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葛昌秋的头像

葛昌秋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410/18
分享

“点”开的境界——读赏石林田画集

这是一本很重的书,重得让人倾力难动。

因为这是一位古稀老人的心血所铸。一座座大山、一条条河流、一片片森林凝固其中,镌刻着绵延不断的人文历史浓缩而成,其分量何其重也!

这是一本很精的书,精得让人倾心而动。

因为这是一位山水画家的追求所在。一次次跋涉、一笔笔墨耕、一段段思索融化其中,倾注着生生不息的真情力量汇聚而成,其境界何其纯也!

当打开画集静静的去品读的时候,内心的矛盾和所有的疑问都迎刃而解。山不再是山,水不再是水,树不再是树,而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符号和表达方式,有如作者站在面前与你推心置腹,叙说着一个个美丽的故事,那么动听诱人。此时的山有了灵魂,水有了内涵,树有了力量,色有了神韵。一个人一支笔为万千山水、万千景物代言。这是何等的气魄!

当那些五彩斑斓形色各异的“点”从画面上挣脱着扑面而来的时候,便直接烙在了记忆中,成为对画作的最深印象。信笔而成的“点”跳跃着,犹如激荡在山水间欢快的音符,又如飞扬在田野里的蓬勃种子,也如漫舞在天空中的缤纷落英,敲击的生命和艺术的心弦,唤醒时代的山水林田湖,燃起一片绿色的希望,激发出勃勃生机。自然奔放的闯入胸怀,融入笔端,绘成画卷,“点”便成了艺术思想的使者。先生敢用“点”,会用“点”,擅用“点”。我们不禁赞叹先生的眼力、笔力、心力,领略笔墨特色的魅力。可谓是“点”晴之笔,顿时感到有“一点”足矣。

在中国画中,点、染、皴、擦、勾、描、泼等均为基本技法,而点最为灵活,可以起笔也可以收尾。点即是线,点又是面,点到心到、点到意到,点到境到,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花一物都能体现,也都可以赋予一种生命的活力。但点“点”非常有讲究,并非是简单而为。究其境界而言,更是风格迵异相差甚远。只有熟练地掌握了笔墨技法,有了较高的艺术修养,才能得心应手,一挥而就。

就点而言,有大小、虚实、浓淡、动静、巧拙、粗精之分。根据画面和景物呈现的需要,而采用不同的方法。以点而灵动,以点而带动,以点而生动,可能这一“点”被好多人忽视,因其小不起眼儿而不去用心,其中蕴含的学问和奥妙却是无穷无尽。点大了死,点小了碎,点多了乱,点少了孤,实了沉、虚了轻、浓了厚、淡了薄、动了活、静了僵、精了神、粗了野、巧了美、拙了呆、墨了深、色了艳,仿佛天、地、人,世间万物皆可有点,一点即可。点在山上,山有灵气;点在水中,水有激情;点在树木,树有风姿;点在花枝,花有俏媚;点在草丛,草有韵律;点中见境界,点中见功力,点中见笔墨,点中见技艺。有点处情动色动,情深色浓,情满色重,密集了凝聚力量,散淡了弥漫情趣。

纵观中国画的历史,许多前辈和大师们在创作中,对点都情有独钟,把用点化为自己的专长和特色,点入自己的作品,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

吴冠中的点:在色彩和线条的游动中定格,大小错落疏密得当,点开了一个斑斓曼妙的世界,缤纷中生机勃发,焕起无数梦想。是山是水、是景是物,是境界。

白雪石的点:在跌宕起伏的山峰中直线勾勒,皴劈的崇山峻岭与清波荡漾浑然一体,青绿枝头点如标志,读来心旷神怡。是叶是果、是情是意,是自然。

李可染的点:在层峦叠嶂中走动,直笔直戳准确有力,莽莽苍苍点出“层林尽染,万山红遍”的非凡的境地。水天一色,厚重幽深。是石是土,是气是势,是魂魄。

潘天寿的点:稀少而精到。长在树木钉在顽石。张力蔓延成圆,个性彰显无形。生命力的光芒辐射,与主线巧妙融合驱除浮燥。是花是草,是文是武,是乐章。

钱松嵒的点:散淡而有定力,每一处都是精心设计,干净利落大有快刀斩乱麻的气魄,犹如天女散花,轻撒一把却又嘎然而止,令人人久盼不得而神心向往。是技是法,是巧是度,是传承。

而石林田先生的点却有别于几位大师。

在散点透视和焦点透视中,把点的运用到极致,自由洒脱随心所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看似漫不经心信笔所为,实为深思熟虑匠心独运。散的到位,透亮光彩,有章有法。聚的有势,扎实稳重,有意有境。如同一声号令闻风而动,“点”若精兵形成合力,却各具使命。一“点”所到,大有“一夫当关”之力。点在何处,点在何景何物何人何事,皆由心象所生,可谓“点石成金”。点在春天,繁花似锦;点在夏天,气贯如虹;点在秋天,硕果累累;点在冬天,瑞雪飘飘。点可以成诗成歌,点也可以成路成途。但多了添乱扰序失法,少了缺势乏力无境。这些石先生胸中有数,笔下有节。因为中国画讲究“神、情、意、趣”,而石先生的“点”有的放矢,点神、点情、点意、点趣,不做作、不雕饰、不俗气、不贫气,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得体,恰如其氛贴切有境界。

石林田先生点点,大都是作画完毕,静观默察之后一挥而就。几笔下来,即点开了一片天地。形形色色的点落到纸上,直入眼帘,直撞胸襟,直拨心弦,一下把观者带入画中。如果对中国画的技法不是成竹在胸,绝不会有如此境地。

而生活中和教学中的石先生,却不是点“点”的那种状态。他不是那种个性张扬、善于交际、语言丰富、广而告之的画家,也不是那种一见如故、阿谀逢迎、套近乎拉关系的场面人物。在他的艺术道路上,都是从点点滴滴做起,扎扎实实积累,勤勤恳恳求艺,一步一步的走过来的。特别是在多年的创作中,始终遵循艺术规律不断实践,渐渐的“点”出了自己的风格和境界。向前人学、向他人学、向自然学、向理论学,向实践学,像自我学,积“点滳而成江河”,让自己每天提高一点,把握好“关键点”,做到“点到为止”。在石先生的作品中,无论是巨幅还是小品,无论是江南还是塞北,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皆有点“点”的辉映。石先生不愧为用“点”高手,用“点”的大家。世间皆知“胸无点墨”的说法,却不知石先生“胸有点墨”的境界!

石先生师从杨荫斋、刘君礼、溥松窗和孙其峰诸先生。对前人范宽、王蒙、石涛、吴昌硕、黄宾虹也有研究,特别对“明四家”之一的沈石田、清代名家梅瞿山多有研习。从教多年来,曾培养了梅墨生、方力钧、王晓辉、曹宝泉、谢永增等一批当代有影响、有成就的艺术家。成为华北理工大学的教授后,他更加勤勉,在时代的发展中寻找灵感和创作机遇,不断攀登人生和艺术的新高峰。

读罢这本既重又精的石先生画集,深深的感觉到一位老艺术家的拳拳赤情,其艺境和意境既是人境。他把自己的那片山林点成四方:艺术事业、家庭生活、教书育人、社会担当。而高山峻岭必有基石,生机盎然必有丛林,耕耘收获必有园田。先生点石成山,点木成林,点土成田。点亮艺术新品位,点染作品新精彩,点悟人生新高度!

这就是著名画家石林田先生的“关键点”,以此“点”开的艺术境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