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至。那座墓前再度出现了熟悉而感人的场景:一群人身着庄重的服饰,带着肃穆的表情,排着整齐的队列,在低回的哀乐声中,肃立、鞠躬、献花圈、致悼词、对着党旗宣誓……看到家乡镇村党组织前来墓前举行祭扫活动,竟触碰到我脑海里的一个特殊“开关”,打开了我心灵深处封存已久的一扇历史柜门,那一幅幅落满岁月尘埃的画面像走马灯似的迅速呈现在眼前。
那是一座烈士墓,坐落在盐阜大地黄河故道南侧一个叫“天赐沟”的村庄西北,也坐落在20世纪40年代中叶的时光深处,墓中安息着29具年轻的忠骨。那是一座土墓,与苏北平原上过去常见的土葬坟墓样式别无二致,因是合葬墓,显得高大雄伟许多。那是一座特别的墓,墓前没有墓碑,周围没有英烈碑、烈士墙,找不到任何表示其来历的片言只字,不知道墓中人的姓名。只是听老师和村里的老人们说,墓中埋葬着一群英雄,是1945年春天在解放阜宁的战斗中牺牲的,是乡亲们冒着危险从前线抬下来的。至于详细情况,谁也说不清楚。但不影响大家对墓中革命英烈的崇敬和感恩之情,每年清明节都会有许多人前来扫墓祭奠。
我与那座墓的情缘起于上学后的第一个春天。那是清明节前夕一个飘着细雨的早晨,我们按照老师的布置要求早早到校,集中整队去祭扫烈士墓。于是,在村西北那条弯弯的油泥路上,一群乳臭未干的懵懂小儿,当中自然也包括我,在老师的带领和看管下,怀着兴奋的、期待的心情,排着歪歪扭扭的队伍,跟在高年级同学的长队后,向村西北的烈士墓前进。一路上老师不停地告诫:要严肃认真,不准随便讲话,不准嘻嘻哈哈,不准打打闹闹。约一里的路程转瞬即到,只见一座高大的土墓掩映在青松翠柏丛中,墓体培上了许多新土,墓顶安上了三四个用土做成的圆圆的坟头,四周的杂草杂树都被清理得很干净。原来这就是老师讲故事时常提到的烈士墓!当年懵懂无知的我,对眼前的一切充满了新鲜感,根本搞不清扫墓活动有什么意义,只觉得那特别的音乐声让人听了有种想哭的感觉。
在此后的每个清明节来临之际,同样的故事都会重新上演一遍。在一次次肃立、鞠躬、献花圈、致悼词、绕墓告别中,我渐渐感受到现场气氛的庄严肃穆,听懂了仪式上那些讲话的深刻含义,明白了这座墓里安睡着的是一群大英雄、大功臣,也理解了老师为什么反复告诫我们要保持严肃认真。升上高小后,为了表达对烈士们的敬意,我们在祭扫活动前会自发地动手制作小白花,每人一朵,别在胸前,等到绕墓告别时,再敬献在墓前,或挂在墓周的树枝上。
升上初中后,我接受了一项沉甸甸的任务,在祭扫烈士墓仪式上代表同学们登台发言。发言稿必须提前几天开始准备,语文老师帮助理思路、查资料,还找来往年高年级同学代表的发言稿学习参照。初稿形成后,自己先一遍遍地反复修改,再请老师修改润色,力争表达出全体同学对革命烈士的无比崇敬之情,及继承遗志当好后来人的坚定决心。在烈士墓前的祭扫仪式上,我努力克服紧张情绪,在发言前无数遍地给自己打气:别紧张,相信自己,老师也鼓励说:“发言时,多想想烈士们奋不顾身冲锋陷阵的英勇事迹,不要看台下,只当自己一个人朗读课文”。于是,站到台上,我眼前真的浮现出电影中看过的无数英雄战士冒着枪林弹雨向前冲锋的画面,耳畔似乎听到了“嘀嘀嗒嗒”的冲锋号声,从自己口中吐出的声音也铿锵有力起来:“…血染红旗旗更红,霜打青松松更青!…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先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每当此时,一股庄严神圣之感从心底油然而生。
那些年,尽管每年都来墓前祭奠,并一次次地代表同学登台发言,但对发生在阜宁的那场战斗始终不甚了了,眼前浮现出的枪林弹雨、冲锋陷阵的场面也显得模糊而不确定。直到多年后,终于借助网络查考到那场战斗的详细情况,就此解开了心中久存的疑团。那是1945年4月下旬,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迎来了胜利的曙光,长期占据阜宁的日本鬼子南撤去加强长江防线,将阜宁及周边地区交给伪军王清翰所部据守。经常活跃在盐阜地区的新四军3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敏锐地捕捉住这一战机,集中全师主力及地方部队发起阜宁战役。在整整3天的激战中,到处可见革命战士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冲锋陷阵,顶着枪林弹雨勇猛攻城的感人镜头:前面的战士中弹倒下去,后面的战友毫不犹豫地接着上;带头突击的班排长牺牲了,连长、营长顶上去继续带队冲;许多负伤的干部战士咬紧牙关坚持战斗,谁也不愿轻易离开火线、停止战斗,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随着密集的枪炮声渐渐稀疏,先是阜城周围的众多伪军据点被逐个拔除,接着胜利的红旗插上了阜宁城头。这一战役是新四军3师取得的首次城市攻坚战大捷,阜宁也是新四军在苏北解放的第一座城市。
