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葛昌秋的头像

葛昌秋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407/20
分享

听赏歌曲《不负人民》随感

歌曲《不负人民》听赏随感

6月30日,在国家大剧院小剧场举办了《难忘的弦律党啊,亲爱的妈妈红色经典名家名曲音乐会》。演出的曲目都是社会上流传已久、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家名作,这也是一份人民心目中的“厚礼”。压轴歌曲《不负人民》又让全场沸腾,掌声不断。

对这首歌我比较熟悉,其最早由北京市文联、北京市音乐家协会组织创作,是向党的二十大献礼的作品,一经推出即赢得了业界和百姓口碑。主创人员都是音乐界的名家大家。他们是著名诗人、词作家郝立轩、著名作曲家陈卫东、著名歌唱家黄华丽,还有北京市音协副主席、策划者赵金波。

说起《不负人民》,从创作之初到隆重推出,再到风行全国,词作者郝立轩不只一次跟我讲述过作品诞生的前后经历,他说每一个细节的推敲,每一次思考的沉淀,每一点感悟的升华,都是在深思熟虑后迸发出来的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因为他讲究个性,追求完美,而且极具风格。所以,这首歌不仅赢得专家极好的评价,还深受广大爱好者们的喜爱。

大家认为作品视角独特平中见奇、语言淳朴贴近生活,鲜活生动以事寓理、曲调优美情感丰富,既突出了主旋律,又体现了大众化,还彰显出真善美,令人耳目一新,让人听赏难忘,使人喜闻乐见。

在新中国的音乐史上,与江河有关的歌曲不少,不论是《黄河大合唱》,还是《我的祖国》,或是《长江之歌》,那种豪情满怀、激情澎湃、真情流露,不仅给人以强大的精神力量,生活时空的愉悦,还有一种思想律动的美妙,经过岁月和实践的检验,成为不朽的经典,在人民心中永远流传。

但是,以小河起首,把人带入一条小河的乡村景象里,以此唱出非凡的博大世界,立轩独辟蹊径,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他说:“从一个村到一个县,从一个城市到一个省份,从一个直辖市到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中国就是这么一点一点地发展壮大。”

“一条小河、一盏油灯、一道车辙、一棵小树、一朵浪花、一把泥土,都记载着当代中国走过的非凡历程,构成了当代中国的复兴史、奋进史、发展史。”

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正是这一部部光辉史册的书写者、编纂者。我们的领航人,正是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见证者、实践者和创造者!

如果就歌曲创作而言,一般都是歌词在先,也有以曲填词的。因为词是基础,是依据,是根本。然后才有作曲和演唱,当三者融为一体,再加社会化经营,其必有一定影响。但能家喻户晓,绝非易事,亦非等闲之辈。

在业界都有共识,通常写任务性作品最容易概念化、口号化,不容易写出特色、很难写出高水准。而煅造成“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精品力作难上加难。

而《不负人民》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热情讴歌了我们党领导各族人民走过的非凡历程,深情描绘了伟大祖国发生的沧桑巨变,真情赞美了在新的征程上人民群众崭新的精神风貌,深刻揭示了党与人民疑聚而成的血乳情缘。

“把歌写在人民心里,把歌种在人民心田。”主创人员曾多次深入作品所表现的革命老区和改革开放前沿体验生活,使大家深切感受到“党心与民心”血脉相连,“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不仅是伟人的人民情怀,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共同信仰。因为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人民才是艺术工作者永恒的主题!

我不懂音乐,是词曲唱的外行。但对其创作也有些自己的肤浅认知。我觉的在当下,应该从四个方面考虑,力求有所突破。

在历史文脉里,以宏大叙事,讲求雄浑壮美。深厚底蕴,典籍觅句,彰显民族性;

在时代背景下,以家国情怀,讲求清新自然。民生国运,社会关注,体现主弦律;

在文化构成上,以本土元素,讲求纯真朴实。乡间民俗,城市搜索,突出生活化;

在专业技巧中,以雅俗共赏,讲求特色鲜明。比兴手法,节奏把握,增强感染力。

所以,当《不负人民》呈现给人们的时候,不仅让人耳目一新,而且极具传播力。唱起来血脉喷张、激情燃烧;听起来走心暖心、荡气回肠;想起来精神振奋、热泪盈眶。我们说优秀文艺作品是时代的先声、民族的火炬、前进的号角。而好歌挂在百姓嘴边,好歌活在百姓心里。但是,历史和经验告诉我们,挂在嘴边的是流行,活在心里的才叫流传。

《不负人民》自2022年7月问世后,现已在群众中“发酵”、“注册”、“扎根”,歌声遍及大江南北、火爆城乡,自发性演唱活动此起彼伏,这充分印证了“好歌是老百姓唱出来”的这句至理名言。

我常说,当下不仅要懂得从《国际歌》到《国歌》的历史意义,也要感悟《歌唱祖国》《我和我的祖国》《我爱你中国》的深刻内涵。心中不仅要牢记《东方红》《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的鲜明曲调,更要高唱《不负人民》的时代弦律……

因为,那都是写进百姓心里的歌,融入时代永远流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