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十八岁那年起,我回家的次数便寥寥无几。在我的日程中,只有寒暑假和国庆、五一小长假这些短暂的假期,才能让我得以抽身回到那温暖的港湾。
贵阳火车站与草海站之间的距离,仿佛是一次跨越山水的长途跋涉,大约需要六个小时的旅程。在这一年的流转中,我至少在这两地之间穿梭了四次,每次的行程都如同岁月的轮回,带我领略不同的风景,体验不同的情感。置身于火车站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发现自己也成了“家乡的客人”,一个对于故乡了解尚浅的旅人。我听说过牛栏江的壮丽,却未曾亲眼目睹其波涛;我知晓板底彝族火把节的盛况,却从未亲身参与其中。我意识到,对于这片故土,我还有许多未知等待探索。
当我步出草海站,一阵熟悉的烧洋芋香气随风拂面,唤起了我内心深处的乡愁。这让我回想起母亲常在家中说起的那句话:“在家里不想吃洋芋,在外面吃不起洋芋。”然而,这句话似乎更多是针对那些一直守在家乡的人们。对于我们这些常年在外漂泊的游子而言,家乡的洋芋,早已超越了食物本身,成为了一种难以割舍的乡愁。
每一次回到威宁,我总是迫不及待地去寻找那些熟悉的洋芋摊位。摊主们热情的招呼声,洋芋在炭火上烤出的“滋滋”声,身披一袭焦黄色铠甲,在空气中飘散烧洋芋独有的香气。我总是会挑选几个烤得金黄的洋芋,用纸碗装点辣椒酱,或者烧好之后加醋、盐等佐料凉拌之后的青辣椒,然后小心翼翼地剥去它们有些焦黑的外皮,热气夹杂着洋芋的香味扑面而来,仿佛在诉说着家乡的故事。
威宁的洋芋,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承载着我对家乡的记忆和情感。无论我走到哪里,品尝过多少家的洋芋,总觉得它们的味道无法与威宁的洋芋相媲美,缺少了那份威宁洋芋独有的正宗风味。或许就像“月是故乡明”一般,我也只是觉得有些美食,只有在它的故乡,才能品尝到最纯粹、最地道的滋味。
头顶的太阳在远行归来之后,似乎也失去了往日的毒辣。它温柔地洒下金色的光辉,不再炽热,而是带着一丝丝的柔和。从草海方向吹来的风,带着湖水的湿润和草木的清香,轻轻拂过脸庞,带来阵阵清凉。这风,如同故乡的拥抱,温暖而亲切,让人忍不住闭上眼睛,深深呼吸,让那熟悉的气息填满胸腔。
我站在这片充满记忆的土地上,微风轻抚过脸庞,如同母亲温柔的手,心中涌起的不仅是难以言喻的情感,还有对童年无忧无虑时光的深深怀念。这是归属感,是安全感,是无论走到哪里都无法替代的感觉。我仿佛能听到故乡的声音,它在告诉我,无论我走了多远,这里永远是我的根,是我可以随时依靠的港湾。
坐在回蛇街的车上,我不经意间抬头,远处山峦在夕阳的余晖中显得格外壮丽。我并非土生土长的蛇街人,但我的家恰好位于羊街、蛇街和大街的交汇点,因此选择乘坐蛇街或大街的车辆回家,总是最为便捷的选择。当车辆抵达兴隆,我知道离家还有1公里的路要走。我沿着熟悉的小路前行,看着路旁矗立的电线杆,心中涌起一股自豪感。这些电线杆静静矗立,见证了家乡的发展,为这片土地带来了光明与希望。
这些路和路旁的电线杆,勾起了我对童年时光的怀念。那时,这些道路是由黄沙和石块混合铺设而成,粗糙而质朴。修路的工人就暂住在我家中,他们来自遥远的云南,我总是亲切地称呼他们为“伯伯”。父母也参与过修路的工作,他们告诉我,修路是为了让家乡的人们能够更方便地出行,让家乡的农产品能够更顺畅地运出去。那时的我,虽然年纪尚小,但心中却充满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岁月流转,三年光阴转瞬即逝,那些来自云南的伯伯们完成了他们的使命,带着满足和自豪离开了羊街,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和回忆。几年后,原本由黄沙和石块铺设的道路,经历了升级改造,材料换成了更加坚固耐用的水泥。而后,随着家乡的发展,这些道路再次升级,铺上了平滑的沥青,为家乡的面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电线杆和电表,对我来说,更是一种特别的骄傲。我家附近的这些电线杆和电表,都是父亲承包安装的。每一根电线杆的竖立,每一块电表的安装,都凝聚着父亲的辛勤和智慧。我还记得那些日子,父亲早出晚归,忙碌于施工现场。他的脸上总是挂着汗珠,但眼神中却充满了坚定和满足。他对待工作的认真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和启发。
父亲在安装电线杆和电表时,总是注重细节和质量。他会仔细测量每一根电线杆的位置,确保它们竖直稳固。他会仔细检查每一块电表的安装,确保它们正常运行。每当我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那些电线杆和电表,我就会想起父亲的辛勤付出。这些设施不仅仅是家乡发展的象征,更是父亲辛勤工作的见证。它们让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敬佩。
父亲的努力和奉献深刻地让我理解了劳动的价值,他的言行教会了我,只有脚踏实地,才能成就非凡。他曾在炉火边跟我说:“人要实心才真,火要空心才旺”,教会我要脚踏实地,努力工作,为社会做出贡献。他的榜样和精神,将一直激励着我前行,不断追求进步和卓越。因此,每当我看到那些电线杆和电表,我就会感到一种无比的自豪和骄傲。它们不仅仅是我家乡的一道风景线,更是我父亲辛勤工作的见证,是我心中永远的骄傲和榜样。
夕阳如同一位远航归来的船只,静静地停靠在天际的岸边。我凝望着不远处房屋背后的山峰,在峰峦之间,暗绿色的森林与晖黄色的阳光交织在一起,我心中涌起了“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诗句。阳光穿透树梢,洒在蜿蜒的山径上,照亮了每一片叶子,每一块岩石,宛如一幅动人的秋日画卷,每一棵树都染上了秋天的色彩,每一座山都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之中,美得让人心醉。
