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笑君的头像

笑君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2/27
分享

故乡,故乡(散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只是这故乡却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只能是留存在记忆里的岁月。

我祖先的栖息之处,我生活过的那片土地——陈瓦屋郢,便是我的故乡。历史上,这个地方,除了陈瓦屋郢四个字没有变,归属己变换了很多次,若不翻一下相关资料,根本不知道来龙去脉。

新中国成立时,这里属于城西区管理。人民公社初期,是星火人民公社管辖下的一个生产小队。文革时期,归属燎原人民公社。七十年代初,又划到城西桥人民公社,还将原来一个偶岗大队,一分为二,我们郢子和其它七八个生产队组合成一个新建大队。九十年代初,并入南岗镇,将新建大队和偶岗、郑岗三个大队合并为三岗行政村。但是,几十年中,划来并去,只是从这个区,弄到那个区,依旧是属于肥西县的。进入新世纪以后,则随着南岗镇一起成为合肥市蜀山区的一部分,彻底从肥西县剥离出去了。

陈瓦屋郢,好壮观的名字。可是,在我的记忆里,整个郢子没见过一间瓦屋。而且,在郢子占有的土地上,以及前后左右,从未有一块瓦片和一块砖头的发现。就是说,名曰陈瓦屋郢,实质上,自古以来,就根本没有人住过瓦屋。以陈字开头,好理解,这是我陈氏祖先的居住之地,是血脉的传承。而这瓦屋一词又源自哪里呢?只能理解是祖先梦想中的目标,理想中的家园。一个郢字,说明这里是楚国故地。

郢子不大,靠北是一片开阔地,地势比郢子高些,像个靠山。东西南三面,被几口既独立又相连的大水塘围合着。水塘的外面,地势又比郢子低些,均是农田。正南面距离郢子大约有七八百米远的地方,便是从紫蓬山北麓下来的一条河,曲曲折折的,携着一湾清水,向东边缓缓的流去。

郢子东西南三面的水塘,可能是祖先们因为生活的需要,人工开凿的。西边的那口大塘叫长浪堰,南北几乎与郢子等长,堰的南端一看就是拦冲截水填造的大坝,是一个蓄水的堰。堰的下游是一条狭长如谷的浪田,向东南方沿伸约一公里,与小河汇合。这堰与谷就像一轮弯月似的环抱着郢子和田园。可以看得出,郢子的地势、方位、朝向都是没得说的,绝对是块风水宝地。先人选择在此落脚,也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房屋是清一色的东西朝向,土墙草顶,紧紧地簇拥在一起,就像是一群抱团取火的兄弟。

郢子里的居民,是我爷爷辈的五个兄弟们的后代,都是伯伯、叔叔和兄弟。我爷爷他们应该是兄弟六个,五爷爷迁到隔壁的叶郢居住,留在陈瓦屋郢的还有五位,是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老六爷爷。此时,爷爷辈的几个老兄弟都己故去。

整个郢子有一百多口人,是一个大家庭。六十年代后期,我的姑父周先生去世了,姑妈带着几个周姓的孩子回到娘家居住,这才有了外姓人家。后来,又来了一户姓高的,一户姓金的,都是投靠亲友来的。因此,一个郢子,依然是一家人。

外来户要盖房子,并不再以东西朝向,而是采用南北朝向。郢子里本来的房屋己年久失修,破旧窄小,需要整修或重建。一看南北朝向,既透风,又冬暖夏凉。不像东西朝向,冬天是暖和些,可夏天哩,早晚都是太阳,哪有凉快可言。于是,两三年的时间,家家户户都在原地拆了老房,建上新房,全是坐北朝南。在翻建的过程中,有少数人家超出了原来的宅基地,有了些外延。还有几户干脆舍弃了原来的地方,向北拓展,使得郢子比以前拉长了些,规模也大了些。郢子的格局,比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不仅规整了许多,也壮观了许多,引得十里八村的人家羡慕得不得了。

我爷爷是老三,也生养了我父亲他们兄弟姊妹六个。就我父亲和五叔读过书,父亲读了三年私熟,算是读书最多的,是个文化人。五十年代初,父亲便在十八九岁时参加了工作,是郢子里唯一一位走出农家草屋的革命干部。

