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葛昌秋的头像

葛昌秋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9/20
分享

树荫下的“山课”回响

当鲜红的会标挂在颀长的白蜡树上,顿时,对面的垂柳随风摇曳着招手;

当几十张大照片摆放在碧绿的草地上,当即,枝头的树叶欢呼雀跃着鼓掌;

当46幅精美的宣传画出现在大树干上,立刻,过往的大学生们相呼着观看;

9月14日下午3时,唐山学院图书馆北侧的一片树林,变为宽阔明亮的“天然礼堂”,成了别具匠心的“艺术展厅”,化作独特风格的“绿色会场”。一场《走读革命老区厚植爱国情怀“山课”实践活动交流分享会》,把寂静的树林激发出不尽的魅力,使无言的小草抖擞起出奇的精神,让平淡的视觉雕刻成非凡的景致。

树荫下上课,空地里交流。井冈山红军的学习,延安抗大领袖的讲话,鲁家峪抗战的动员,沙石峪造田的部署……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绿色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让梦想在更广阔的天空里放飞。

尽管多云的天气,一时没了艳阳秋色的情景,但秋风包裹了夏天的温度,给人送来了清爽,也是一件令人心旷神怡的事儿。3时半苍天放晴,一缕缕金色的阳光钻过枝条和叶片的缝隙,为绿叶和枝杆镶嵌上靓丽的光环,一下给“礼堂”幽静的空间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光感美感愉悦感把在场的人们拽入了情诗般的意境,享受着校园里特有的秋日浪漫。

7月9日至10日,唐山学院的10名大学生代表在12名老师的带领下,到遵化市革命老区鲁家峪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鲁家峪地处遵化市西南,三面环山,是丰润、玉田、遵化三地交界处,有九沟十八峪之称。1927年村子成立了党组织,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冀热辽的根据地,也是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之一,成为当时的政治和军事中心,是冀东军分区司令部所在地,李运昌、洪麟阁、包森、陈群、李楚离等抗日将领都曾在此战斗过。

鲁家峪的社会实践,给大学生们上了一堂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感人至深的“山课”。其中分为:三人守望、百年“火种”、“三头”行动、风展旗红、“址”在心里、“人证物证”、重温真情、本色味道、感恩有我,共9部分27项内容,即27节大课。在实践中师生们一起:听历史故事,学革命先烈;访前辈榜样,看老区发展;升五星红旗,唱心中国歌;寻奋斗足迹,走山间小路;住农家大炕,吃百姓家饭;进田间地头,干乡村活计;问民生实际,讲精神谱系;播文明种子,知家国情怀;守道德信念,懂珍惜感恩;

除了倾听冀热辽抗日根据地陈列馆馆长刘超、遵化市红色宣传形象大使李自亚老师讲述历史故事外,每走一处,每个环节,都有精心的谋划,使红色资源成为“课堂内容”。特别是对一些“熟视无睹”的地方,经充分挖掘整理,结合现实就成了特色鲜明的课程。坚定信念听党指挥,讲执行力;在岗位和职业的选择上,讲责任感;老房东堡垒户是军民关系,讲真情义;对自家人或老前辈,讲尽孝道;每堂课只有让师生身临其境,才能有感同身受的效果。

在鲁家峪用脚行走,进九沟十八峪用心感悟。两万多字的《山课——唐山学院大学生鲁家峪社会实践随记》一经推出,就被中国作家网、长城新媒体、《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中国青年网、河北广播电视台和各级网媒多家报道和转发。

《山课》也创下了鲁家峪社会实践活动的多项第一:擦拭无名烈士墓碑、烈士洞前升国旗、慰问老党员和老房东、街头进行画展、寻找28年前的小学生、住在农家大炕、地头颁发聘书、受捐历史纪念物、教师志愿者车队……还打造出“三个老乡一堂课”的品牌。

从山上回来,经过一个假期的沉淀,说起鲁家峪之行,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对那段经历记忆犹新。老区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位老乡、每一个场景都让人回味无穷。有一位学生家长跟校团委庞亚新书记说:“孩子从来都没睡过大炕,也没到过农村,这回她感触特别深,学校多搞这样的活动太有意义了,我们做家长的非常感谢老师们,也非常支持学校!”

