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抖墙屋是比较原始,简单又经济的一种房屋建筑。在当今高楼林立,讲究装修而甲醛材料微有泛滥的建筑时期,我倒特别怀念那个土气、古朴的抖墙屋。在我的记忆中,抖墙屋主要分布在交通较为不便的一些山区和高山崇岭偏辟处。我学生时代下乡支农,宣传演出,勤工俭学烧炭,捡茶籽时都曾经在那些村的抖墙屋里住过,享受过它优越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抖墙屋的建设相对于“泥砖”“红砖”“青砖”的房屋建设取材要方便得多,工序流程也简单得多,而它与“泥砖”“红砖”“青砖”砌的房屋一样牢固,除湿、保暖、纳凉的效果更好。
"泥砖"一般要通过取泥、发水、反复踩拌搅和,然后进模成型,风干,修整,堆码,盖草备用。“红砖”“青砖”工序更多,除了"泥砖”的工序外,还要建窑、装窑、烧制。烧制还需柴火、人工,成本较高。抖墙屋免去了这些烦琐,直接取鮮土为料,进模抖固成型。模具也十分简单,只需二块高约0.5米、长约2米左右的厚实木板,加上两头各用一个木卡子固定墙板即可建房。抖墙的墙基有的以石头垒成,有的则直接从地上装模起墙,模板放于墙基上后,两头安好木卡,把取到的新鲜泥土倒入模内,其中适量放一些柴棍作墙筋,然后将土踩实,再拿一个中间直经为6至8厘米,长约1.6米左右而两头为碗口大的木制抖棰去夯实墙体,直到模内抖得硬实,才拆下两头卡子,取下模板,现出一块完好的墙体。抖完整个房子的第一层后,再将模板套在完成的第一层墙上继续抖第二层,第三层......。到一米高时,为了墙面光滑好看,成一整体,由辅工拿一个长约40厘米,宽约15厘米的“泥巴掌”去拍打墙面,这样既使墙体变得光亮无痕,又使墙面横向也紧实牢固。
房顶除了收入较好的一些人家盖瓦外,大多也是就地取材,等上好房梁和檐条后,将平时裹到的杉树皮盖在房顶,逐一衔接固定,有的杉树皮不够用也可拿冬茅草或田中稻草盖于屋顶,抖墙屋就算大功告成了。抖墙屋为了防止风雨浸蚀,一般最多只抖两层楼高,它的缺点就是怕墙体风化,不能建得太高太大。抖墙屋虽说简陋,但住进去后一样舒适,百年耐用。
当年我们高中学工学农搞社会实践活动也自建了一间100多平方米的抖墙屋,作为当时的烤烟仓储用。抖墙的模板,抖棰等工具都是家住高山上的同学背来的,房子抖成后再把模具背回去。那时,“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做什么事都犹如初生牛犊,什么也不怕,说干就干,十来天的时间就把一间完好的抖墙屋建成了。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快速发展,交通便利了,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抖墙屋越来越少,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成为即将消失的古老建筑,即使是高山僻壤的房屋,许多也逐步走向砖混结构建筑。但如今我仍觉得,抖墙屋作为我们较为古朴的一种居室建筑,同样是人类居住文明和人类建筑史上的伟大创举,它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段历程。就是现在抖墙屋也优点依存,若用一句较为时尚的话来说,抖墙屋更自然,更生态,更环保。我想,山里的抖墙屋也将永远被人们所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