在解放阜宁的战斗中,家乡人民踊跃地支援前线,男女老少纷纷参加运输队、担架队等,不顾危险在前线和后方来回穿梭。担架队将一批又一批重伤员从前线抢下来,送到临时战地医院救治,其中有29位战士因伤重不治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家乡人民含着泪水将这些英雄的遗体送到我们村,停放在村中心的祠堂里,一边日夜守护,一边等待上级的指示。前方战斗全线告捷后,为了全歼南逃的伪军残余部队,参战的新四军各部奉命马不停蹄地向南追击,趁势消灭了大量敌人,解放了阜宁以南的大片村镇。而留下来的烈士遗体,则委托地方群众就地安葬。于是,家乡父老乡亲们在村西北选了一块风水宝地,含泪安葬了这29位英雄遗体。遗憾的是,这些烈士身上没有任何能显示身份的印记,没有人知道他们姓甚名谁、籍贯哪里、来自哪个部队,因此,那座墓就成了无名烈士墓。
在建国前后的几十个春秋里,烈士墓是家乡几代人共同敬仰的高山,是男女老少人人崇拜的圣地,是每个清明节人们慎终追远凭吊祭奠的约定。然而正如每一条自然河流不可能笔直向前流淌一样,家乡烈士墓也一度经历过曲折、遭遇到冷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在神州大地汹涌奔腾,城乡各地处处掀起思想大解放、经济大发展的热潮,人们的生活水平节节提高,社会面貌日新月异。然而,随着国门打开,苍蝇臭虫也一股脑儿涌进来,西方那些图谋已久的敌对势力对我们疯狂实施“西化”“分化”战略,一边积极兜售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思想,妄图卸掉我们的精神武装,一边卖力推销历史虚无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不良思潮,将攻击抹黑的矛头对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翻身求解放的革命史,企图将我们引入无视和否定历史的歧途。在敌人的迷惑诱导下,一些人很快中招,在不知不觉中当了“叛徒”“俘虏”,甘心情愿地合着人家的节拍起舞,对国家和民族深受西方侵略、掠夺和欺凌的血泪史忘之脑后,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苦斗争所建立的丰功伟绩恶意扭曲和贬低,对革命先烈用流血牺牲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这一事实漠然置之,对集体主义、牺牲精神嗤之以鼻。于是,反帝反侵略反压迫的正义之战、立国之战遭到百般质疑和贬损;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事迹被肆意篡改和诋毁;英雄模范的光辉故事被胡编戏说或移出课本;而双手沾满革命人民鲜血的刽子手却被刻意赞美歌颂。于是,家乡的烈士墓上杂树丛生、荒草萋萋,再也无人清理维护;清明时节烈士墓园冷冷清清、人迹罕至,再也不闻低回的哀乐和铿锵的祭词声;有人借口整理扩大耕地,开始盘算着把烈士墓推倒踏平;更加令人愤慨的是,有人竟将新故父母的坟冢公然安到烈士墓体之上,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令人欣慰的是,正如乌云不可能永远遮住太阳的光辉一样,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污泥浊水也注定不得长久。习总书记在纪念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仪式上强调:“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我们要铭记一切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贡献的英雄们,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在党中央英明领导下,社会上一度盛行的错误思潮和不良风气得到坚决扭转,戏弄历史、轻慢烈士的恶劣行为受到严厉纠正,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正在迅速回归,敬仰烈士、学习烈士、感恩烈士的风气逐渐浓郁。同样,在我家乡,红色土地上红旗猎猎,各级党政组织将“学习烈士见行动”摆上重要位置,家乡还成立了新四军研究会等组织,经常开展祭扫、走访、寻亲及思想教育活动,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此类活动的新闻报道。如今每次踏上家乡的土地,都会看到烈士墓园被修整维护一新,周围的苍松翠柏更加蓬勃茂盛。每年的清明节和烈士纪念日,到墓前祭扫的人群络绎不绝,烈士墓已恢复了往昔的尊荣地位。
那座墓还是那座墓,永远是那座墓,历尽风风雨雨,矗立不动如山!