面对大山雄浑和青春的旖旎,老师们也常说:“鲁家峪的“山课”,没有下课铃!”

于是,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师志愿者”,唐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菁,提出把去鲁家峪的收获进行总结分享,播撒红色的种子,让更多的大学生感受老区的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而且一定要赶在9月18日之前完成,目的是让大学生们认知抗日战争时期冀东的“两潘一鲁大惨案”是怎么回事,牢牢记住这个特殊的日子,那是咱们的“国耻日”,更是中华民族的警醒日。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心中铭记历史,永远不忘国耻!

此时,回想民族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人团结起来,擎起抗日的旗帜,挺膺担当踔厉奋发,为了民族复兴而浴血奋战的艰辛历程。回望军民携手并肩,为了山河寸土,无数无名英烈把自己融入这片山野,写下一首动人心魄的信仰战歌。这歌用生命诠释,荡气回肠不绝于耳。这歌经过岁月的洗礼和时代的检验,历久弥新永不跑调不走音,更不降调不休止。

此刻,一首《强军战歌》响起,激昂嘹亮的歌声,随风送进每个人的心房。这是艺术系、文法系、电商学院参加军训的新生,在教官的指挥下拉歌。树荫下6个班近300人坐成方队,统一的校服、统一的方队、统一的马扎、统一的坐姿,像6块芯片,插入绿色的校园里。存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千年树业的典型案例,储好“诚信奋斗为人严谨求真为学”的莘莘学子。

强国有我,责无旁贷。上过山,听过“山课”,就要再听“山课”的回响。

“这就是大思政课!”在李菁眼里,社会实践是校园外的思政课,是书本上的研修课。但这堂课的教案却很讲究,既要有宏观的“高大上”,又要有微观的“接地气”;既要讲教学纲要的内容,又要讲地域文化的特色;既要符合有关规定的条件,又要适合学生成长的需求。“大思政专班”的组建,大思路、大平台、大师资、大课堂、大规模、大范围的格局,用边事讲天下事,把想法变成行动,落地落实落细,就成了唐山学院马院对“大思政课”的解读和践行。他把大思政课比喻成“下围棋”,每一步每个棋子都至关重要,最终要看“气眼”和围出的收获,下好本手,不要俗手,追求妙手。“那才是大思政的境界!”李菁和马院的老师们正在“妙悟”。

“心中的诗,和脚下的远方!”李菁拿出一件几年前印着字的文化衫,那是他组织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队服”。可惜当年因工作岗位的变动,他未能如愿。今年的鲁家峪之行,让他如愿以偿。“我补上了这一课,而且特别有获得感!人生中又少了一些遗憾。”

手拿着社会实践的图板,4组8位学生讲述了到鲁家峪的感受。何璐和曹雨梦讲述了触动心灵的一组数字,她们对军民鱼水情有了更深刻的印象。那时的鲁家峪,家家都可以做八路军的病房,妇女人人都是“护士”。几年中有1200多人次在这里养伤,仅辛玉芬就照顾过200多名伤病员。解放后她们一家为18名英烈守灵70余年,这位普通的农家妇女,用忠诚和行动谱写了百姓热爱子弟兵的赞歌。伟人那句“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成了致理名言,也是我们在新时代要践行的目标。

耿乐洋和王梦瑶把“翁婿共闯地雷阵”的故事讲给大家。当鬼子要下令屠杀百姓的时候,老民兵张永忠和女婿刘之男挺身而出,要求必须放走乡亲们。然后,张永忠将敌人带进了雷区,他伸手拽出树洞中的导火索,拉响了地雷。瞬间,鬼子伪军被炸的血肉横飞,尸横遍野。张永忠和刘之男为了乡亲们和八路军伤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视死如归的英雄事迹,是无数英烈中的一例,在抗战史上留下了悲壮的一页。

