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灏然博宇的头像

灏然博宇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306/01
分享

磨难与雄心成就了一代大儒张载 ——与《大儒张载》作者杜崇斌老师谈读书心得

《大儒张载》这部长篇历史小说,我是在一个多月前读完的。因为送我签名书的朋友与作者杜崇斌先生认识,所以我就一直想着找机会拜访杜老师,向老师请教读书时的一些疑惑,也聊聊我的心得体会。

终于在这个初夏的午后,我和阵雨巧合的接踵而至,戏剧化了我与杜老师的初见,我们在雨中握手后匆匆进屋,开启了关于《大儒张载》的畅谈。

朴素平易融化陌生,爱好兴趣消隐距离。我与老师见面伊始,原本的陌生紧张与激动,马上就被老师的朴素平易给融化了。从老师让座倒茶的细致,问话沟通的温和,让我一下子就想打开话匣子。我先对自己读书情况进行了简单介绍,接着话题就从老师的一个问题开始了。

“你读这本书的时候,有哪些情节让你印象深刻?”杜老师看着我问道。

我稍加思索后说道:“杜老师,读书时有三个情节让我印象深刻:一是张载未婚妻吴玉的抗婚身亡;二是张载弟弟张戬的暴病身亡;三是张载辞官返乡途中的病逝。”

我刚说完,就听老师激动地说:“我在写完张戬去世时大哭了一场,那是一个下雪的深夜。第二天赶紧给我的老师打电话说这事,感觉自己写书都写傻了,竟然会为书中人物的离世而痛哭。张老师安慰我说:‘你是演员,你进入了角色,这很好啊,这样才能出彩!’。很高兴读者们能喜欢我写的书,这要感谢众多师长对我的鼓励和支持!”

虽然这段创作故事,我在读《大儒张载》的后记中看过,但是今天听老师亲口讲述,尤其是讲到动情处,关中方言快速的代替普通话,让我听得为之动容,感觉自己对“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有了更深的理解。

“小朱,我刚才有点激动了,哈哈哈!现在你说说为什么对这三个情节印象深刻?”

“杜老师,虽然我对这三个情节印象深刻,想法很多,但是我怕有些地方说不好。”

“今天咱俩是沟通交流,不要怕说不好,想到什么说什么 ,放开了说。”

得到杜老师的鼓励后,我就絮絮叨叨地讲起了自己的想法:

“杜老师,我感觉张载后来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跟他经历的众多磨难是分不开的。张载父亲的去世,让一个十五岁的官二代少年,直接从蜜罐掉进了苦海,这是常人无法接受的打击,是老天改变张载命运的开始。”

“这确实是对少年张载的无情打击,你接着说下去。”杜老师鼓励道。

“少年张载从涪州出发的那一刻起,便成了全家的顶梁柱了。我们通过读李白《蜀道难》中畏途绝壁等环境的描写,便能联想到扶柩回籍路上的艰险,再加上要安慰伤心欲绝的母亲,安抚懵懂哭闹的弟弟……我记得书中还有夜行褒斜道时点火把驱兽壮胆的段落,如此车马劳顿的几十天,他们最终还是因战乱而被迫停在了眉县横渠镇,并无奈地把父亲葬在了迷狐岭上。古代人是非常重视落叶归根的,我想张载埋葬父亲的时候,心里肯定是非常难受和自责的,自己作为家里的顶梁柱,却不能让父亲魂归故里,这让他背负了极重的伦理孝道包袱。但怎奈天下战乱,无太平之世,便难尽孝道之实,张载是否从这时就萌生了为万世开太平的想法呢?起码是萌生要当世太平的想法。杜老师,好像很多伟人的思想,都是从苦难的境遇中迸发出来的。”