我很小便在故乡生活、成长。故乡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墙角,都深深的烙印在我的心上。十六岁那年离开故乡,至今己四十多年。逢年过节,也常回去看看,与故乡的亲人也多有联络。但是,故乡还是与我渐行渐远,心目中的距离也在不断地拉大。故乡,虽是我心中不可舍弃的根,却少了一定的热度和牵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形态,人民生活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故乡与合肥的直线距离只有三十公里,且又是合肥的一部分。但是,农业在转移,农村在消失,农民在迁徙。陈瓦屋郢就要从地球上消失了,即便我不愿意,也无可奈何。然而,我的故乡陈瓦屋郢不在了,我陈瓦屋先人的故乡在哪里的呢?

据说,我陈瓦屋郢的先人来自“庐阳西门外十三里荷叶地”,至今约有一百五十多年。也就是说一百五十多年前,还是大清朝的时候,陈瓦屋郢的先人是生活在荷叶地的。还听说,从荷叶地出来时,是兄弟三个人,我们的先人应该是兄弟中的老小。因为,我们这一门,现在的辈份在合肥地区的本家中是最高的。

荷叶地,就在合肥政务区的管辖区域内,金寨路与潜山路之间,二环路沿线的哪一块。在我的想象中,哪里有一洼池塘,阳光下几间茅庐,碧水映着蓝天,翠绿的荷叶随风袅袅,日影婆娑,月上柳梢,蛙声荡漾。农户人家,晨起炊烟,入夜安寝,虽没有富贵荣华,却能安居乐业。

然而,几百年后的今天,除了“荷叶地”三个字还存在着,还有什么呢?能看见的只是道路纵横交错,立交桥四通八达;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耸入云端。什么都有,什么都是现代化的。安徽省立医院南区、博物馆以及一大群的宏伟建筑就在荷叶地的中心区域。可是,我祖宗的荷叶、“关禄堂”、长眠之地在哪里?

在痛惜找不着荷叶,失去先人故乡的同时,我在思考,陈氏荷叶地先人的故乡又在哪里来呢?

据《陈氏合肥关禄堂族谱》说,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我祖先的一支从江苏溧水跨江北上,来到“庐阳西门外十三里荷叶地”居住。为什么要来这里,是怎么来的?

明朝初年,朱元璋为了恢复经济,护卫凤阳的皇家命脉,便进行了一次移民,从江南迁了一些人来江北。我祖先是这些移民中的一员吗,是被朱元璋命人拷着枷锁,步步蹒跚,千辛万苦,九死一生,才到了庐阳吗!

来到庐阳,能在这个叫荷叶地的地方停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繁衍后代,不是很好吗。为什么又在清朝末年,让子孙们再次各奔东西呢?是官家的命令,是战争的牵连,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呢,无法弄清。

写到这里,该说明一下陈氏的诞生与发展的源渊。陈(Chén)姓,出自舜帝姚姓。舜帝,生于姚地,故姓姚,后来舜帝部分子孙改为妫姓。周武王灭商纣王以后,建立周朝,找到舜的第三十四代后人妫满,封其为诸侯,把大女儿太姬嫁给他,封国陈(今河南淮阳),谥号称为胡公。胡公的子孙有以国为姓的,即成为陈姓的由来。

河南淮阳,是陈姓的发源地,至今淮阳还有“老陈户”之说。城南有陈姓始祖遗址陈铁棺墓。陈国被楚灭后,子孙四处迁移。其中支系清晰,繁衍昌盛者是以陈轸为始祖的颍川陈姓,其裔孙陈伯珍于西晋末年渡江赴曲阿(今江苏丹阳),伯珍孙徙居长城(今浙江长兴)下若里,陈霸先便是这一支的杰出代表。他建立陈国,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并封了许多陈姓王,使陈姓子孙遍布长江与粤江之间。其诸侯王宜都王陈叔明的十世孙陈环,为避难迁居至泉州仙游(今福建仙游),其孙陈旺徙居江西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陈旺为江州义门陈姓的开基祖。

江州义门,唐开元十九年,陈旺开基建庄,至宋嘉祐七年奉旨分庄,义门陈氏子孙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辛勤耕读,孝义传家,合族15代,332年,3900余口同居共炊不分家,创下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文奇迹。

