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北京,阳光灿灿,秋风缓缓,一派祥和。
因为一个小型的会议,我进京行走了两日。这时间呀,说紧便紧,说宽松便也宽松。
主办方将会议的主题,分别安排在两个比较集中的时段。另外,还筹划了两项活动:游览天安门广场、参观恭王府。当然,吃饭也是必需的,尤其是三道正餐,不仅丰盛还富有特色,不得不说。
诗仙李白说: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不,早上从合肥乘高铁,中午时分倒抵达北京了。
一、全聚德,吃烤鸭
出了北京南站,第一要务便是吃饭,还是去“全聚德”吃烤鸭呢!很多天前,主办方便已预约了席位,人一到即可就餐。
一炉百年火,铸成全聚德。创建于1864年(清同治三年)的全聚德烤鸭店,早已蜚声中外。
全聚德的烤鸭,采用挂炉、明火、烧果木的方法烤制,时间约为45分钟。刚烤出的鸭子,皮质酥脆,肉质鲜嫩,飘逸着果木的清香。鸭体呈枣红色,丰盈饱满,油光润泽,赏心悦目,可谓讲究呢。
全聚德的总店坐落在王府井(北京市东城区帅府园胡同9号),分店遍布全国各地,仅在北京就有八家,我们去的是丰台区蒲方路18号的方庄店。
沿路一排楼房,均是多层建筑,最高的也就五层吧。烤鸭店的楼面处于拐角处,两边沿路,约有十间的跨度。店门很考究,像一座牌坊似的耸立在楼体之前,有鹤立鸡群的阵势。全聚德三个字,正宗的王羲之行书体,镌刻在门楣之上,尤为醒目。两边还有一副对联:天下第一楼,中华老字号。吸人眼球,给人联想。
乘电梯到三楼,走进一间可以容纳七八个桌位的大厅。我们一行30多人,坐满了三个圆桌。桌上的餐具摆放整齐,一人一小碗的酱、葱等也已陈列在位。
坐下后,我四周打量了一下,所有的桌子都已坐满了人,听口音便可以确定,都是“外省”人。有意思的是,这些人坐在一起,居然还很安静,服务员们拿筷子、碟子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就在我东张西望之际,第一道菜上来了,是一盆汤,灰白色的汤汁,没有其他任何东西。有人用勺子舀了点送到嘴里试一试,说:“有点咸,也有点甜,不知道是什么汤。”
另一人也尝了一下,说:“这是炖鸭子的汤,不错,很好喝!”
他说得很肯定,大家也就纷纷地喝了起来。我小小地尝了一口,感觉入口不错,就是不太热,不宜喝多。
接着,又上了几道茶,有地方特色的小炒、鸭血粉丝、豆腐白菜、莲蕅片等。
一桌人都没有真正地动筷子,似乎有些不理解……忽然,看到几位大师在大厅中央的一个位置上摆开了架势。原来,烤鸭是现片现吃,既能领略师傅的功夫,也能第一时间享用新鲜的美味。
终于,第一盘烤鸭在大家的期待中上桌了。一盘烤鸭肉,一片一片的,如同竹叶,好似鸭舌,整整齐齐地呈现在面前。鸭皮是黄色的,还有些亮亮的感觉,吃到嘴里却是焦焦的,仿佛是在吃一颗糖,却又不硬、不糙、不腻。鸭肉侧是紫红色的,一丝丝一层层,线条清晰,细腻如豆腐,不仅颜色好看,香味也更加地浓郁。最主要的是,吃起来无须多嚼便自动下咽了。
全聚德的烤鸭,不像烧鸡、扒鸡。烤炙时不添加任何佐料儿,没有咸淡味,配上佐料吃,才会香嫩可口。比如将鸭肉涂上一些甜酱、蒜泥,放些葱丝、黄瓜条,再用薄如纸的饼儿包起来吃,便是美味得无以复加了。
就在大家吃得忘乎所以之际,又上来了几道菜。这几道菜,我们都叫不出名,烧制的方法也根本就不是南方菜系的形式。有一道菜,一看就是肉食,可肉外却包裹了一层面皮似的东西,吃起来却又非常地脆嫩。初吃时,不知道是什么肉,仔细一品味:全是鸭子肉做的。是的,在烤鸭店里,若不吃鸭子肉,不能饱尝鸭子的全部新鲜,还叫全聚德吗?
