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葛昌秋的头像

葛昌秋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3/07
分享

乡间的石灰窑

乡间的石灰窑

一一老窑系列之一

葛昌秋

         石灰窑不是北方独有的,在全国许多地方都能见到,也不是啥希罕物,它是烧石灰的民间设施。

         石灰石经过窑中的烧制变成生石灰,成为炼钢、化工和建筑的原料,特别是经过加水处理后的熟石灰,是家家户户盖房垒墙的必备材料,可以说石灰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

        石灰窑的起源不知是何时,修建长城就用石灰,其历史一定很久远。1996年秋,在迁西县大岭寨,距古砖窑群不远处,发现了一片石灰窑群,其中一座窑内的白灰基本未动过。经文管部门鉴定为明代修长城时的石灰窑,后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唐山大地震前在农村老家,全家人省吃俭用操持着盖房,想办法托人买来石灰,然后挖一个长方形的大土坑,在坑边上架起一口大锅,把生石灰放进去再加水,将一遍遍遴成的石灰水倒进坑里,沉淀后就是石灰膏子,用土封好了,等盖房时挖出来再用。白灰加上碎麻丝,抹出来的墙壁光滑洁白,比现在的涂料毫不逊色。

        还有生产队刷房刷墙刷树干,学校开运动会画场地,赶上搞卫生联查了,上上下下积极行动收拾校园,都离不开石灰。印象最深的是当街雪白的墙上,写上大红的标语口号,非常鲜艳醒目。

        1984年我毕业参加工作,第二年调到团市委,当即安排去迁安县支教一年。回来后到迁西调研,见到路边烧石灰的场景,满是烟尘像是在云雾中,工人们个个都是灰头土脸的,我跟同事说这可以拍一组纪实照片,或者是纪录片,还跟中青报的朋友们说过此事。那时不讲环保,也不注重生态建设,石灰窑就理直气壮地存在着。

       当人们和政府意识到环境是子孙后代的大事儿了,小石灰窑就没了用武之地,随之被机械化的环保设备所取代。石灰还是那个石灰,但窑已不是那个窑了。我拍照的想法也就成了泡影,如今还有了石灰协会,而且是国家级的行业组织,形成了产业的文化,也可以看出石灰的重要性。

       有一回去丰润县采访,偶见路边的石灰窑,尽管杂草權木丛生,已经没了昔日的辉煌和风采,但却一下激起了我的兴趣,那种引力不可阻挡。我马上走进窑里认认真真的瞧了个遍。随之脑海里闪现出明代于谦老爷子的那首好诗《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据说这是于老爷子小的时候,没啥作业挺好玩儿,一天遛达到石灰窑,看了烧石灰的经过后,由感而发写了《石灰吟》。虽然没发表,但让后人们一直传诵。现在还进行分析批注讲解,说此诗“托物言志,借物喻人,以物寄怀,表现了不避千难万险,勇于自我牺牲,以保持忠诚清白品格的可贵精神。”还认为“全诗笔法凝炼,一气呵成,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感染力很强。尤其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更给人以启迪和激励。”

       如此想来,于老爷子当年必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也一定是先进人物,亦可以是高等学府的“保送生”。不管怎么说,于老人家给后世留下了经典的四句话,可以供世世代代享用。

        世间的人和物,不论是石是土是陶是瓷是铁是木,凡经历有窑有炉有火的淬炼,必有“窑变”和“炉化”,也是提升境界质的飞跃过程。

        石灰窑,民间技艺的标志,一个时代的见证,乡间文化的示物。窑中别有洞天,好好留着吧,一定有用!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