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清灵书香的头像

清灵书香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301/28
分享

读《朝霞夕阳照尘霜》

读《朝霞夕阳照尘霜》

文/清灵书香

2022年初,杜警官《朝霞夕阳照尘霜》结集之初,便有幸先饱眼福,读了电子文版,及至2023年元月9日,得赠书,由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出版的674页、45万字的《朝霞夕阳照尘霜》便摆在了案头,再一次细细品读。这本书分“悟浮华人生”和“思纷纭旧事”上下两个部分。

作者从故乡写到他乡,从温润的宜昌到白山黑水,从清江画廊到八桂风情;葡萄干、狍子肉水饺、南山牧场白烧手抓羊肉;亲情、战友情、同窗情;家族史、抗战史;民俗文化、炎黄文化;山海关、坎儿井、许昌三国古文化建筑;泰山、少林寺、兴安岭……既重温了家乡的山水风景,又神游于他乡的万般风情!
每读之便心潮澎湃,这是一部作者个人的成长史、奋斗史,勤劳拼搏之后渐入佳境的家族史。同时,也是那个时代特有的史诗!
我和作者年龄相差不大,于“悟浮华人生”“思纷纭旧事”有着强烈的时代共鸣,很多文章感同身受,幼年、童年和少年,清贫的岁月,苦乐的年华,成长过程中的流光透过作者的文字再现!回望来时路,虽然清贫,却是玲珑剔透、晶莹无瑕、粉妆玉琢、一尘不染的纯真年华。给人内心以强烈的撞击,呼之欲出的往昔,都深深震撼,经久不息,难以忘却。“悟浮华人生”“思纷纭旧事”十个字,更是道尽半世沧桑,历年风华,引人深思和了悟,走向通透和豁达。
小时候,我也从有过一次从几米高的陡坎上掉下去的经历,我住的地方小地名也叫马鞍山,地形呈一个倒过来的马鞍,中间低两边逐渐抬高延伸,也有神仙路过掉下马鞍幻化成山之传说。从马鞍山到过水丘、水井湾、牛岗等处去的路中间,有一间几十平米的干打垒土墙屋,盖着小青瓦,刷着白灰,这在当时普遍都是茅草屋的年代,是很豪华气派的建筑了。这房子便是我们生产队的文化室,最早的“红儿班”就设在这里(后来因为孩子多面积小搬到我大爹家),整个生产队大大小小学龄前的孩子都聚集在此。那是一个艳阳高照的日子,只记得是一个女孩子把我推下去的,又许是无心之失吧。当时在红儿班当老师的本生产队胡长芬以最快的速度,把我从坎下抱起来,我便在她怀里昏昏睡去,后来的事我没有丝毫印象。我未成年,胡老师便早已外嫁,多年来竟无缘再见,只是那温暖的怀抱、美丽的脸庞、亲切的笑容,一直都在思念中萦绕!
曾经,我也有过在生产队收获过庄稼的地里,捡拾麦穗、稻谷穗、翻挖洋芋、红苕的经历。春暖花开,万物舒展,嫩芽争相的时节,田边地头、山坡冲岭采摘黄荆树嫩叶,也成了每天放学后山村一道独特的风景。炊烟袅袅升起,灶膛里红红燃烧的火,和着特有野菜清香(那时没觉得香,年前我在磨基山道旁采了一些,嚼了一回儿时的印记)的饭便端在一家人手中。
从五龙河口到文佛山这一条冲当年有“三个半屋场”之说,胡家算一个,桂竹园当年在大江南北也小有声名,是当地不可多见的恢宏建筑。日军的炮火将祖宅炸为平地,毁成齑粉,不复得见。我的太婆婆、大舅爷爷、一个未成年的姑妈均在那个时期去了另外一个世界。婆婆是从当年仗着人多势众一天将草挽到宜都的汪家柏树湾嫁过来的,因为汪家家道中落,婆婆其实是胡家的童养媳。挽草为业的年代,汪家以特有的方式,谱写了自己荡气回肠的家族之歌!
日军轰炸西乡,一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占据本地“一脚踏三乡”(艾家、联棚、五龙三乡)的四方山,抓乡亲去修工事,中国军队企图夺回四方山制高点,均宣告失败。爷爷曾为向导,和中国军队一起,走水井湾迂回上山,被日军发现,只有排长一人生还,所有士官壮烈牺牲,水井湾当年也是忠骨遍地。当“乡亲们,快点跑啊,我们顶不住了”的喊声响彻暗夜,婆婆便带着年幼的几个孩子仓皇离家,随溃退的军队辗转逃到了茅坪,在那里生活了六年有余。后来听婆婆讲,日本人来了,把山上的树都锯光了,是站着锯的,一时间山上都是矮树桩,山上山下一览无余。小时候,见过许多从山上捡回来的子弹(我们叫“炮筒子”)等战场遗留物。