“自古雄才多磨难啊!”杜老师像是为张载感叹,也像是为历代的伟人感叹。

“张载父亲去世是给张载成长生活的打击,而后来的吴家人心变故,导致未婚妻吴玉抗婚身亡,则是对张载美好爱情的致命一击。吴越看到张家败落,怕女儿吴玉嫁到千里迢迢之外受苦,就将女儿另行许配他人,怎奈吴玉忠贞刚烈,以致在几个月的抗婚斗争中气绝身亡。这说明当时的礼教诚信问题很大,由礼教诚信问题引起的后果也很严重。对年轻人而来说,失去爱情爱人的双重打击是非常严重的。对于恋爱自由的现代人来说,失恋都是件要死要活的事,更何况是古人的忠贞不渝。”

“父母爱护子女的想法是好的,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悔婚约灭失诚信就是很大的社会问题。”杜老师有些无奈的说道。

“古代圣贤都很伟大,但最初的思想动机应该也是从自身需要出发,然后推己及人,再惠及大众。就像因天下战乱导致张载无法尽孝道,无法给心爱的人以富贵安宁,相信很多人也有同样的遭遇。所以只有天下太平了,才能实现每一个老百姓的美好心愿。这个想法一直在张载心中,其实张载坚持习武艺学兵法,甚至冒险到宋夏边境侦查,1041年献给范文正(范仲淹)的《边议九条》就是最好的证明。”

“是啊,当时大宋朝内忧外患,积贫积弱,民不聊生。国不安则家不宁,但是想改变当时的情况确实很难。国家要富强,不是一城一地得失能解决的,要从人的精神建构开始,要有宏大的家国社稷天下的思想建构,这就需要复兴儒学,给一个积贫积弱的王朝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我感觉范文正当时已深知这个道理,所以他力劝张载弃武从文,相信他是块做大学问的料,或许未来能开一代儒风。现在看来,不得不佩服文正公的慧眼如炬啊。”杜老师谈到张载弃武从文的这个情节时,心情比刚才轻松一些,毕竟这是张载走向大儒的第一步。

张载要成才至圣,到底要从哪里学起呢?古语有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接下来,我和杜老师聊起了张载的游学之路。关中自古就是文化兴盛之地,东有函谷关、潼关,西有大散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在眉县周边,也有很多名胜古迹,如周至的楼观台,相传老子在此讲述《道德经》;还有白居易写下《长恨歌》的仙游寺;武功县有李世民的出生地;乾县有世界是唯一埋着两个皇帝的乾陵;扶风有佛指舍利法门寺等等……往东再远些,就是周秦汉唐的兴衰地——长安。经过一路的游学探访和学习,张载听了很多,也想了很多:他大概明白了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大儒,只学儒家经典是肯定不行的,自己应该有对比的吸收黄老道释法等众家所长,然后融百家之所长,开拓出一门经世致用的学问。

“张载经过多年的游历学习,寻仙访道,加上勤学苦读和认真钻研,在学问上长进很快,但他做的实学,就是他认为能让老百姓吃饱穿暖的学问才是好学问,这就是经世致用!他躬耕陇亩,他热血报国,他治理水患,他躬行礼教,他教书育人,逐渐成了周边的名人,闻名来向他学习的人也慢慢多了起来。张载严格要求自己,还专门写了幅对联时刻勉励自己:夜眠人静后,早起鸟啼先。”杜老师慢慢地讲述着,张载的成长过程历历在目。

奉母教弟敬日月,读书耕田寄春秋。张载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一直承担着奉养母亲和教育幼弟的责任,再加上自己对经世致用的追求,好像对科举应试的兴趣就不大了,但后来张载还是参加了科举,荣登千年科举“龙虎榜”,与二苏,曾巩、程颢等扬名天下,并受宰相文彦博和主考官欧阳修邀请“虎皮讲易”。读到这些地方,我对张载的突然改变有些疑惑,

“杜老师,您感觉是什么原因,让淡泊名利的张载去参加科举呢?”

