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傅俊珂的头像

傅俊珂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2/11
分享

咀嚼年味

年味是什么?年味是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是一首动人心弦的乐章,是一缕萦绕心间的情思。是腊月二十三奶奶烤制好的一箩筐黄愣愣、脆嘣嘣的火烧;是母亲教我对称地把鲜艳夺目的红窗花贴在粘有白纸的木制窗户上;是大人们把门框门楣上都张贴的新春联,还有那挂在门头上闪耀的红灯笼。。。。。。

小时候天天盼着过年。

我的少年时代是在河南宛西偏僻的野鸡脖村度过的。七十年代的中原农村,物资匮乏得令人揪心。大到一家人穿衣用的布匹针线肥皂块,小到吃饭用的油盐酱醋火柴盒,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物件,都要按计划分配。家家都如同嗷嗷待哺的雏鸟,凭借手中分到的票证,去村里那小小的代销点购买实物。在贫寒中长大的我,过年的记忆大多是为了吃。

那时,我们堂兄姊妹八人一起跟着爷爷奶奶在农村艰难地生存着。我们家老的老,小的小,缺少壮劳力,挣不来工分,是庄上有名的欠粮大户。生产队里分来的粮食远远不够一家老小食用。平均每人每年分到手的小麦只有 60 多斤,且大多是以玉米、红薯、黑窝窝头为主食,这些粗粮就像苦涩的岁月印记,刻在我们的味蕾上。在县城机关上班的父亲经常买回来米面粮油,用自行车驮回家,那些粮油就像甘霖,滋养着有病的爷爷和正在成长的我们。那时候,一年能吃上几次肉,也是肥肉多瘦肉少,爷爷嘴边上常挂着“有福气的人吃肥肉!”

每每到了腊月,母亲就像一只热锅上的蚂蚁般熬煎起来。一是怕家里棉衣棉被少冻坏了我们;二是怕一大家子人缺吃少穿的,过新年了太寒碜,新年就像一面镜子,能映照出生活的富足与窘迫。我们弟兄几个正值长个子的年龄,天天吃粗粮、穿布衣,只有盼着过新年了才能穿上崭新的衣裳,那衣裳就像华丽的盛装,让我们摇身一变成为新年里最幸福的小王子;才能吃上几天“大鱼大肉”,那些美食就像梦幻中的宝藏;才能挣来十块八块压岁钱,那压岁钱就像新年赐予我们的魔法金币。爱唱儿歌童谣的奶奶教我们:“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你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祭灶官,祭罢灶官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寻个文人写对子。二十五磨豆腐,老娘急着做衣服。二十六去割肉,带上酒肉看娘舅,回来炖上一锅肉。二十七宰公鸡,还要杀个老母鸡 。二十八白面发,蒸罢油卷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打罢烧酒罐黄酒。三十晚上玩一宿,围着火盆熬年守。大年初一放鞭炮,大人小孩扭一扭。” 我们听完奶奶的儿歌童谣,就像一群欢快的小鸟,嬉笑着,欢呼着,蹦蹦跳跳地跑走了,那笑声在小院里回荡,如同春天的鸟鸣般悦耳。

终于盼到腊月二十三了,这是北方人的小年,也是过春节的预演彩排。奶奶和母亲发上一盆白面,那白面就像冬日里的初雪般洁白无瑕,准备着葱花、姜蒜、油盐,这些配料就像魔法粉末,能让食物变得无比美味。

下午一放学就是寒假了,我们兄弟姊妹一个个都拿着“三好学生”奖状,那奖状就像我们的荣誉勋章,闪耀着光芒。回家品尝奶奶那一箩筐黄愣愣、脆嘣嘣,香甜可口的火烧,那火烧的味道就像家的味道,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

腊月二十五后,在我家那爿土墙院里大人们就忙乎开了,亲戚朋友前来帮我们磨豆腐、打凉粉。老磨坊里响起吱吱呀呀的石磨和木杠的摩擦声,那声音就像古老的歌谣,诉说着岁月的故事。那咯咯咯的爽朗笑声,从石磨坊里飘向四面八方,如同阳光洒向大地。接下来,大人们忙着捏枣花、蒸枣卷,蒸罢馒头蒸油卷。那一个个枣花、枣卷就像盛开在蒸笼里的花朵,散发着甜蜜的气息。最费事的要数包包子了。猪肉包子、羊肉包子、韭菜鸡蛋包子,蒸完一锅又一锅,那包子就像一个个胖嘟嘟的小精灵,充满了诱惑。