江州义门,合家与国为一体,成了一个缩小的国家。这里具有同国家机制相对应的各种功能,还有保障家法得以实施的族规、家训、各项管理制度等。

至宋朝仁宗年间,已拥有庄田、园林三百多处,遍布江州大地,甚至超越省界。庄田不仅能够满足合家生活之需,还单列“学田二十顷”作为发展教育经费,创办了“东佳书院”、“东佳书屋”等学校,以“供给制”形式令适龄子弟入学受教育。后来,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开始招收外姓子弟来此学习、深造,并资助他们在此完成学业。如释文莹的《湘山野录》、《五代史》中均写道:“延四方学者,伏腊皆资焉!江南名士皆肄业于其家。”

自唐至宋仁宗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义门陈一直受到统治阶级的褒奖。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还赐予义门陈“忠孝世家”匾额。到了公元997年,太宗又御书义门陈“真良家”。

可是,这么大的一个家族,精诚团结,显得势力过于膨胀,朝廷开始害怕危及自己的统治。在重臣文彦博、包拯、范师道等屡次建议下,宋仁宗终于下诏劝其分家。于是众官奉旨临门监析,至第二年三月始按御赐的十二字派,分析为大小 291 庄,抓阄迁至全国各地。分析后的陈氏星罗棋布,分置在全国七十余州郡,按现在的省份看,主要是江西、安徽、湖南、河南、浙江、湖北、广西、江苏、广东、福建、山东、上海、天津、四川等16个省市125个县区。之后又庄分庄,支分支,时有变动。尤其是在元末明初,有不少人移居海外,异国谋生。还有人为了“寻得桃源好避秦”,再次迁居,或隐居深山,或漂洋过海。如今的云贵、南洋等地的义门陈姓人,则多数是在动乱年代变迁的。分迁到各地的陈姓人,因思念祖居之地,皆以“义门”为荣,其门首都挂有“义门世家”或“江州义门”等匾额,故有“天下陈氏出义门”之说。江州义门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奉旨分家的家族。

回过头来再说,据《陈氏合肥关禄堂族谱》记载,合肥荷叶地陈氏先人的故乡是江苏溧水。前年,我去过江苏溧水,虽不是专为寻根去的,却也有这层意思。如今的溧水,一千余平方公里的富饶土地,四十多万人口,己是南京都市的一部分。到处都是高楼大厦,各种基地,生态公园,产业聚集区相连成片,繁华得如同闹市、万花桶一般,哪里还能找得到我陈氏先人的一片瓦砾!

更是难以想象,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前,我陈氏溧水的先人,为何要舍弃故土,来到这里呢。又是如何劈荆斩棘,开辟出一块修养生息之地呢。族谱上没有记载,恐将永远是个迷了。唯一可以慰藉的是,这里背靠大江,土地肥沃,自然资源丰富,是个鱼米之乡,先人们应该是不会挨饿的。

那么,陈氏溧水先人的故乡在哪里呢?就江州义门陈氏“奉旨分庄”的路线图来看,溧水的陈氏先人来自江州义门,有一定的可能。一是江西到江苏很近,二是“按御赐的十二字派,分析为大小 291 庄”,就有去江苏的。但是,《陈氏合肥关禄堂族谱》里没有提及,反到有河南颍川的故事。陈氏合肥关禄堂宗亲委员会现任会长J,也认为江苏溧水陈氏先人的故乡就是河南颍川。如果,这个说法成立的话,我陈氏溧水的先人,与陈氏江州的先人,虽是宗亲,却又是一个分支。都是在大江之南,不同的区域,又是同样的一块热土上发展起来的陈氏后裔。

如今,很多人对故乡的概念,都已经淡漠了。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三农”工作的深入推进,我们所有人的故乡也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甚至,在渐渐的消失,消失到只能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上。

但是,故乡就是故乡,不仅是那片熟悉的热土,还是我们心中的情结。当然,换个角度来看,在华夏大地上,到也无须论证什么地方是真正的故乡,不论先人,今人,还是后人,我们的故乡只有一处,那就是中国。

 

2019年2月20日写于合肥翡翠湖畔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