“这个问题也曾困扰我很久,仅从原有资料年谱中的记载来看,是无法解释清楚的。但结合后来的‘ 二铭’和‘横渠四句’来看,就大概能明白了,张载要实现自己的‘四为’理想,靠自己在眉县或是长安这些小地方,是无法施展和实现的,只能通过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皇帝进行官方的推行,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他的理想抱负,达到为万世开太平。我想这应该就是张载参加科举考试的初衷吧。”杜老师讲了张载参加科举的原因 ,看来张载是非常明白平台的重要性,这应该是得益于荀子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个人的想法是无限的,只要找对了方法,用好了平台,那么力量就会随着想法而变得无限。

施政治军行得法,修史讲学心升华,面圣辞官潜修行,鞠躬尽瘁悲白发。我们通过读杜老师的《大儒张载》,后来发生的很多事情,大家都已经知道了,但与《大儒张载》创作和内容相关联的话题还有很多。

“小朱,你在读完整本书后,感觉书中的内容好理解吗?有没有看不明白或不理解的地方?”杜老师很认真地问我。

这是个很巧妙且很有考验深度的问题!如果我读的不认真,这下就尴尬了。嘿嘿,还好我是个认真读书的非伪装青年。

“杜老师,书中的人物故事情节是比较好理解的,这主要是您讲故事的连贯性、知识性、趣味性,可以说故事讲述功力深厚。另外书中不明白和不理解的地方很多,书中涉及的知识面太广了,从古人的《易经》、《道德经》、《论语》、《中庸》、《茶经》、《黄帝内经》,到张载的“二铭”,《正蒙》以及大量的诗词歌赋等,这些理解起来就很吃力了,大多地方是一知半解,甚至是微知不解。”我边说边挠头。

“你说的对,书中引用的古文知识量确实很大,这主要是为了和大儒张载的学习成长相匹配。虽然我是西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但写作的压力也很大。为了把这些引用的知识搞明白,我是多年都在图书馆里泡着,无数个夜晚的思索。不是给你开玩笑,我现在都会算卦了,哈哈哈!这主要是为了书中引用的8个卦名,我把《易经》64卦,认真的研究了三个多月。为张载《正蒙》的命名,合理的找到了出处,这是《易经》64卦中的第4卦‘蒙卦’,象征启蒙:亨通。利于守正道,把握时机,切合时宜,具有启蒙和通达的卦象。”杜老师把刻苦学习说的很风趣轻松,这让我一下子想到了,前段时间董宇辉说的那句:“好多年后,当人们问起我,那一天晚上 ,我是否感到了孤单与漫长?我说恰恰相反,我看到的是漫天的星光和一路的歌唱。”,看来他们都富含“陕式油墨”。

“杜老师,给你说个有意思的事,为了这个‘蒙’卦,我还专门查了有没有‘礼’卦。”我说了半截就停着了。

“为什么你要查‘礼’卦呢?”杜老师不解地问。

“这事说来巧了,我有个朋友叫蒙礼!”

“学习就是要知其然,还有知其所以然,书开始时是越读越厚,后来是越读越薄。你查的结果是什么?还查其他卦了吗?”杜老师又开始考我了。

“礼卦,原卦名叫履卦,孔子作为礼卦,帛易也作礼卦,履既是礼。原文:履虎尾,不咥人。亨。”

“蒙礼的姓和名都是亨,看来你这个朋友要富贵亨通啊!”听着杜老师的赞美,我在这里借杜老师的吉言,愿我的朋友们和读者们都能富贵亨通。

“这真的是很有意思,感觉应该多写一些,个人感觉书中写的有点少,读的不太解馋。”我说了自己的想法。

“我通过研究《易经》,发现很多现象都与自然有关,其实就是通过卦象来说明自然,有点‘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味道,其中的奥妙难以细说。研究这些东西挺好,但不能在书里写的太多,否则就变味了。”杜老师认真的解释着,我细想也是,张载后来被称为“11世纪最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讲述他的作品中,貌似迷信文字确实不宜过多。