我最期盼腊月二十六这天了,在县城忙乎数个月不回家的父亲,就像一位满载而归的圣诞老人。他带回来好多丰盛礼物,那些礼物就像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除了糖果瓜子花生外,还有做工精致的上海产的小蛋糕,小点心,它们就像精美的艺术品,让人爱不释手。细心的父亲还会买上几张漂亮时尚的窗花,那时的窗花都是大红颜色的,且图案单一,印的字不像现在“吉祥如意”、“福寿安康”,全是些“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但它们依然像燃烧的火焰,点亮了我们的窗户。即使这样,母亲也十分欢喜。她教我对称地把红红的窗花贴在粘有白纸的木制窗户上,那画面就像一幅充满年代感的油画。

等到瑞雪一降,满院子被映照得彤红彤红,十分好看,像小人书上看到的景致一样,那雪景中的小院就像梦幻中的童话世界。

翌日,精神矍铄的父亲拿出好多张大红纸,在八仙桌上逐个摊开,那大红纸就像喜庆的旗帜。他教我用缝纫机线裁对联,那结实的细线沿着折叠的大红纸穿进去,两头拉紧,两人一蹬,那红纸就被一分为二,像是用刀子裁的一样整齐,这裁对联的过程就像一场神奇的魔术。父亲让我去邀请四叔父,来帮我家写对联。在我们村子里,我家二爷爷、四叔父、五叔父都是舞文弄墨之人,他们就像文化的守护者。到了过新年,家家都要邀请他们帮忙写对联。我四叔父的书法写得很漂亮,那行书如行云流水,婉转顺畅,且字字遒劲有力,让人百看不厌,就像灵动的舞者在纸上翩翩起舞。我帮他打下手,记住了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比如“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横批:耕读传家”,这对联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求知的道路;“上案莫多半句言,进厨先洗十只手。横批:勤俭持家”,它像一位严厉的导师,教导我们生活的准则;“眼里有尘三界窄,心中无事一床宽。横批:知足常乐”,它像一阵清风,吹散我们心中的阴霾。

大年三十是最忙碌的一天,一切都到了倒计时,就像一场盛大演出前的最后准备。

清晨,大人们忙着摘韭菜、洗萝卜、切肉、剁馅,人多嘴杂,同样是猪肉馅、羊肉馅、韭菜鸡蛋馅,方叶的、圆叶的,直到把家里用高粱杆做的几个大“拍子”摆满为止,那馅料就像生活的五彩颜料,填充着新年的画卷。

我们兄弟几个跟着父亲把两厢院落打扫干净,贴上了红红的新对联,那对联就像两条腾飞的巨龙,守护着家的安宁。门口两侧,伯父用竹竿把撑好的灯笼挂起来,那喜庆祥和的氛围立马就出现了,那灯笼就像黑暗中的灯塔,指引着团圆的方向。

等到夜幕降临,一阵“噼哩叭啦”的鞭炮声,震耳欲聋,那鞭炮声就像新年的冲锋号。母亲把一拍子元宝似的饺子下到锅里,不一会儿,大家就吃上了香喷喷的饺子,那饺子就像一个个金元宝,承载着对财富和幸福的期盼。

晚上十点左右,弟兄姊妹们试穿了新衣裳、新鞋袜,那新衣裳就像华丽的战袍,新鞋袜就像出征的战靴。父亲生起炭火,一家人围着红彤彤的火盆子开始熬年了,这正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那火盆就像温暖的太阳,驱散了冬日的严寒。小弟们熬瘫了、瞌睡了,都回屋上床睡觉。

