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儿时就有一个梦想:乘上“高速”快车,通过“大桥”越过长江,直奔“上海”这座全国最大城市,后来我把这概括为“高大上”之梦。
我那么迫切地想“高大上”,起初完全是受父亲影响。父亲建国初期曾有机会跳出农门去上海工作,“蛮大姑”多次捎信来要他去,给他安排工作。“蛮大姑”是上海籍的资深老革命,建国前曾在我家住过一年多,认我奶奶为干妈,回到上海后在市妇联担任领导。上海刚解放时,城市里到处缺人手,我父亲时年25岁,当个工人什么的肯定没问题。但奶奶要留他在身边替自己养老送终,死活不同意他离开自己,别人反复做工作,后来只同意父亲去上海玩几天就回来,不回来就以死相逼。父亲是孝子,不能不听奶奶的话,这样就失去了此生唯一的跳出农门的机会。
父亲多次说起他当年去上海的难。建国初从家乡苏北滨海去上海那么远的地方,只能坐轮船走水路,路途中还要多次转乘换船,路上不耽搁的话,还要七八天才能到达。父亲夜里1-2点钟就要从家里出发,步行3小时赶到县城,乘5-6点钟开盐城的小轮船先到盐城,再转乘客轮沿河南下,到扬州(今属泰州)长江边的高港,然后换乘大轮船赴上海十六铺码头。一路上轮船开得很慢,除了几次转乘,还不断地停靠码头上下客。父亲起初几天吃自己带的面饼和馒头,船上连喝口水都困难,后几天只能停靠码头时买点吃的充充饥。父亲反复提到,途中最胆战心惊的是过长江,江上风浪大,轮船就像个小舢板似的晃荡得厉害,真害怕船会随时翻掉。可见那时去上海真是难上加难。
不过父亲一说起上海,连声夸赞“真漂亮”,说上海很大,有大高楼、大马路、大商场、大饭店、大公园,还有繁华的外滩。他常念叨:就是路上太难了,如果一两天就能到多好啊!从那时起,我就常常遐想,等长大后有了快车和大马路,一定及早去上海看看。
我第一次去上海是参加工作十年后的1989年秋天,一个同事生重病在上海住院动手术,我去看他。早晨5点多从县城乘长途客车出发,沿老204国道南行。老国道是砂石路,号称9米宽,实际上除去两边路牙和障碍物大概也就5-6米宽,一路上好多地方还在修整,狭窄处连会车都很困难。记得在阜宁施庄到沟墩段,一辆手扶拖拉机一直拦在客车前面慢悠悠地开,前面排烟管黑烟“突突突”地直冒,客车司机多次鸣喇叭,手扶机也想让开,可一路上都在修路,根本没法让,因此那一段,客车的速度就等于手扶拖拉机。车上许多乘客都在抱怨:这该死的路,要是再宽些平整些就好了!下午两点好不容易到如皋,客车开进一个四周有围墙的院子,让乘客吃午饭,那院子大门紧闭,所有乘客只能在院子里买那昂贵而又脏兮兮的饭菜吃。汽车过江时,天已全黑,好不容易开到上海长途汽车站,已是晚上9点了,同事派去接站的人已等了3个多小时,正不知所措,看到我从车上下来,激动得一把抱住我。但不管怎么说,好歹当天到达了。
上世纪90年代后期那几年,我从乡镇调到县直机关,具体负责干部培训工作,需要经常组织乡村干部赴上海、苏州、无锡等地学习培训。此时改革开放已十几年,随着经济大发展,路上的汽车多出好几倍。相应的新204国道已全部贯通,路面由钢筋混凝土浇筑,宽阔了许多,也平整了许多,车子开上去自然顺畅了许多。但当时江阴大桥还在建设之中,长江轮渡就成了“卡脖子”的地方,几乎每次去江南,都会见到一条“汽车长龙”,从江边轮渡码头起,客车、货车、大车、小车排成两三路纵队,有时一直延续到几公里外,一眼望不到头。乘客们在车里憋闷得慌,就纷纷跑出来伸长脖子向前后张望,议论声、叹息声、叫骂声不绝于耳,听得最多的是:“要是长江大桥早点建成就好了!”乘客们说得对,好路配大桥,相当于骏马配好鞍,不然路上节省的时间,又被轮渡给耽搁掉了,非常可惜。
进入新世纪,迎来了交通大发展,我家乡首条高速公路——沿海高速(现名沈海高速)胜利建成,长江上,继江阴大桥于1999年通车后,苏通大桥于2008顺利建成,这一“高”一“大”把我家乡同上海、苏南紧紧联系起来。当时我高兴地想,我的“高大上”之梦终于实现了。
令人始料未及的是,此后这一梦想却屡屡被“堵”在半路上。最刻骨铭心的一次是2015年7月,县里在上海举行人才峰会,县主要领导悉数参加,前一天晚上7点半有个预备会,我要在会上汇报情况。其他许多领导由于先期参加上海招商说明会已经在沪,而我须从家乡赶过去。本来四五小时的车程,考虑加一些余地,于是下午1点半出发。谁知天有不测风云,那天下午苏通大桥附近发生严重车祸,汽车竟堵了二三十公里的一条长龙。过程中那个急啊,真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坐立不安、抓耳挠腮、唉声叹气,恨不得车子生出两个翅膀飞过江去,可是再急也无济于事,足足堵了两个小时才慢慢开通。好不容易过江后,由于高速上车子太密集,速度根本上不来。驾驶员在临进上海城时,由于心急又跑错了路,眼看会议时间已到,只好打电话向领导说明情况、作检讨,我能明显感受到电话那头领导的不满。
唉~这个“堵”字,硬生生把高速堵成了蜗牛,堵成了肠梗阻!这些年来,每逢节假日,这个“堵”字竟成了人见人怕的新常态,凡是急着赶回家与父母亲人团聚的,以及节后赶着回城上班的,恐怕都品尝过这“堵”的苦涩。无数人的内心无数次地呼唤:高铁,高铁!你何时能光临我的家乡?!
凡乘坐过高铁的人,恐怕此生都不想再首选其它出行方式。前些年,我曾多次乘坐京沪高铁去北京、天津、山东,每次旅程都十分顺畅,留下的记忆都非常美好。只要从网上提前把票预定好,临近中午在家出发,赶到徐州东站上高铁,可以照常参加北京的晚宴。每当坐到宽敞舒适的“和谐号”或“复兴号”车厢,就预示着此次出行可以按时抵达,下一步的工作和生活项目可以照常安排了,而且安全性让人绝对放心。换句话说,坐上高铁,就等于拥有了安全、安心和顺利。
我们江苏有个令人骄傲的绰号——“苏大强”,建设高铁当然也力争率先、拒绝落后。为了让全省人民都早日圆上高铁梦,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全体铁路人持续奋斗,以极快速度在省内打造“三纵四横”高铁网,这一宏伟目标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而我家乡的父老乡亲们,祖祖辈辈在自己家园从未见识过铁路和火车,最近两三年惊喜连连:2018年12月,盐青铁路率先开通,同时高大壮观的滨海港列车站投入使用,从家乡上高铁可直达青岛;今年7月1日,跨越长江的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投入使用,沪苏通铁路胜利建成通车;11月27日,盐通高铁试运行,年底前正式开通运营,把盐青和沪苏通两条高铁线衔接成一体。家乡直达上海的高铁线路全线贯通进入倒计时!
高速铁路的飞速发展,让我的“高大上”之梦有了升级版:这个“高”当然是高铁,“大”是祖国大地、万里江山,“上”是人间天堂、幸福生活。我的圆梦之旅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