“杜老师,‘北宋五子’中邵雍是易学大师,周敦颐是理学鼻祖,还有二程后来创立‘洛学’,他们与张载都有很深的交情和密切的交往,张载能在百家争鸣中发出自己的声音,真是不容易啊!”我为张载能有独立思想赞叹。

“张载确实不容易,这主要是张载找到自己的方向,与他们的研究对象不一样,提出‘气本论’并阐述‘物可穷理’,这个唯物主义思想很伟大。他比程朱理学的‘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的‘主观唯心主义’,有了很大的起步,虽然有些见解受时代局限影响,但大部分的见解是真的了不起,比如在1000多年前就提出辩证法——一物两体,动必有机,而且重视‘胎教’及人性论,更有‘恒星不动,纯系乎天……’突破了地心说等等。可能还有很多,我们还没有搞懂的知识”听着杜老师如数家珍般的讲解,我发现自己对张载的了解太少,还要学习更多的知识,才能逐渐去更接近先贤大儒的真实学问。

“有时感觉张载像是从现代穿越到宋朝的,不然一个人怎么能搞懂和提出这么多新颖且深奥的学术观点……,只可惜天不假年,如果张载能多活些年,也许他的梦想就能实现了,其实他的‘八水验井田’已经很成功了,真能推广开来的话就好了……真的是天妒英才啊!” 我实在是为张载感觉到悲伤和惋惜。

“确实是天妒英才啊,前面咱们都说到为张载弟弟张戬暴病身亡而痛心,这应该与当时的大环境不好有必然的关系,怀才不遇,当人才无法展示才能且屡遭贬谪降级,必然会给身心带来极大的痛苦和折磨。”能看出来,杜老师也为张载兄弟的命运与遭遇,倍加痛心和惋惜。

“别的朝代不说,在宋朝张载的同时代也发生了这样的事,苏轼比弟弟苏辙大不到两岁,却早离世了十一年,这肯定与黄州、惠州、儋州贬谪打击是分不开的。现在我们读着东坡先生的豪放诗词,大多是感觉不到他的痛苦,其实豪放中隐藏了太多的无奈和辛酸。”我由张载兄弟想到了苏轼兄弟,忆及当年同登龙虎榜,真为这两对难兄难弟哀伤。

“从美学的角度分析,痛到极点便是乐,丑到极致也叫美。人们无法用痛苦来阐释痛苦,但可以用快乐来减轻痛苦。心态真的与生命有关,如果思想过于执拗而郁闷,肯定会伤害身体的。史书中对张戬的记述不多,但从他在朝堂上,因变法的政治主张不同,而与当权派王安石争吵,甚至是对骂,就能看出张戬疾恶如仇的刚烈性格。通过上面的分析,这就大概能知道张戬因贬谪失意而心情郁结,最终是壮志难酬而暴病身亡。”杜老师从心态与身心健康的关系,分析了张戬的悲情人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心态确实与身心健康有关,像唐朝大诗人贺知章活了86岁,一生好酒,老年更是放纵,是杜甫‘饮中八仙’的第一名。这种乐观通达的心态,应该对长寿有很大的影响,读贺知章的诗,也让人感觉清新有趣,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我这是关公面前耍大刀了。

“张载同时代的宰相文彦博很长寿,史书记载他活了91岁,他虽然几度出任宰相,但一直是个大智若愚、胸怀宽广、海纳百川的人,在他如日中天掌权期间也是选贤举能、胸怀若谷、宽厚待人,曾经是推荐张载到相国寺‘虎皮讲易’的伯乐,后来还请张载到长安讲学。他不仅是张载的伯乐,一生中推荐过很多人,绝对是一个德高仁厚的先贤。宰相文彦博的宽厚长寿,恰恰反衬了其他争权夺利及变法伤民派的短命。”