五更时分,睡眼惺忪的我被响彻天空的鞭炮惊醒了,那鞭炮声就像新年的闹钟。立马从热乎乎的被窝里坐起身,穿好新衣服,兴高采烈地拿着长竹竿,挂上长长的红鞭炮,闻着刺鼻的火药味,在黑夜里点燃了炸响的爆竹,那爆竹声就像胜利的欢呼。

早饭同样是吃饺子,奶奶让我们兄弟几个轮换着,把一碗碗饺子端到二奶奶、三奶奶家,她们留下我端来的饺子,再盛上一碗自己做的饺子,让端回来,这饺子的传递就像爱的接力棒,这样的孝敬老人礼仪传承了好多年。

早饭后,大人们领着孩子一家挨着一家拜年,鞠个躬,问声好,整个村庄在新年的氛围里沸腾起来了,就像一锅煮开的热水。穿着新衣服的男孩女孩,拿着碎鞭炮,小灯笼,串罢东家串西家,一会儿燃放一个,“嘣,吧啦!”吓得姑娘们都捂住了小耳朵,那场景就像一幅热闹非凡的民俗画。晒场上,打狮子,舞龙灯,人们踮起脚尖观看,那表演就像一场视觉盛宴;小孩子们一边玩耍,一边做游戏,那清脆嘹亮的歌声弥漫着村庄上空,“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舞龙灯,踩高跷……”那歌声就像春天的使者,宣告着新年的欢乐。

而今耄耋之年的母亲再也不熬煎过年了,一家人四世同堂其乐融融,就像一幅温馨的全家福。每每到了过新年,家家都是变着法儿穿衣打扮,变着花样品尝舌尖上的“河南美味”,那新年就像一个永远不会落幕的欢乐舞台,承载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的传承。岁月流转,但年味永远是我们心中那一抹最温暖、最醇厚的情感,它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我们与过去、现在和未来紧紧相连。

过年的场景就像一部部生动的电影片段,在我的记忆中不断放映。从腊月的忙碌准备,到大年三十的团圆守岁,再到初一的热闹拜年,每一个画面都充满了浓浓的亲情、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那时候,邻里之间的互帮互助也是年味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磨豆腐时,大家齐心协力推动石磨,那团结的力量就像一股坚韧的绳索,将整个村庄紧紧维系在一起。孩子们在雪地里玩耍,那一串串脚印就像岁月留下的痕迹,见证着我们无忧无虑的童年。还有那贴春联时,大人和孩子们一起忙碌的身影,欢声笑语回荡在小院里,如同最美妙的音符。这些画面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充满生机的乡村过年图,让年味更加浓郁,更加令人难以忘怀。

在那个物质并不丰富的年代,新年的每一个小细节都被我们珍视。哪怕是一颗小小的糖果,都能让我们开心一整天。就像过年时才有的新衣服,母亲总是精心挑选布料,一针一线地缝制,那衣服上的每一针每一线都饱含着母亲的爱。这种爱就像冬日里的暖阳,温暖着我们的身心。当我们穿上新衣服走在村里,那种自豪和喜悦就像拥有了全世界一样。还有那拜年时长辈们给的压岁钱,虽然不多,但那是一种祝福,一种传承,它像一颗希望的种子,在我们心中种下了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随着时间的推移,村庄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但年味始终没有淡去。那些古老的传统依然被保留着,并且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新的光彩。如今,村里的年轻人会用手机记录下过年的点点滴滴,分享给远方的亲朋好友。那些照片和视频就像一扇扇窗户,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我们这里浓浓的年味。

过年的习俗也在不断创新,比如舞龙灯的队伍加入了更多现代元素,表演更加精彩绝伦。但无论如何变化,年味中蕴含的亲情、团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核心元素始终不变,就像一棵大树的根基,深深扎根在我的心中。

每到过年,村里的老人们总是感慨万千,他们看着孩子们欢快的身影,就像看到了自己年轻时候的模样。那些关于过去过年的故事从他们口中娓娓道来,就像打开了一本本珍贵的历史书。这些故事里有艰辛,有欢乐,有泪水,有笑容,它们是年味的另一种体现,是岁月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在这些故事中汲取力量,明白生活的不易,也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过年,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传承,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它像一首永恒的赞歌,在我们心中奏响,穿越时空,永不停息。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