二、御仙都,吃中华一品宴
一个品牌,讲述一个故事。一份匠心,缔造一段传奇。
清末御膳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传人行红智先生,继承传统,适应时尚,精心研制出皇家国宴菜品,集尊贵、讲究、礼数、文化于一体,掀开了皇家国宴的神秘盖头,并将其摆上大众餐桌,进入家宴厅堂,开启了中华一品宴的新征程。
中华一品宴的总店——御仙都,也叫中国皇家菜博物馆,位于北京西四环四季青桥附近,占地1.5万平方米,一馆三区、三位一体。有皇家菜历史文化展示区,有皇家菜品尝体验区,有透明、绿色、环保、节能的中央厨房。
御仙都的皇家菜品尝体验区内,有5个大型豪华的多功能宴会厅,有18间专用包房,可布设10—20位、80—120位、200—400位不同规模、不同风格的宴会,能容纳1000多人同时品鉴美食,是北京乃至全国为数不多的国宴接待机构。
我们吃的是晚餐,被安排在一个既可以表演,又能就餐的大餐厅里。餐厅的中央,一条如同长桌似的表演舞台。连着舞台的,一端的整个墙面便是一块大屏幕,射灯打着“中华一品宴”五个楷书体的黄色大字。另一端依靠墙壁,依旧是个舞台。这个舞台,与大厅中央的长条舞台呈“T”字的形状。长条舞台的两厢,各摆放着两排就餐的桌椅,每一排至少有50个座位。整个餐厅,高大敞亮,金碧辉煌,灯光、音响等各色设施配套齐全,展现着最优的效果。
我们的这顿晚餐,是在一出话剧的演绎中,按次序进行的。这出剧共有五幕,第一幕:礼,敬天法祖。菜:御点四品、开胃四碟。第二幕:仁,仁者人也。菜:松茸玛咖海参、御麦一品鲜包。第三幕:义,大义正道。菜:神仙豆腐腌笃鲜、紫禁城枣木烤鸭。第四幕:孝,百善孝为先。菜:开水白菜传佳话、阿蒙一品烤羊肉。第五幕:天下和万物生。菜:牛肉包子、鲜牛奶灯笼油条、桂密鲜果酸牛奶。
每上演一幕剧,便上来几道菜,让客人在欣赏剧情中,品尝美味。剧的主人公,是乾隆皇帝与他的母后——崇庆皇太后,以及皇后等。另外,按照剧情,还有其他人物依次登场。五幕剧,讲述了五个故事,都是在乾隆皇帝与太后的唠家常中,逐一展开。每一幕,都富有特色,很是感人。我最感兴趣的,是第二幕与第三幕。
第二幕剧,戏说的是秦始皇派遣徐福东渡蓬莱求仙丹的故事。仙丹没有求来,却无意中得到了汪洋大海中生长着的海参、鲍鱼。秦始皇为了巩固已经统一了的江山,为了天下苍生的福祉,殚精竭虑,日夜操劳,身体每况愈下。他想着,若能求得一味长生不老的仙丹,那就再好不过了。于是……
故事被演员们演绎得声情并茂,气壮山河,感人肺腑。就在剧情如火如荼地进行时,一队穿着满人服饰,似宫廷侍女般的美女们,排着长长的队伍,翩翩地向我们走来。她们每人端着一只托盘,托盘里放着一只白色的盖着盖子的罐子。
从起点到终点,一个队列几十个人,像一朵朵艳丽的花儿,亭亭玉立地绽放在每一张桌子前。我面前的这位,稍一弯腰,将托盘里的罐子放到了食碟上。再一弯腰,一边揭开盖子,一边甜甜地说道:“请慢用!”
嗬嗬,一只海参,一罐清汤。海参,触角分明,灰黑的颜色,宛如剖开了的半个鸭蛋。汤汁呈灰白色,无任何杂质,也没有其他的什么相伴之物。我本是不吃海鲜的,却无由地低头嗅了嗅。怪了,根本就没有本来的那种海腥味,倒有一股子淡淡的清香萦绕在鼻翼,仿佛是梦中见到过的,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于是,我试着咬了一口,即便没有一下子咬掉一块来,却依然感觉脆嫰、可口。然后,不再存有任何犹豫,实实在在地咬上一口,还真的咬掉了一块来。随即,细心地嚼动着,倒也没费多少工夫,下咽了。稍一回味,觉着一舌一嘴里都是香滋滋的,说不上来的鲜美呢!
舞台上的剧情正在发展着,只听乾隆皇帝赞叹道:“虽然,始皇帝只活了49岁。可是,他留下的遗产却是子孙万代享受不尽的福分呢!”
