地林西矿。

那是老妈又喜又忧又起又伏两进两出地,她经历了挫折的磨砺。

林西矿也是一座百年老矿,其不仅是东三矿的中心,也是唐山一个响亮的地标。

随老爸的工作变动,老妈带着姐姐和哥哥一起来到林西,住进了矿上的公房。时间不长,老妈的真诚爽快和热心有趣就赢得了口碑,很快与邻居交下朋友。对面屋的姜大妈、四条的毛大妈,还有上海人秀琴妈……特别是孩子们,吃的用的做衣裳,甚至梳个头也要来找葛婶儿,常常泡着不走,直到吃完了饭,因为“葛婶儿做饭好吃!”

可就在一心要过好日子的时候,老妈身体出了问题。她去唐家庄看老中医,大夫说治不了,这病不给看。老妈一听就傻了,指着身边的三个孩子哭诉说:“你老就修修好吧!看在这仨孩子的面上……”一旁的老太太又说和,大夫才答应了。病好后,老妈给老两口做了鞋,扎了衣裳,还常常去看望他们,帮着做些针线活儿,老太太还要认老妈当干闺女。几年之后,老妈生了我,我与二哥相差了9岁。

全家5口全靠老爸一个人的工资,日子过得紧巴巴。又多了一人,就得算好“家庭财务账”。于是,每个月老爸拿回工资,老妈就开始“做账”。她不会算术,也不会用珠算,更不知加减乘除的运算,只能用自己的方式来解决。老妈用火柴棍儿来代替,把水电费、买米面油、买煤买菜买肉、老爸的烟酒、姐姐哥哥上学的钱都算好了,特别是供我的开支和打会的钱。每一项都紧紧,还削减了老爸下井的水果量,每天由3个变成了两个小的,一切都以把我抚养好为中心了。

老妈省吃俭用,把家里的大事小情安排的井井有条,日子过得也有滋有味儿。慢慢地家里使的用的、摆的放的、日常生活中的东西也都置办上了。父亲也曾添置了手表、自行车。屋里的大靠山镜挺亮堂,“学习当努力,生产要积极”的对联挂在两边,中间是“和平万岁”的横批。

可老妈发现老爸常看横批,琢磨着肯定有事儿。当老爸去了天津,老妈拿来板凳,当即发现了“新大陆”,找到了老爸的“小金库”,那是他的稿费。这是一笔不小的“家庭财政收入”呀!第二天一大早儿,老妈就去了市场,拉回了一个大板柜。老爸回来一看笑了,“咱俩想一块儿去了!”

一天二条的孙大妈来了,先递给老妈一个红包,“儿子第一次开支,说先谢谢葛婶儿!”原来是她儿子找到了工作,上班要带干粮,家里一时困难,又没有细粮,老妈就给她拿了半袋面,帮她度过了难关。

1966年深秋,受运动的影响,老爸受到冲击,限期3天滚回老家,他开了半个月的工资就与全家被遣返。老妈租了两辆马车,拉上所有家当,7口人带着4块5毛钱回到侯边庄。一路上老妈劝老爸要坚强,更要想开些,天无绝人之路!在农村的几年中,因糊口买粮、老爸住院、姐姐受伤,家里欠了两千多元的饥荒。面对所有的困难,都是老妈出面主事。

1973年秋,因落实政策,家人可以顶替老爸回矿上班。全家本来商定好是大哥去,可办手续的时候,大哥将名字换成了二哥,把机会给了弟弟。老妈一听既高兴又难过,在关键时刻看到手足真情。“哪个好了都是你老的儿子!”大哥劝老妈。

1979年,国家又全面落实政策,隔年全家人从侯边庄又回到了林西,搬进了新楼房。那段时间家里7口人分别在林西、市里、老家6处。只要是去住宿舍,老妈就要做一套新的被褥,尽管很累,但很高兴。

在林西南工房,老妈一住就是23年。她们延续了老做法,每天为老爸准备好饭菜干粮,还有小酒儿。“让做窑的人心情好,别堵着气下井,他平安回来才是幸福!”她为邻居照顾上学的孩子,替通勤的年轻小两口烧好开水,有了好吃的楼上楼下共享。在这儿老妈和老爸为儿女们操持成了家,还带大了3个孙辈。“我一辈子养了8个孩儿!”说起来老妈无比骄傲。

林西是老妈生命里的重要之地,是人生经历最丰富的地方。在跌宕起伏和变幻莫测中感悟,好坏优劣的标准不在表面,而是在自己内心深处。

2003年,老爸老妈搬到了市里。

地点是惠仁楼。

【五】

生活地惠仁楼。

那是老妈最后的幸福地。她画出内心世界,收获了孝心和荣耀。

惠仁楼在高新区,不是高楼大厦,而是老旧小区,现在正改造,已经没了新鲜感。

让老妈搬家挺不容易,原因是照顾孙女上学。当孙女转学到了市里,问题迎刃而解。看到新房比老房大了一倍多,宽敞明亮进出比原来更方便,再加吃穿用都不用操心了,真正开始了新的生活。