家的旁边,干枯的烟杆还站立在田地里。从这片田地路过,脚下的土地向我传递着温热和生命的律动。烟杆虽然已经干枯,但它们曾经见证了这片土地的辛勤耕耘和丰收喜悦。从苦荞到黄菊,再到如今的烟草和“三白”,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次变化都凝聚着家乡人民的智慧和汗水。他们用勤劳的双手,让这片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我沿着田间小路继续前行,远处传来孩子们的欢笑声,那声音如此熟悉,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在田野间自由奔跑的夏日午后,那时的欢笑和梦想,至今仍在我心中回响。那是孩子们在玩耍嬉戏的声音,他们的笑声如同天籁之音,纯净而悦耳。我不禁回想起自己小时候在这片田野上奔跑的身影,那些无忧无虑的日子仿佛就在眼前。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但那份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却永远不会改变。
夜幕降临,我回到了温馨的家。母亲已经精心准备了一桌丰盛的家乡菜肴,迎接我的归来。恰逢第二天是三号,可以去赶长,久未归家的我决定去逛逛,感受家乡的繁华与热闹。
在羊街镇的大街小巷,红军的英勇事迹被口口相传,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羊街人的精神财富。每一块石板,每一副墙画,都记录着那些不屈不挠的岁月,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如今,走在羊街的街头,处处可见岁月的痕迹与现代文明的交融。宽阔的水泥路两旁,是绿树成荫的小村寨,现代化的设施与传统建筑和谐共存。镇上的烈士陵园,不仅是缅怀红军的地方,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每年,都有游客和当地居民前来参观,感受那段红色历史的力量。
经济的发展给羊街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贫困的乡村,如今已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小镇。新的商业区、文化广场和桥梁,展示了羊街的繁荣和进步。羊街镇的居民们,继承了红军的精神,勤奋努力,不断追求更好的生活。他们在农业、商业和旅游业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成功,使羊街成为一个充满希望和机遇的地方。
每当夜幕降临,羊街镇在灯光的映衬下更加美丽。人们聚集在文化广场,跳舞、唱歌,享受着宁静而美好的生活。红军的精神,就像这里的夜空一样,永远明亮,永远指引着羊街人前进的方向。
除红色文化外,羊街还有苗族同胞的重大节日——“花山节”。在羊街镇的苗族花山节上,五彩斑斓的服饰和欢快的舞蹈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的世界。苗族姑娘们身着精美的刺绣服饰,头戴银饰,舞动着身姿,如同一群彩蝶在花间飞舞。男人们则身着传统的长衫,腰间系着宽大的腰带,他们的歌声高亢而悠扬,传递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除了舞蹈,花山节还包括了各种传统的体育竞赛,如斗牛、双拐、登山等。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苗族人民的勇敢和力量,也体现了他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观众们热情高涨,为参赛者加油助威,整个活动现场充满了欢声笑语。
花山节不仅是苗族文化的展示,也是羊街镇各族群众共同参与的文化盛宴。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使这个节日更加丰富多彩。通过这样的活动,羊街镇不仅传承和弘扬了苗族文化,也促进了各族人民的团结和友谊。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忘记了生活的烦恼和工作的疲惫,共同沉浸在这浓厚的民族氛围中。花山节不仅是对过去的回忆,也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我该如何介绍你——我的家乡?我只是在一个新环境里做自我介绍时说起了我来自威宁。
当我在异地他乡向他人介绍自己时,我总是自豪地说:“我来自威宁。”这个名字,对于外地人来说,或许只是一个地理标识,但对于我,它代表着一种身份和归属感。然而,在威宁这片广袤而丰饶的土地上,我真正能够详细道来的,只有我深爱的家乡——羊街。
羊街,这个地名对于本地人来说,承载着更多的情感和记忆。因此,当我在家乡的土地上与在学校里面其他乡镇的同学交谈时,我会更具体地说:“我是羊街人。”这不仅是一个地理位置的说明,更是一种文化认同和情感连接的表达。羊街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道风景,都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是我无论走到哪里都无法忘怀的根。
尽管威宁的地域广阔,物产丰富,我所能清晰描述的也只是羊街的一隅,但这并不减少我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自豪。羊街,是我心中的威宁,是我无论身在何处都会怀念和向他人展示的美丽家园。
继续行走在羊街的古老巷弄间,我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在耳边低语。那些还是木墙、土墙的古老房屋,虽然历经风雨,却依旧屹立不倒,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每一块青石板,每一道门槛,都承载着家乡人的故事与回忆。这些故事有的关于红军的英勇奋斗,有的则是平凡人的日常生活,但它们都共同构成了羊街独特的文化脉络。
每当我回到羊街,总能找到一种归属感,仿佛找到了自己真正的根。无论我走到哪里,我都会记得自己的家乡——羊街,这片养育我的土地,将永远是我心中最温暖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