一队宫女,端着托盘又依次上场了,其中的一位站到我的面前。同时,我的身后也走来了一位宫女,伸手指着食碟里盛海参的罐子,说:“可以撤了吗?”
我点点头,表示可以。她顺手撤掉了这个罐子,对面的宫女将托盘里的一只白碟子放到了食碟上。
一看便知,是一只鲍鱼。这只鲍鱼是个椭圆的形状,肉呈黄色。碟子里还有些汤汁,是橘黄色的,还有些黏稠。宫女在上鲍鱼时,上了一碟粗细匀称的黄瓜条,一碟细小的西兰花,还有一小碗的大米饭。我知道这东西名贵,却也是不喜欢吃的,倒是先夹了两根黄瓜条,蘸了点鲍鱼汁,放到嘴里尝试一下。嘿!真是不尝不知道,一尝……这味儿比海参稍重些,却没有丝毫“腥货”的本色了。这味儿,既不是“鱼”,也非“海”,只有特色。这个特色,就是细嫩、不腻、不油、不……总之,非常的好吃。
一抬头,发现别人都将米饭放到汤汁里,搅拌均匀了,开心地吃起“鲍鱼饭”来了。
我也如法炮制,吃上一口,我的天哟……一碗饭,一粒不剩,全吃了!
就在此刻,我怀疑曾经的自己,其味觉、智商都有问题,怎么就没有发现鲍鱼好吃呢?
第三幕剧,演绎的是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因为,西域饱受匈奴的袭扰,百姓生活苦难深重,朝廷多次用兵,虽有改善,仍需与匈奴谋求和平。故,汉武帝欲派使臣前往。张骞已经出使过一次西域,不仅熟悉西域的路途,也善于与西域诸族人作交流,更懂得与西域上层人士谈判的策略与方法。所以,张骞是出使西域地最佳人选。当张骞得知汉武帝的意图时,只身赶到朝廷,领命便持节西行。
张骞从家里走时,没带任何行李,也没有吃饭,是饿着肚子告别皇帝,离开长安的。就在他拜别汉武帝之际,他的家里人送来了张骞老婆赶着做的一碗清水豆腐。可是……
故事演到这里,就连乾坤皇帝也深受感染,只听他说道:“汉武帝有此良臣,实乃幸事也!”
宫女的队伍又一次走来,摆在客人面前的,便是一碗“神仙豆腐腌笃鲜”。盛豆腐的是一只小盘子,几块豆腐,半盘子的汤汁,还有一两片青菜叶。汤汁是粉白色的,如同牛奶一般,却又比牛奶的水分多了些。豆腐也就是普通的农家工艺,似乎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不一样。我也是先舀了一勺汤放到嘴里尝一下,感觉很清爽。再吃一块豆腐,细腻纯粹,浓浓的黄豆浆水味,却又没有了多余的杂质,既保留了千百年的传统,又有很多意想不到的鲜活,真正的有绝活呢!
舞台上,张骞已西去。汉武帝端着那碗豆腐,感慨万千。大屏幕上,黄沙漫漫,朔风浩浩,烟尘滚滚,让人抑制不住地要思考要猜想,要……
一出剧,才演了一半。菜呢?也只上了一半。而我,早已吃饱了。
在随后的剧情里,上来的菜,只能吃一点点,尝试一下味道,大多的都不敢吃了。再吃,这一夜就会被撑得不能睡觉了。
御仙都的中华一品宴,不负盛名,享誉海内外。据说,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慕名前来,也是赞不绝口呢!
