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的故事”,多年前读过。近日再读,仍觉得获益良多。故事说的是清朝康熙年间,安徽桐城籍大学士张英有一次接到一封家书,原来是他的家人因邻居吴家建房占地而产生矛盾,到桐城县衙打官司,县官也难以决断。家人写信是希望他出面干涉。张英看信后,提笔回信道:“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信后,觉得很惭愧,主动让出三尺地。吴家深受感动,也将墙退后三尺,留出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两家从此化干戈为玉帛。“六尺巷”如今已成为当地的旅游景点,两家互相退让的故事千古传扬。
在这个故事中,位高权重的张英无疑最值得尊敬,他作为当朝大学士,相当于宰相,何等的尊荣贵重,如果他发句话,莫说知县,知府也得听从。可贵的是,张英以他的豁达大度教育和带动家人主动向邻居退让,轻松化解了一场不必要的纷争,并给世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故事里的吴家人也是值得敬佩的,作为张家的紧邻,不可能不知道张英担任高官,但他们毫不畏惧张家的权势,起初在宅基地纠纷中寸土必争。而当张家主动作出退让时,他们也以德报德,立即以同样的退让作回应。这样的做法同样值得称颂。
“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温良恭俭让”是儒家待人接物的重要准则,其中的“让”就是指忍让、谦让、退让。“孔融让梨”的故事千古传颂,说明古代小孩在几岁的时候就学会了谦让。几千年来,在中华大地上,忍让、谦让是做人的基本素质,是文明礼貌的具体表现,是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一项道德规范。具有忍让品质的人在群体中更受欢迎,能够与人融洽相处;善于谦让的人在团队中能更好地与人合作,也更容易成功;懂得退让在遇到矛盾时利于逢凶化吉、遇难呈祥;退让一步能给自己多留一分余地,可获得更广阔的空间。
懂得“让”既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智慧。有一个德国诗人歌德的小故事很有趣:一天,歌德到公园散步,在一条狭窄的小路上,他遇到了一位反对他的批评家。批评家傲慢无礼地说:“知道吗,我从来不给傻瓜让路。”歌德笑着慢悠悠地说:“噢,我正好相反。”说完,他主动闪到小路一旁,让批评家先过去。听了这个小故事,你觉得到底谁是傻瓜呢?当然是那个傲慢无礼的批评家。而歌德从语言到动作既很礼貌又充满智慧,见招拆招,巧妙地把“傻瓜”之名回给了真正的傻瓜。俗话说,“冤家路窄”,在人生的道路上,谁都难免与冤家狭路相逢。若两个人都逞强好胜、互不相让,结果肯定争斗不休,两败俱伤。若其中一个人像歌德一样以智慧处之,争斗就可以避免;若两人都是智者,他们会大路朝天,各走一边,大家都能相安无事。
“让”也是有原则的、适度的、互利互惠的,绝不是无原则的妥协退让。生活中遇事,既不能当不辨是非善恶的“和事佬”,也不能做胆小怕事的窝囊废。《伊索寓言》中有一个故事:一头雄狮看上了一个农夫的女儿,便上门求亲。农夫不想把女儿嫁给野兽,但又害怕狮子的凶猛。他想了想说,让我女儿嫁给你也可以,但你得答应我两件事。狮子赶忙说,别说两件,两百件也可以。农夫说,那好,一是把你的牙齿统统拔掉,二是把你的利爪尖全部剁光,因为我女儿最怕这两样东西。狮子色迷心窍,就答应了。失去牙齿和利爪的狮子再也不像过去那么凶猛了,迎亲那天,农夫抄起一根木棍,毫不费力地打跑了它。狮子失败的原因,一是轻信别人,二是无原则地让步使自己失去了优势。这个故事的寓意是,谦让也要掌握好度,过度地让步不再是谦让,而是软弱、是迁就、是危险。
当今是竞争激烈的时代,一个人从上幼儿园起直到退休都在与人竞争。许多人觉得,如此竞争的社会,退让是无用的、不合时宜的。这是对退让的误解。生活中,适度的退让对于竞争不仅没有阻碍,而且有所助力。《菜根谭》中说:“人情反覆,世路崎岖。行不去处,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处,务加让三分之功。”在人生的征途上,困难、阻碍、挫折会很多,如果像一头蛮牛横冲直撞,很容易撞得头破血流;遇到矛盾和竞争,如果只会争强斗狠,不顾一切地蛮干,那么追求的目标欲速则不达,灾祸还可能接踵而至。因此,该让步时,坚持是愚蠢的,该坚持时,让步是愚蠢的,唯有靠理智的头脑来正确判断。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在滚滚红尘中日夜奔忙的人们,别忘了适度的退让也是竞争力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