爷爷是被抓壮丁离家的,再也没有回来,婆婆说仅梦见过爷爷一次,爷爷在梦里对婆婆说,把几个孩子照顾好,他不能回来了。婆婆问爷爷:“你在哪里?”说完便醒来……我一直很想循着当年的抗战之路、循着古骡马官道走一走,寻找爷爷当年的足迹,感受烽火硝烟的创痕,国仇家恨的情结一直在内心深处!
关于文学的启蒙,我最少便是受教于婆婆,小时候,她给我讲薛仁贵、刘皇叔、莲沱晒经石源自西游记等等。我在她口中得来的一个个故事,全来自于她8岁之前跟着自己母亲(我的汪氏太婆婆)得来的记忆。小时候,她总教导我们“逢恶不怕,遇善莫欺”,她也会给我讲家族史、讲老祖宗、讲爷爷;讲在茅坪生活的那段日子、讲她在战时工厂织袜子;讲在异地他乡谋生、立足、扎根和回家乡之后的种种艰辛;从她的讲述中,很能体味出“城廓为山林,庭宇生荆艾。白骨不知谁,纵横莫覆盖……”的悲怆。婆婆是我一生最敬佩的人,一双小脚,顶着一副柔弱的肩膀,走出了一条坚强不屈、与人为善、胜似男儿的人生之路。她总说:“人无三起三跌,不是豪杰。”后来的日子里,无论遇到多大的坎,她老人家这句话总带给勇气和力量,让我透过沧桑看到希望,让我趟过岁月的千山万水,一路走到今天!
父亲小时候,家中有书童和伴读。书香之家延续给父亲的传统文化根深蒂固,印象中,他总对我说“女子无才便是德”“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男子有三款,女子有七条”……我那时,内心其实是极端抵触这些说教的。
“一枝二磨三榔坪”的磨市是我有幸去过的地方,那是2017年清明小长假,在杜警官的发起组织下进行的,同行者有当年的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朱复胜、理事张帮寸等人(杜警官和文安之研究会的会长文正宜老师,我都是通过张帮寸老师认识的,后来才知道,文老师和我当年的班主任杨平老师是师范的同学),喀斯特地貌形成的独特风景,在磨市演绎得淋漓尽致,白虎包、救师口、陆溪、矛戈头、驻马溪、马磨河由此入驻在脑海;马鞍山麓的盘山公路,山间空旷的平地无一不在昭示这个地方昔日的风华。这条路,曾因运煤热闹非凡,是一个时期大山和外面连接的纽带!玉宝村,还有大山深处的石屋,以及当时乍然而起、能见度不足五米的地形雾,让我们不得不返回而未曾得见的古松,一直都是我心里最柔软的结。我曾在一篇文章里写过——磨市,是除了故乡之外,唯一能将心安放的地方!
山海关的金戈铁马,刀光剑影已尘封,许昌的三国古文化建筑却将一段历史重现,令人追思和喟叹!由远及近,让我想到了近在咫尺的荆门山和山上的楚塞楼、连接虎牙的铁索桥和曾经发生在此地的重大战役,如今空留山门于此,都在历史的风云中消散,只有被后人捡拾到的一些诸如古钱币之类的东西,还在像世人顽强地诉说那段历史!
作者当年放下已能传业授徒挣钱的手艺,毅然决然投身军营,一身戎装见证了青春无悔,在部队里努力学习食用菌技术,以及由此而获得的殊荣和奖励、师生情缘、军人情节跃然纸上,更激励热血男儿志在四方的豪情。
写董必武、李四光等相关文章见证了昨日宜昌,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段建设、学术研究的历史;“半个痞子”黄学儒将人带到民间历史文化的深处;“过赶年”更让人悠思出旷远的苍凉和悲壮,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联想和怀思!
总之全书精华多多,点睛之笔不胜枚举!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让人见证了烽火硝烟,日寇铁蹄践踏故乡的血泪史;讲述了宜昌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炎黄文化、历史文化名人研究的史实和故事;汇集了血脉亲情、战友真情、人世间至善至美的情感史;历经了学习、奋斗、工作、孝亲、育子至真至纯的生活史;重温了新中国成立后,短短几十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积贫积弱,开启日新月异的新篇章,走向民主和富强的幸福史!偷得浮生半日闲,聊作此书观后言!
卯兔登山,新年大吉!

2023年元月22日

农历正月初一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