三、东来顺,吃涮羊肉
百年诚信东来顺,清真一品冠京城。这是东来顺人在20世纪赢得的光荣与信誉。承续百年炉火,再创二度辉煌。这是新一代东来顺人肩负的责任。
东来顺的创始人丁德山,是回民。1903年,他在北京东安市场里摆摊出售羊肉杂面、乔面糕、贴饼子、粥等,取“来自京东,一切顺利”的意思,挂起了“东来顺”的招牌。
历经百年沧桑,东来顺已成为京华饮食菜系中的标志性品牌,更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国驰名商标。
1986年底,东来顺在连云港市开办了第一家分店,结束了“独此一家,别无分号”的历史。1996年,正式走上特许加盟的连锁发展之路,并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应现代企业生产规模与消费者需求等多元化相结合的正规连锁机制。
东来顺总店坐落于北京王府井大街的东安市场内,分店遍布全国,仅直营店就有20多家。
我们去的这家店,地处北京正阳门南侧的前门大街。我对北京的地理位置不熟悉,却对前门大街的印象很深,知道这里是繁华之地。
前门大街,呈南北走向,街面很宽,街两边的楼房都是新建或改建的。建筑层数不高,多是三层,少数四层以上的。一条街上,经营什么的都有,也都是富有老北京特色的商业。东来顺的规模也不大,只有三四间的门面。但是,门脸醒目,很是诱人。厅堂内,整齐、宽敞、大气,无处不显露着百年人脉的基因。
可惜的是,我自小便不吃羊肉,尤其闻不得羊肉的味道。一进门,一股子的羊肉的膻腥直扑鼻翼,还带有一丝的辣味,呛得我眼泪都冒出来了。
我们被安排在四楼,一桌十个人。桌上的火锅已经安置妥当,几碟冷菜围在火锅的四周,每人面前还有一碗芝麻酱。服务员都是小伙子,穿着统一的制服,很是精干。火锅里的汤汁,清净如水,放了少许的佐料,也是看得一清二楚的。服务员摁开开关,火锅开始烧起来了。随即,服务员送来了一碟一碟的羊肉、牛肉,肉都被削成了薄如蝉翼的肉片片。一桌人,大部分都是吃牛肉羊肉的,对牛羊肉的品种、色泽等都有很高的鉴赏能力。只听他们在讨论:“白肉多的是羊肉,红肉多的是牛肉。这羊肉好,是正宗的山地羊,不仅鲜嫩,还有极高的营养。”
说话间,火锅里的水冒泡了。大家谁也不用谁提醒,都自动地使动起筷子,夹上羊肉、牛肉,放到火锅里“涮”了起来。就这么左右地一“涮”,捞起来,再放到酱碗里蘸一点酱,便送到嘴里去了,一边歪着嘴在嚼,一边又在找人说话。还有人,伸出筷子,将服务刚送来的牛、羊杂碎一类的东西往火锅里放。正在“涮”着肉吃的人,也不管这是才下锅的生肉,照吃不误。
一桌人,只有我和另外一个人不吃羊肉。只不过,那位先生,不是真的不吃。他是不吃肉,可以吃汤里的其他东西,还吃牛肉。于是,他们一道来的同伴,便使劲地捞牛杂往他的碗里塞,他也就吃得津津乐道。我呢?闻不得这一桌的味道,也看不得这一桌的“吃相”。可是,我得吃饭,也不能因为我不吃羊肉而搅了别人的雅兴。我叫了一碗大米饭,就着芝麻酱,匆匆吞下,便迅速地离开了。
大街上的树木不多,有阴凉的地方很少。街上,人来人往,进店出店,匆匆忙忙。凡是来到这里的人,既是逛风景,又是来尝一尝美食的。
东来顺的对面,有两家店引起了我的注意:一家方砖厂,一家门钉肉饼。
打眼一看,一间门店的门头上,赫然刻着:方砖厂几个白色的正楷字。一时间,我的意识里有了些迷糊,这么个商业老街,怎么冒出工厂了,还是个砖厂呢?
一看店内,原来是做炸酱面的。再看门口处,一条长长的栅栏,从这个店逶迤到其他几个店的门口处。排队的人拥拥挤挤,居然超出栅栏几十米之外呢!
门钉肉饼,是一家牛肉面馆。店面有两三间吧,透过玻璃往里看,桌挨桌,人挤人,一派兴旺景象。
来东来顺“涮”羊肉之前,我们走进了天安门广场。站在广场上,感觉我只是个如同蚂蚁一样的物体。看天安门城楼,金瓦红墙,巍然耸立,古朴雄伟,很是迷人。毛主席的画像,依旧是那样地端庄宁静,更是亲切和蔼,百看不厌。看人民大会堂,棱角分明,线条流畅,有着无限的吸引力。看毛主席纪念堂,肃然沉稳,庄重典雅,令人浮想联翩。
由于时间紧迫,没有机会参拜毛主席纪念堂。当然,这不会影响我心中对毛主席他老人家的热爱与怀念。尤其是在吃北京烤鸭、中华一品宴、东来顺涮羊肉时,我都有一种特别亲切特别踏实的感觉。因为,我是生活在以毛主席为首的先辈们开辟的新中国里。现在,我就流连在毛主席的身边,我就沐浴在党的光辉下,我就驻足在祖国的心坎上。我,我们全中国的人,正享受着无尽的幸福呢!
2023年9月10日写于合肥翡翠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