大个子男生李亚宁,在李霖桉的配合下,把“山头、地头、炕头‘三头’课”说的“头头是道”。在山头升国旗、唱国歌,心中不仅是一种神圣感和热爱的自豪感,还有一种向先烈倾诉的力量。因为他们的牺牲,就是为了今天这面旗帜,这跟平常在广场上升国旗有不同的感受。在地头上,他们最直接地看到了乡村振兴的新景象。而那堂“炕头课”,却道出了“人间烟火”的真谛。汉字铺在这里,种子撒在这里。席缝中藏着梦想,纺车里转动着记忆。一袋旱烟的香气,一双手纳的鞋底,注册了一个家的标志。躺下,你的脊梁挺直;坐下,你的心里踏实。知道了这里的温度,就知道了乡情的魅力,感受了百姓的真实。每一次平凡的相遇,又一次回到了根据地。

而对“灶台”的认识,却又是一次提问。一团火点燃了黎明,一把柴恋就了余晖。一口热吞没了冷冰,一股气吹走了生涩。碰撞中色彩融合,芬芳里豪情凝聚。水花油花菜花心花,盆子盘子勺子日子,围在一起自由呼应,方圆中取舍送迎。果实的灿烂丰硕,在这个站台出发,搅动希望的远行,就不会偏离方向,就没有冰雪雾霾,就会享受那份纯境。

艺术系的周艾冰和郭心悦,她们在自己画的宣传画前,介绍了创作过程。把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认识和理解,以及查找资料的学习过程,特别是贺怡明老师的专业指导,马院老师们对历史背景和素材选择的把关,使她们的作品既有真实性,让人看了亲切可信;又具有艺术性,让人读了赏心悦目。当46幅宣传画摆在了鲁家峪的街头,很快就吸引了许多乡亲们观看。她们也主动上前为百姓讲解,不少人还用手机拍照、录视频,回家给孩子们欣赏。那一刻,几个月的努力付出,几十遍的设计修改,所有的心血都成了愉快,因为这是最好的证明和奖赏。

在鲁家峪,呼吸到山的气息,学生懂得了“江山就是人民”的深刻内涵,理解了“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

李自亚老师拿着大红聘书,跟学生们一吐心声。他和刘超都被聘为唐山学院马院的思政课专家,作为基层红色文化传播的志愿者,他俩50年矢志不渝,把青春和一切精力都奉献给了鲁家峪。他说他俩特别看重这本大红的聘书,“这标志着我们俩跟唐山学院的师生们心在一起,情在一块儿!”李自亚被称为鲁家峪的“活地图”,一年中他与刘超接待来访者无数次。谁能想到这位74岁的老人,带领师生们爬山,还能如履平川。

他拎起一盏马灯,神情专注地说:“这是我母亲留给我的纪念,已经有80多年了。”他母亲是鲁家峪的妇救会主任,当年为了抗日筹军粮、做军鞋、照顾伤病员日夜操劳。为了夜里走山路方便,李运昌司令员特意送给她这盏马灯。母亲去逝后,他一直珍藏着马灯。因为父亲和二叔都是烈士,他对红色文化有深厚的感情。当得知马院要建“大思政示物矩阵”,他思来想去,最后跟家人商量好,把马灯捐赠给学校,让更多的学生们了解那段历史,学习那段历史,不忘那段历史!

李菁院长接过马灯,马院党总支书记毛凤萍向李自亚老师颁发了收藏证书,编号是2024001号。一转身,李老师低了一下头,眼里有了异样,正如他说:“我舍不得啊!”

无论是长征的风雨,还是老区的山道;无论是柏坡的窑洞,还是石油的会战;无论是收秋的场院,还是学习的课堂……只要有灯火,就能照亮前行的路。但只有心中有灯,才会有正确的方向!