“杜老师,您刚才说到变法,我们以前学历史时,王安石变法全是正面的宣传。但是从您的书中看到,‘青苗法’对老百姓伤害不浅。”我冒昧提出了一个疑问。

“关于王安石青苗法一事,我写的时候是很谨慎的,之所以确定这样写,是通过多方考证得出的结果。我们现在的房贷利率是4厘多,算是比较高的。‘青苗法’的利率是3分,换算成百分比就是36%的年利率,就是说借贷农民要还36%的利息,几乎是我们现在房贷利率的十倍,这绝对是高利贷。虽然青苗法的顶层设计和初衷是好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严重问题,随着严重的强迫贷款和高利率盘剥,再加上连年的自然灾害,以及上下级官员的贪腐和变相敛财,老百姓的日子是没法过了。从王安石变法到北宋灭亡的时间来看,王安石对北宋经济基础的影响是很大的。”杜老师一直在银行系统工作,从专业角度分析来看,青苗法的利息确实太高了。

“秦末黄石公在《素书》里说,‘足寒伤心,民怨伤国’,看来北宋的灭亡与王安石变法关系不小。王安石的青苗法,看似填充了国库,实则挖空国本与国基。以致于现在网上有人发文说,王安石要为‘靖康耻’负主要责任。”看来皇帝从来不背锅,亡国皇帝也不例外。

“从史书和一些笔记小说来看,王安石算是一个奇怪的人,他变法的目的不图私利,应该是为了展示才能抱负。在不图私利的方面,从沈括《梦溪笔谈》中的《王荆公不受紫团参》就可以看出来,但从中也证实了王安石经常不洗脸的传说。”通过杜老师的讲解,我发现脸黑不一定是病症,但懒一定是病因。

“王安石是个有才华的人,可能因为忙而导致不修边幅,比如忙着读书办公写作等,我曾在电视上看到二月河说:别人通过看我的衣服,就知道上顿吃的什么饭。王安石这样的习惯,能成为名人,但不能成为圣人,毕竟在仪表仪态与‘万世师表’出入太大。”对不住了王荆公,春风又绿江南岸,红尘最黑半山脸。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肯定是有才华的。要说在当代的名气,同时代的三苏、范仲淹、王安石都比张载名气大,但就学术思想高度和对中华思想史文明史的影响来看,张载无疑是几人当中最大的。现在我们把话题引回来,为什么张载能有这么高的思想高度,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呢?”杜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太有深度了,我想了好一会儿才尝试着回答。

“杜老师,您提的这个问题,我原来就想了很久,一直没有答案。直到前段时间,我看了关于叶嘉莹先生的记录片《掬水月在手》,才有了一点点感悟。”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诗句比诗人出名。”杜老师一下接了诗的下半句。“看记录片后发现什么了呢?”

“片中叶先生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我愿成为一词人。叶先生从小历经苦难,青少年逢日军侵华,成年嫁给国民党军官,后来一起到了台湾,中年承受丈夫长期家暴,老年丧女……,这让她立志成为一个词人,为传承中华诗词而活下去,她申请回国免费教学,并裸捐了3568万元,只为把即将失传的吟诵留在中华大地。”我把前段时间看到的,现学现卖的说给杜老师听,“其实还有守候敦煌的樊锦诗,也为传统文化奉献了青春,图的就是想改变‘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尴尬现状。”

“你说的这两位女士都很伟大,真是‘巾帼不让须眉’,从你说的这些来看,应该是磨难与雄心成就了一代大儒张载。”

时间匆匆,在不知不觉中,我和杜老师已经聊了一个半小时。

窗外的雨,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停了,虽然还有太多的话题想聊,但不能打扰老师太久,只能留着下次再继续聊。辞别时,老师亲自送我到大门口,边走边鼓励我,分别时握着我的手说:一定要努力坚持学好中国传统文化,未来肯定会有收获和发展的。

周末得空,将我与杜老师的聊天心得整理成文,与和我一样的文学爱好者共勉!

2023年5月28日18点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