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笑君的头像

笑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7/11
分享

别样的大山王村(散文)

安徽‖笑君

或许,是对大山,对王村怀着不一样的感情吧。每年,都要一两次地来大山王村小住,似乎已成了一种习惯。

当然,也有特别,庚子年就没来。直到辛丑年的夏季,才又一次地来到了大山王村。

藏在皖南深处的仙寓山区,与全国各地一样,如同凤凰涅槃似的,经历了一次“重生”的考验。

眼下的大山王村,仿佛没有发生过任何一件事情,老老少少都在按照自己的心愿,走着平常的路,过着有秩序的日子。

但是,对于我这个外乡人来说,这里的变化还是很大的。

我们早已知道,大山王村是西汉与东汉之间的那个新朝,其皇帝王莽的后代子孙聚集地之一。千百年来,全村无外人,都姓王。

在大山王村,王氏一族的标志,便是祠堂。那是一处历史遗存,充满着传奇,其故事之多,其色彩之神秘,都是外面的人所不知道的。但是,古老不能代表长久地存在。传奇,也需要维护、修缮。甚至,还得推倒重来。

这不,有240多口的王村人,每家每户自愿集资,开始重建王氏祠堂。我一到村头,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座重建中的古老建筑。即便,还没有完工,却已经看出了端倪。祠堂的风格,跟小村一样,古朴、苍硕。一排排木柱直挺着,像被人膜拜的精英,撑起了山水间的一片蓝天;每一根横梁,差不多一样的粗细,底部是平整的,上部却都做成了马鞍似的形状,感觉有万千斤的担当力。梁的前后面上,非雕龙即刻凤。当然,最多、最有趣味的,还是华夏一脉的经典故事,无一不显示着大山的浑厚与古徽州的文化底蕴。

我站在广场的一角,仰望着祠堂,身心被一种宏大的气氛感染着。看其规模,一定比原先大了许多;察其结构,也比曾经的复杂了不少。我相信,建成后的王氏祠堂,将更加辉煌而又庄重典雅。这是王氏族人的梦想,也是重重大山的寄托。

小村的变化,是在整体风貌上的焕然一新。还未到村头,就看见了原来的水泥路面,已然浇上了柏油,一条粗实的黄线将路面一分为二,让来去的车辆有了更加清晰的指引。而村里呢?有些破败的小径小巷,也经过了精心细致地修整,青色的石板为面,辅之以鹅卵石铺砌在两厢,蜿蜒绵亘。小道的两侧,又将过去的明沟做成了暗渠,不仅雨水,就是平时家家户户遗漏的下水,再也不能明目张胆地肆意横流了。也因此,使得村子变得幽深精致,变得整齐有序。

最令人惊喜的,是将较拥挤之处的建筑拆除了。然后,将空出来的地块,全部实施了绿化覆盖,并安置了一些休闲的健身设施。而且,这样的“地方”,在村子里,还不止一处呢。

村子虽小,也很拥挤,有了这么一个“手笔”,村容村貌断然不同于往日。村子的结构变得松散自在了许多,建筑物之间也变得开阔了许多。住在其间的居民,往来行走的游客,都有了一种轻松洒脱的感觉,似乎这大山里的生活也有了旷野阡陌的味道了。

我们下榻的老王家,是一座傍山而立的L形小楼,横亘在门前的是一组复杂的建筑群,像一堵墙似的,把一切都遮挡得严严实实,让人有密不透风的感觉。现在没了,成了一处村间的小花园。视野里,草木森森,花朵簇簇,曲径绵绵。傍着花坛,还有一个小小的水池,一汪清水中摇曳着碧绿的荷叶。轻风下,两张圆桌、几只小椅子,为游人讲述着更新、更惬意的故事。

我跟老王开玩笑说:“这是特意为你家拆的吧。你看看,这门前一下子敞亮了!”

老王哈哈地一笑,说:“也是的!不过,还是为你们拆的。你们来了,有了这么好的环境,能不多住几天?”

老王的话,不无道理,我也非常地赞赏。

村子的四周,我还看到了特别的一幕。在路旁,在山坳里,在村子与村子的衔接地带,有几处建筑废墟裸露着,一副断壁残垣的景象。细一看所处的位置,以及建筑物的新旧程度。很明显,是被拆除掉的楼房。原来,大山里的小村子,其建设也是有规划的,不允许无序地建设,更不可以乱搭乱建。凡不经批准,不在规划内的所有建筑,皆被视为“违章”,一律拆除。眼前的,就是最好的说明。

大山拥抱着王村,王村依托着大山。大山以葱翠、清新、博大,为王村提供着生命的源泉。王村呢?自然也不能无视大山的厚爱。我们是来此度假的游客,与王村人一样,时刻都在享受着大山赐予的一份美好。我们应该虔诚地敬畏大山,爱护王村,绝不能突破了大自然的包容。

2021年6月29日写于池州大山王村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