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很多很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开车到山后胡村总是有很多很多的联想,当然总是往好的方面在想,否则组织者也不会安排到这里来。
车到山前,车上的导航图上突然出现了一团鸡肠似的地图,我的心一下子就揪了起来,所有的联想都抛到了脑后,把百分之百的脑细胞都集中在开车上,因为前面是一段长长的盘山公路。公路一边是望不到顶的青山,一边是见不到底的悬崖;一会儿是凿岩而过,一会儿是依着有数十米高石堪的山坡而行;忽儿就是道路的尽头,需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才能往上而行,忽儿又要先往下再往上前进。不知转了多少个弯,调了多少个头,上了多少个坡,逃过了多少次惊险。正在转得晕头转向时车进入了一个隧道,隧道有408米长,为了省电又不影响开车,就在洞壁上装上一圈一圈的反光膜,来过的人都以为这就是时光隧道,亲身体会穿越魔幻般的世界。
出了隧道,视野忽然开阔,根本忘记刚才又惊又险,令人揪心的行车,仿佛一下子进到了一个世外桃园,一颗悬着的心立刻放了下来,脑海里自然而然地浮现出当年林县人民开凿《红旗渠》战天斗地的情景----
到达目的地,接待的人马上与我们炫耀起这里有一棵700多年的古松树,高达40多米,树径需三个大人才能合抱,村民都把它当作神物来供奉,似乎是引导我们去摸一摸,拜一拜,带个好彩头。
有人就会说,不就是一棵普普通通的松树吗,有什么好炫耀的?长得又不美,全身是一张粗糙的皮肤,没有漂亮的枝叶,也没有美丽的花朵,蜂不来,蝶弃之,既不能遮阳又不能避雨,満山遍野一片一片的,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个树种。
那你就错了,是否应该摘掉有色眼镜再看看:松树不论在多么恶劣的环境下,仍然能健康生长,以正直、坚强为美。松树既没有人为的刻意播种,纯粹是风吹雨打的脱落,虫鸟嘴上的掉落带来生命。即使偶然有人栽种,好是没有经过催芽处理和温室大棚的培育,在栽种时,既不挑选肥沃的土地,也不会刻意地选在向阳处栽种,而且栽种的方式也与其它植物不同,不是扶土栽培,而是用锄头背将松苗敲在贫瘠的泥土上。但松树永远不会因为自然或者人为的怠慢而放弃生长,而且显出更加的坚强和不屈。松树如果被安排在石头缝上,它也会极力地伸出粗壮的根系沿着石缝找水来维持生命;如果被安排在风口,它会长得更加坚实,来抵抗强风和暴雨;当被安排在阴面时,它会增加树皮的厚度,傲霜斗雪,毫无畏惧。
在过去的日子里,烧菜做饭用植物干物质燃烧获取热量的时候,山里的树木,路面的柴草都难逃深无底的锅灶,野外显得一片光秃秃的样子,唯能看见稀稀拉拉的几棵松树顽强地生长着。人们还会想方设法地上去砍一些松枝当柴火,使松树只留下一个保命的嫩头,但松树没有抱怨,仍然是昂首挺胸;人们为了归冬后牲畜的粮食和取暖,往往会把植物的秸秆寄存在松树的身上,有时候,由于植物的秸秆没有干燥,发哮发热,烧坏了松树的树皮,但松树也没有一点怨言,到了第二年仍然重新长出新的树皮,无怨无悔,继续让人使唤。松树在生长过程中都是专心致志的,完完全全集中所有的养分支持树梢向上生长,从不横生出一枝树枝,也从不横生一张华丽的树叶来分散根部所吸收的养分,真正做到团结一心、促使树干增大、增高,来抵抗恶劣的环境,长出更加结实粗壮的栋梁让人所用,完成栋梁任务后给人当燃料,继续发挥余热,化为灰烬才简简单单地回归自然。
松树的叶子叫松针,在我的知识范围内是一些农家烧火的好材料,应该没有他用。但是近年来有专家研究说松针泡茶有调节血压、软化血管、增加血管弹性、使人身体组织年轻化、辅助治疗糖尿病、降低高血脂、有效调节免疫力的作用,松针茶还具有强精,增加女性荷尔蒙激素的作用,昨听起来是有点吹牛的味道,但我查了百度,确实有这种讲法,还引经据典,有板有眼,不得不服,松针才一下子香饽饽起来。
多少年来,人们给予松树的是什么,人们向它索取的又是什么呢?
我想:山后胡的大松树不就是山后胡村的带头人吗?満山遍野的松树不就是山后胡村的村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