刘超被称为鲁家峪的“活字典”,他曾是鲁家峪的村支书。从部队复员回到家乡,他就没轻闲过,是新中国成立后遵化市任职时间最长村支书,被百姓称为“好官儿”。刘超较李自亚年轻3岁,腿脚却不太便利,但他还在坚持坚守着这块红色的阵地。

对唐院大学生的鲁家峪之行,刘超跟学生们说:“不一样!与众不同!非常接地气!”与20多年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对比后,他说这回的活动新颖独特,谋划细致,许多事儿都是过去没有做过的;扎实全面,形式多样。每一项活动做得到位,不是简单走过场,有“一网打尽”的感觉;有情有义,注重效果。看望老人,敬重前辈,很有感情。对无名烈士的崇敬,感人至深。特别是住在百姓家里,这点更值得点赞。“这种实践活动的意义绝不是一时的,可能影响孩子们一生!这堂‘山课’上得值!应该多搞,常搞才好!”他向师生们再次发出邀请,明年暑期在鲁家峪等着大家。

看了李自亚捐赠的马灯,他心动了,说自己也有“好东西”,也可以成为“大思政示物”。

作为社会实践的指导老师,马院的安雅丽也是鲁家峪人。而李自亚是她的小学老师,刘超是她父亲的同学,这种特殊的关系,再加上传承弘扬鲁家峪精神的共同目标,让他们成为“三个老乡一堂课”的主角。几年前,安老师用心做了“鲁家峪口述实录”专题,已经有十几万字的成果,有些是抢救性的挖掘,历史和人文价值极高。她向学生们讲述了对家乡的情感和热爱,分享了专注专题专业去干一件事儿的方法、经验和心得,鼓励学生们踏下心来读书,广采博取做学问,在实践中锻炼自己,不断成长成才。

此行,雅丽“动用”了母亲和家里以及家族的资源,为大家提供了食宿的方便,称得上是“社会实践的房东”和“堡垒户”。同样,去鲁家峪是一个团队,马院老师们都身兼数职,而且都是自驾自家车,成了大学生的“专职司机”。所以,在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中,贺怡明、胡鑫等老师也分享了他们的收获。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唐山学院的品牌项目,学校团委每年都组建几十支社会实践团队:学生们深入基层一线,走进乡村、社区、企业开展各类社会调研和志愿帮扶活动,还设置了“爱国主义教育”“乡村振兴”“基层服务”“中华文化传承”等重点专项。

在鲁家峪的“大思政课”上,“山头课、地头课、炕头课”、“三个老乡一堂课”等,为学生们生动的诠释了: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鲁家峪抗日军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前赴后继与凶恶残暴的日伪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家与国、情与义、生与死的抉择与考验中,铸就了鲁家峪抗战精神。

庞亚新认为,这次分享会不仅是一次成果的展示,更是一次心灵的碰撞,一次思想的交流。他们的分享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有实践的温度,充分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青春风貌和责任担当。在实践中拓展视野、增长才干,这不仅是一次实践锻炼,更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

走进大山,一声呐喊,是向山宣誓。喊山,喊的是心。喊心,喊的是人生!空谷幽兰的回音,是自然风景,而青春洋溢的校园,回音就是学生的心声。

来自秦皇岛的杨思琪说:“在初、高中阶段也参加过类似的活动。但此次活动给我的感受最为深刻,可以用真诚实践、用心感受来形容。让我深切感受到了新中国来之不易,革命前辈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今夭的和平与安定。当今青年一定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才能更好的面向未来。

刚到唐院的鲁天硕,家在石家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分享会后,他深受启发。“每位分享者都以亲身经历为基础,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让我深刻感受到‘知行合一’的重要性。通过他们的分享,我不仅学到了新知识,还领悟到在实践中勇于尝试、不怕困难的精神。这次分享会激发了我对实践活动的浓厚兴趣,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实践方向。期待未来有更多这样的机会,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而张家口的贾奕扬觉得,在分享中学到了不少东西。我们学习知识,不能停留在课堂的理论当中,而应该更加贴近实际,扎根基层。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不仅要学好书本知识丰富自己,更要将红色文化继承和弘扬壮大自己。

“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这是习总书记的教诲,让我们牢记在心,不断去实践。

这是鲁家峪之行的又一种回享!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