第二天,老妈让老爸领着熟悉环境,两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一下走到了抗震纪念碑广场。这段路年轻人走需一个半小时,不知他们咋这么大的劲头儿,没多久老妈熟悉了周边环境。如果老爸问起东南西北,该往那个方向走,她总是说:“朝着太阳走!”有时老妈前面走,老爸后面跟着,遇人老妈说:“这是警卫,保镖的!”而老爸却说:“我怕追尾!”逗得大家开怀大笑。

每月老爸去矿上开支,老妈也“单枪匹马”的外出。老妈方向感差,还晕车,这让老爸十分挂念。老爸写完稿,先念给老妈听,50多万字的回忆录《我在开滦几十年》,老妈是第一“读者”。当唐山评出了“十大名片”后,老人家创作了几万字的长篇快板书。

每到春节,一家人给老爸老妈磕头拜年,然后举办家庭颁奖会,家里准备了“家庭记事本”,成立了“家庭党小组”,设定了“家庭好日子基金”等多项新内容。提出了“一次宣誓,终生信仰”,以规范自己的言行。作为唐山新闻界唯一的奥运火炬手,当我把火炬拿回家,全家一片欢腾。老妈和老爸昂首挺胸,扬眉吐气喜笑颜开,也成了“火炬手”,那情景令人感动不已。

2010年7月3日,老爸关上了84年的心灵老窗,一张1.2米*12米的展板上,120张照片的影展送走了老爸。我们“逼着”老妈画蜡笔画儿,让她有了精神寄托,老人家成了“80后画家”,而且画出了180多幅“作品”。她用蜡笔讲述了人生经历、风土人情、生活趣味、心中爱恨、时代印迹,在自己的故事里蕴含着“忠、孝、仁、勤”的家风,把一件件“葛门葛事”,聚集成独特的家庭文化。这种图文并茂和富有哲理的家常话儿,在全国的众多媒体中,不仅内容非常新颖,形式也独树一帜。刊发后反响挺好,读者买报追报剪报存报。

我们带老妈去饭店换口味,用画展方式庆生,每天给她洗脚按摩,陪她唱歌说老事。从老妈那里,可以看到普通人家的幸福和百姓日子的快乐,老妈成了“新闻人物”。《唐山晚报》《唐山广播电视报》中青在线等以专栏推出。家里获得“全国最美家庭”“新时代中华家风家教典范”“河北省最美家庭”“唐山市文明家庭”等荣誉。纪念建国70周年时,《中国妇女报》国庆专刊在全国选了4个家庭,以整版篇幅报道,葛家是其中之一。几年来,全国、省、市各级各类媒体300多次报道。

2018年7月1日,89岁的老妈完成了一件大事儿,郑重地提出了申请入党,把申请书交给了党组织。这是她老人家70年的愿望,一直埋在心底。老妈不会写,心里的想法只能“说”,所以把写申请变成了“说”申请,让孙女葛珊代笔。在葛珊的提示下,老妈还把抽了一辈子的烟戒了。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因为信仰是生命价值的最好诠释。

2020年,91岁高龄的老妈摔折了胸椎腰椎,一个月后的一个早晨,老妈自己慢慢坐了起来。就是靠着自信自强的精神,老妈闯了五次生死大关,给人以强大的生命力,她说要过好日子。

一年后,92岁的老妈加入了市美协,成为最大年龄的入会者。

去年3月抗疫时刻,老妈和姐姐妹妹一起烙了15张香油饼送到一线,第一个向最美抗疫人表达敬意。市领导称赞:“小事儿见精神显大爱!”被网友称为“此举堪为当代的支前模范。”起到了“火种”作用。国家、省市媒体报道。老妈说:“我们每天都在想着过幸福日子,嘴里也常常念叨幸福。其实幸福就在自个儿的身边儿,在生活里的一点一滴中。”

记得在高尔基的《母亲》一书中,巴维尔说:“一个人要是能够称自己的母亲是思想上的亲生母亲,这是多么难得的幸福啊!”其实,每一个母亲都是天生的哲学家,而每一个儿女的光荣和骄傲,都来自于母亲。而母亲是儿女的第一任教师,是每个人一生中最好的校园。

硕德比松翠骉骏森繁众福焱;

鸿恩如蕙兰鑫源淼盛晶寿垚。

我为老妈撰写了嵌名对联。

2022年12月27日,老妈画上了人生的句号。93张蜡笔画挂在楼下,把老妈送到了遥远的天国。

那里也有一片“五色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